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与孕晚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122例孕晚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孕晚期孕妇作为研究组,62例孕晚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TEG及传统凝血四项检查。比较两组凝血四项指标水平、TEG参数;分析研究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与TEG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EG参数中凝血反应时间(R)和凝固角(α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EG参数中凝血综合指数(CI)(3.24±0.48)、凝固时间(K值)(1.01±0.21)min、最大振幅(MA)(62.19±5.49)mm优于对照组(4.25±1.05)、(0.84±0.16)min、(65.79±5.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LT水平与TEG参数中R及K呈负相关(r=-0.135、-0.564,P<0.05),与CI、MA及α角呈正相关(r=0.5...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血栓弹力图(TEG)在产科出血性疾病产妇剖宫产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的价值,明确TEG能否预测剖宫产术中出血。方法: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并发有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或子痫前期等产科出血性疾病的择期剖宫产产妇30例为出血组,无上述并发症的择期剖宫产产妇30例为对照组,术中监测血常规、凝血象、TEG,判断TEG能否预测产科出血性疾病产妇剖宫产时术中出血量。结果:(1)两组产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组产妇孕周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出血组产妇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平均输血量远大于对照组(P0.05)。(2)出血组TEG参数K值与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正相关,与血小板(PLT)显著负相关(r=-0.575,P=0.003);MA、CI均与纤维蛋白原(Fig)正相关。对照组TEG参数R值、K值均与Hb正相关,与PLT负相关;MA、CI与Fig显著正相关;CI还与Hb负相关。(3)大出血(出血量1000 ml)组产妇R值与PT显著正相关;K值与PLT、PT、Fig均显著相关。Angle角、MA与红细胞计数(RBC)、Hb、红细胞比容(HCT)、PLT、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Fig均分别显著相关;CI值与PT呈负相关,与Fig呈正相关。(4)TEG参数K值、Angle角、CI值均与出血量相关,以K值相关性最强。(5)出血组中大出血与未发生大出血的产妇各TEG参数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出血组产妇TEG参数与血常规检查及凝血象检查有一定相关性,K值、Angle角、CI值与术中出血量相关,但无法预测此类产妇剖宫产术中是否发生大出血。  相似文献   

3.
李杨  王秋实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12):918-922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不同水平血小板(PLT)计数与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及其他凝血参数的相关性,以期发现妊娠期女性PLT计数与功能的内在关系,为临床建立妊娠期PLT功能评估和处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的妊娠期女性200例,检测PLT计数、TEG各参数及凝血功能水平,应用Spearman检验分析PLT计数与各TEG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他凝血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PLT计数呈正相关的TEG参数有血凝块最大振幅(MA)(r=0.756,P0.01)、血凝块形成速度(Angle)(r=0.626,P0.01)、凝血综合指数(CI)(r=0.635,P0.01);呈负相关的参数为血凝块形成时间(K)(r=-0.695,P0.01);记录反应时间(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与PLT计数无相关性。PLT轻度缺乏组(PLT计数70×10~9/L~135×10~9/L)及PLT低值组(PLT计数135×10~9/L~200×10~9/L)PLT计数与MA及CI呈正相关,PLT低值组及PLT高值组(PLT计数200×10~9/L)PLT计数与Angle呈正相关,PLT轻度缺乏组、PLT低值组及PLT高值组PLT计数与K呈负相关,PLT重度缺乏组(PLT计数30×10~9/L~70×10~9/L)PLT计数与纤维蛋白原(Fg)呈负相关,其余各组PLT计数与TEG各参数、常规凝血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PLT计数与MA、Angle及CI呈显著正相关;妊娠期女性PLT处于极低值的患者中,PLT计数不能充分反映其聚集功能,MA更能敏感地反应PLT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和凝血五项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孕晚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共33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分为组1(n=18)和组2(n=15),组1患者予传统降压解痉治疗,组2在降压解痉基础上予LMWH 4100 U每日1次皮下注射治疗,治疗周期3~5天,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常规凝血五项(包括PT、APTT、TT、FIB、D-D)、PLT及TEG的指标;同时设立孕晚期健康妇女2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凝血五项及TEG,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组1及组2与对照组比较,凝血五项中PT缩短,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参数中R缩短,MA值及CI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治疗前后凝血五项及TEG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2治疗后较治疗前凝血五项中仅D-D下降(P0.05),而TEG参数中R延长,MA值及CI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与凝血五项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出凝血状态及LMWH的治疗效果,可用作评价LMWH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娩前后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后出血情况分为产后出血组和正常分娩组。