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吞咽康复训练;干预组60例,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统计分析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SSA)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数据。结果 干预组S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t=3.725;4.504,P<0.001);干预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729,P=0.030);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67%(49/60),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108,P=0.043)。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康复训练,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患者吞咽功能,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SA评分、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针刺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电针组和针刺组在改善症状体征评分方面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电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在提高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与冰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124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电刺激与冰刺激疗法为主的康复模式,治疗后3周及3个月采用洼田氏饮水实验及藤岛一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疗效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程度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电刺激与冰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联合舌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舌项针与地黄饮子内服。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及蛙田饮水试验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好转率较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Barthel评分和蛙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NIHSS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黄饮子内服联合舌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具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钰霖  胡晓丽 《河南中医》2022,(12):1899-1903
目的:观察带针吞咽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辽宁中医嘉和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吞咽组和带针组,每组35例。吞咽组给予吞咽训练治疗,带针组给予带针吞咽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改良版洼田饮水试验(modified water swallow test, MWST)评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等级变化情况。结果:吞咽组有效率为77.14%,带针组有效率为91.42%,带针组有效率高于吞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针组治疗后MWST评级、FOIS等级优于吞咽组,带针组治疗后SSA评分低于吞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针进行吞咽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能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正常饮食。  相似文献   

7.
陈艳华 《河南中医》2014,(10):2041-2042
目的:观察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给予舌三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两组都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8.18%,对照组有效率为8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吞咽功能均有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有显著性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物理因子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标准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物理因子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疗效较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吞咽肌群肌力,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九六提插补泻法"针刺"舌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病房治疗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给予"九六提插补泻法"针刺"舌三针"治疗,对2组患者的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后改善程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九六提插补泻法"针刺"舌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冰棉棒刺激对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及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生长分化因子(GDF)-15的影响。方法 将74例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冰棉棒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舌骨上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程及最大波幅值、血清GFAP和GDF-15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等级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SA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舌骨上、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均缩短(P<0.05),最大波幅值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舌骨上、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及最大波幅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GFAP和GDF-15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冰棉棒刺激治疗卒中后假性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舌三针电针灸联合vitalstim吞咽治疗机治疗60例脑卒中后真性、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真性、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舌三针"电针灸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电针灸联合Vitalstim治疗机治疗,对比两组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洼田评分提升至(3.98±1.31)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量表评分降低至(23.61±4.44)分,提示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达96.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真、假性球麻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电针灸联合vitalstim治疗仪方案治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吞咽功能恢复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与冰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球麻痹患者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20例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取以经皮电刺激与冰刺激疗法为主的康复模式,治疗前、治疗3周及3个月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和吞咽能力评价方法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及3个月后治疗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经皮电刺激与冰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结束后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判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组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结合系统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有显著疗效,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头针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头针及吞咽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吞咽训练的治疗方案。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为观察指标,进行每组治疗前、后疗效观察,及治疗后各组间疗效比较的观察。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治疗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饮水实验吞咽功能评定,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评分均较治前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头针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吞咽障碍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假性球麻痹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对脑梗塞后假性球麻痹(PBP)患者进行穴位电刺激的治疗作用。[方法]58例脑梗塞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进行早期吞咽康复治疗,同时观察组使用Vitastim吞咽治疗仪对天突、人迎、廉泉、风池、翳风进行穴位电刺激治疗。常规组则用Vitastim吞咽治疗仪进行常规电刺激治疗。治疗28天后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7.50%,常规组总有效率达73.00%。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塞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在康复治疗中运用吞咽障碍治疗仪电刺激相关穴位与常规电刺激治疗相比疗效提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联合舌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舌项针与地黄饮子内服。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及蛙田饮水试验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吞咽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arthel评分和蛙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NIHSS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黄饮子内服联合舌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具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比较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6.67%。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假性球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治疗缺血性中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穴位按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吞咽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压是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 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并接受穴位安慰刺激,试验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方法,持续2周。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TCM)、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观察患者肢体功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表现得到改善,Fugl-Meyer评分得到提高,MEP潜伏期及波幅得到改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应用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可在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陈晓旭  张晓  张红 《新中医》2021,53(2):139-142
目的:观察揿针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护理措施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肝肾阴虚,风痰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患者均进行康复训练,予摄食指导、口腔卫生指导和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组加予揿针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程度,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由患者于治疗完成后评价护理满意度;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洼田氏饮水试验、SSA及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揿针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护理措施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可显著减轻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