比较两组产妇凝血、纤溶指标和炎症细胞因子并分析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分娩前,与正常分娩组比,产后出血组FIB明显降低(P0.05),APTT、PT、TT和D-D明显增高(P0.05),两组IL-6、hs-CRP和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与正常分娩组比,产后出血组FIB明显降低(P0.05),APTT、PT、TT、D-D、IL-6、hs-CRP和TNF-α明显增高(P0.05)。分娩前IL-6、hs-CRP和TNF-α与凝血、纤溶指标无相关性(P0.05);分娩后IL-6、hs-CRP和TNF-α与FIB呈负相关(P0.05),与APTT、PT、TT和D-D呈正相关(P0.05)。结论分娩前后,产后出血产妇的凝血和纤溶指标均有明显变化,均与炎症细胞因子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临床监测和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GDM孕妇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特征与其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常规产检并分娩的40例GDM孕妇和40例健康孕妇。对GDM组孕妇进行干预,比较GDM孕妇治疗前、治疗后和对照组孕妇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及血栓弹力图特征,并分析血栓弹力图特征与其糖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GDM治疗前及治疗后的FPG、HbA1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DM治疗前的FINs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GDM治疗前的R、K值明显低于GDM治疗后及对照组,MA、α角及CI明显高于GDM治疗后及对照组。GDM治疗前的FPG与R值呈负相关(r=-0.757,P=0.000),与CI呈正相关(r=0.869,P=0.000);GDM治疗前的HbA1c与K呈负相关(r=-0.667,P=0.000),与CI呈正相关(r=0.835,P=0.000);治疗前的FINs与CI呈正相关(r=0.744,P=0.000)。GDM治疗后TEG各参数与FPG、HbA1c及FINs无相关性。结论:GDM治疗前孕妇的血栓弹力图多项参数与糖代谢指标存在相关性,血栓弹力图是检测GDM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有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叶酸、体质指数(BMI)及凝血指标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子痫前期孕妇(86例)和正常孕妇(55例),分析孕前BMI、妊娠早期(孕周11~12周)叶酸、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与子痫前期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叶酸、凝血指标PT、APTT水平降低,而孕前BMI和FIB升高(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叶酸、孕前BMI及凝血指标联合检测预测子痫前期,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置信区间为0.778~0.905);与良好妊娠结局组相比,不良妊娠结局组血清叶酸水平降低,FIB升高(P 0.05),而两组孕前BMI、PT、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妊娠早期叶酸、凝血指标(PT、APTT、FIB)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可评估患者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生期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高症)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预防DIC发生。方法:孕妇组120例、与正常对照组100例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采用生物学凝固法。结果: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孕妇组APTT、PT、TT结果低于对照组,而FIB结果高于对照组,通过t检验APTT、PT、FIB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T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妊娠和妊高症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应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特别是在分娩前期,凝血功能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孕妇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特别是妊高症组患者非常必要,孕妇血浆中FIB浓度要比正常组明显升高,所以动态观察凝血四项指标,以便对病理状态下分娩前孕妇进行筛选,预防和及时治疗出血性疾病和血栓疾病。特别是FIB结果有着重要临床价值,能及早发现和预防DIC。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GH)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GH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拉贝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的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细胞因子指标[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 Flt-1)、胎盘生长因子(PLGF)]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妊娠结局。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SBP、DBP、MAP、FIB、s Flt-1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 <0.05),PT、APTT、TT、PLGF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 <0.05);观察组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GH患者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和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孕妇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过程中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常妊娠妇女56例(妊娠组),检测其不同孕期(早期:12~14周、中期:24~26周、晚期:36~40周)及50例非妊娠正常妇女(非妊娠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同时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活性(AT:A),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并互相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非妊娠组比较,妊娠组妇女早孕期纤维蛋白原(FIB)和D-D即明显增高,AT:A和TT明显降低(P<0.01);中、晚孕期PLT和PDW显著增高,MPV、PT和APTT均显著降低(P<0.05)。早、中、晚孕期间比较,除PLT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均<0.01),其中除AT:A中孕期高于早、晚孕期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呈逐渐发展趋势。结论妊娠中、晚期妇女血小板参数明显改变,妊娠过程中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变化明显;这些参数的检测可及时了解孕妇的凝血状态,有利于降低产科DI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产妇预防性用药(维生素C、E、丹参)对其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06年7月上海、北京、江苏、四川等11省市24家医院4814例孕妇,随机分为Vit C+Vit E组(1407例)和非Vit C+Vit E组(3407例),在孕中期(孕20~24周)检测血凝指标,对高凝倾向者予以或不予以丹参。将孕妇总体分为药物组[应用维生素和(或)丹参1607例]与对照组(未用任何药物3207例),序贯性监测孕妇的出凝血指标(FIB、PT、APTT、TT、INR)。结果:(1)总体研究对象抑或药物组或对照组,随着孕周增加,FIB逐渐升高,PT、APTT、INR逐渐降低,TT有上升趋势;(2)对照组孕中晚期各项检测指标对比可见,孕晚-中期FIB差值显著升高(P<0.01),APTT、INR差值均显著降低(P<0.01),TT差值降低(P<0.05),PT差值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组孕中晚期各项检测指标对比可见,孕晚-中期FIB差值显著升高(P<0.01),INR差值显著降低(P<0.01),PT、APTT、TT差值均无显著差异;(3)药物组与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差值对比可见,除PT两组间差值无差异(P>0.05)外,药物组FIB、APTT、TT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4)3组不同药物之间对比,丹参+维生素组除FIB显著升高(P<0.01)外,PT、APTT、TT、INR均无显著改变(P>0.05)。而维生素组和丹参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改变(P>0.05)。差值对比可见,仅丹参+维生素组FIB的差值明显大于维生素组和丹参组(Snk不同),其余指标的差值无显著差异(Snk均为A)。结论:随着孕周增加,药物组和对照组孕妇血液系统均逐渐处于高凝状态。单独或联合应用丹参和维生素均可缓解孕妇的高凝状态,且3组药物间的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常孕期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TEG)参考值的界定对孕妇不同时期血液高凝状态的指导价值,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产检及体检的女性血液标本进行凝血功能及TEG检查,分组如下:(1)随机抽取正常早、中、晚孕期妇女各400例作为试验1组。(2)同期135例定期产检的孕妇作为试验2组。(3)同期未孕健康育龄期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及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均呈下降趋势,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呈上升趋势。中、晚孕期试验组FDP、D-D值与现有临床参考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试验组孕期TEG的凝血时间呈缩短趋势,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P0.05)。最大振幅在试验2组中也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1)随着孕周增加,PT、AT-Ⅲ下降,FIB、D-D、FDP、VWF升高,但早孕期均处于现有临床凝血功能参考值范围内;在中、晚孕期FDP及DD超出现有参考值范围,需要修订。(2)VWF参考值范围可作为临床凝血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3)TEG可用于临床凝血功能的检测。(4)试验1组所测得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试验2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新式手术和传统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盆底器官脱垂92例患者,44例行新式手术,48例行传统手术,对年龄、BMI、分期、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前1个月内、术后第2天的红细胞比积(HC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PT)、凝血酶凝结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及手术前后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gb)比较。结果传统手术与新式手术组术后凝血功能中FIB、PT及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统组术前与术后比较中,FIB、PT、TT、INR、D-D、HCT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式组术前与术后比较中,FIB、PT、TT、INR、D-D、HCT、APTT、D-D、HCT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与新式组手术前后血常规Hgb和PL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片植入对患者手术凝血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未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盆腔粘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内异症患者408例的临床资料,评价凝血指标的变化与盆腔粘连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有盆腔粘连的内异症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高于无粘连者[3.1(2.7~4.5)g/L vs. 2.8(2.6~3.2)g/L,P0.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无粘连者[12.9(12.5~13.3)s vs. 13.1(12.7~13.5)s,P0.01],血小板计数(PL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与盆腔粘连评分呈正相关(r=0.248,P0.01)。在盆腔粘连的判断中,FIB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30,诊断界值为2.87g/L,FIB≥2.87g/L的内异症患者盆腔粘连的发生率增加(χ2=15.4,P0.01)。结论凝血指标与内异症的盆腔粘连存在相关性,尤其FIB与盆腔粘连的发生发展相关,可协助判断内异症所致的盆腔粘连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动态血浆凝血四项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5例围手术期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组血浆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患都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围手术期患者生理条件下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纤溶功能的动态平衡常受到破坏,因此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能及早发现因手术和某些药物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出血抢救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的改变,为早期RS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检测指标。方法:对62例RSA患者和72例正常生育期妇女进行孕前及孕后的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统计各组TEG参数及妊娠丢失率。结果:(1)非孕状态时,RSA组与正常组相比,最大凝块振幅(MA)增高(P0.05)。(2)孕前MA≥64mm时,预测流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和82%。(3)RSA患者孕前异常MA纠正后,孕后TEG参数异常率及妊娠丢失率与孕前未纠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可在非妊娠时鉴别部分RSA女性是否处在血栓前状态。在这样状态下未经治疗的RSA再次妊娠流产的风险增高。监测TEG有助于RSA的病因诊断,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足月妊娠产妇血凝四项进行检测,了解其生理变化,并探讨其对于足月妊娠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诊的330例足月妊娠产妇和3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将330例足月妊娠产妇设为观察组,3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设为对照组。分别抽取观察组与对照组空腹静脉血3mL,用抗凝离心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分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将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结果,检测两组异质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T、PT、ApTT明显偏高,而FIB明显偏低,二者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足月妊娠产妇在妊娠晚期血凝四项指标生理发生改变,表明在产程后期四项凝血指标的检测对于产妇检查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有益于积极预防血液高凝等生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常妊娠妇女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孕妇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止凝血功能指标和分子标志物,从出凝血角度早期监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动态采集100例正常妊娠妇女孕10~14周、孕20~24周、孕30~34周和28例孕30~36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检测止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断1+2(F1+2)、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2)、血栓素B2(TXB2)等。结果:(1)正常妊娠妇女随孕周增加TT、PT缩短,PAI-2、TXB2增加,F1+2妊娠晚期与妊娠中期相比呈增加趋势(P<0.05),FIB和TM无统计学差异。(2)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相比,重度子痫前期患者TT延长,FIB减少;F1+2、PAI-2、TXB2呈增加趋势(P<0.01)。PT和TM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止凝血功能指标可作为反映孕妇高凝状态的筛选指标,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F1+2、PAI-2、TXB2可作为早期监测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妊娠结局的孕妇产前外周静脉血浆D-二聚体(DD)浓度的变化。方法:422例不同妊娠结局的孕妇分为17组,比较各组产前母体DD浓度的差异;分析DD浓度与年龄、孕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肝脏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54例健康足月孕妇的DD浓度高于健康成人的截断值(P=0.002);妊娠并发DIC、双胎、死胎等3组患者的DD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337),均高于健康足月孕妇(P=0.016,0.000,0.001);其余14组孕妇DD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735)。DD与凝血功能(TT、PT、PTA、APTT)、孕周存在直线关系,与年龄、血细胞计数、肝脏功能等无直接相关,多元回归模型为DD=-11004.4+193.818TT+582.595PT+2009.9PTA+37.416APTT-36.363×(孕周),复相关系数为0.658,P=0.000。结论:产前母体DD基础水平升高,DD筛查产前凝血与纤溶异常需要新的截断值;妊娠并发DIC、双胎、死胎患者DD浓度进一步上升,需密切关注血液纤溶变化;DD浓度与凝血功能相关,产前血液高凝常伴随纤溶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硝苯地平与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S)效果及对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PIHS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硫酸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对比两组血压、24 h尿蛋白、凝血功能及母婴结局。结果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尿蛋白、血细胞压积及血黏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BP、SBP、24 h尿蛋白、血细胞压积及血黏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T指标短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TT指标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素-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VEGF水平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