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α辅肌动蛋白4(ACTN4)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妇科门诊,经宫颈活检及手术切除的宫颈组织病理标本120例,其中CINⅠ、CINⅡ、CINⅢ、早期宫颈鳞癌(Ia-IIa期)患者各30例,同时选择同期阴道镜门诊检查并且病理诊断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CTN4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HC-Ⅱ法检测各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及病毒负荷载量,分析ACTN4表达与HR-HPV感染、病毒负荷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1.HC-ⅡHPV DNA检测法结果显示:150例标本中HR-HPV阳性98例,阴性52例,阳性低负荷量49例,阳性中负荷量36例,阳性高负荷量13例,并且从正常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到宫颈鳞癌患者组,随着宫颈病变加重,HR-HPV感染率逐渐增加(P=0.000)。2.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ACTN4在正常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宫颈鳞癌患者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3.3%、46.7%、56.7%、73.3%。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ACTN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出HR-HPV病毒负荷载量与ACTN4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523,P=0.000)。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ACTN4与HR-HPV病毒负荷载量表达率均逐渐升高,且表现出相关性,可作为反映宫颈病变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指标,对临床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宫颈(正常宫颈42例,CINⅠ级32例,CINⅡ53例,CINⅢ92例)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及HR-HPV病毒载量。结果:①从正常宫颈、CINⅠ、CINⅡ到CINⅢ,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强度及HR-HPV阳性率均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不同级别CIN组织中HR-HPV病毒载量分别呈正态分布,并随病变级别增高,病毒载量中位数增高,但病毒载量与病变级别之间无相关性(r s=0.1412,P0.05)。③P16蛋白表达强度与CIN级别呈正相关(r s=0.3633,P0.01)。④在CIN组织中,P16蛋白表达与HR-HP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 s=0.4781,P0.01)。结论:P16、HR-HPV感染参与了CIN的发生与发展,P16免疫组化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载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病变程度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阴道镜检查的1035例患者,用HCⅡ方法检测其HR-HPV病毒载量,分为阴性组(0.00~1.00)、低度载量组(1.0~10.00)、中度载量组(10.00~100.00)、高度载量组(100.00~1000.00)和极高度载量组(≥1000.00);将病理结果按照宫颈病变程度分为阴性组(慢性黏膜炎和挖空细胞)、低级别病变组(CINⅠ)和高级别病变组(CINⅡ、CINⅢ)。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HPV病毒载量和CIN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病理诊断为慢性黏膜炎、挖空细胞、CINⅠ、Ⅱ、Ⅲ的HR-HPV病毒载量的中位数(感染率)分别是2.70(58.22%)、56.00(79.07%)、88.05(79.66%)、323.90(93.27%)和364.07(92.47%),基本呈递增趋势。CIN的各级别病毒载量的分布差异显著(P均<0.05),低级别病变组和高级别病变组的各级别病毒载量组(低度载量组、中度载量组、高度载量组和极高度载量组)对于病理阴性组的危险度(OR值)依次递增:低级别病变组0.677、2.406、2.893和2.943;高级别病变组2.177、4.262、6.354和20.177。结论:CIN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有关,病毒载量越高,CIN发生危险度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早期宫颈癌组织中P16、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Ⅱ,HC-2)检测26例慢性宫颈炎组织、83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CINⅠ83例)、109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CINⅡ49例,CINⅢ60例)、11例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P16蛋白、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及HR-HPV载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在宫颈癌前病变中随病变级别增高,HR-HPV阳性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织学分级中病毒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IL(44.95%)及早期宫颈癌组织(63.64%)中皆以低病毒载量(1~100 RLU/CO)为主。从慢性宫颈炎、LSIL、HSIL到早期宫颈癌,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54%(3/26),55.42%(46/83),85.32%(93/109),100.00%(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1壳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5.38%(4/26),28.92%(24/83),14.68%(16/109),0.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29例宫颈组织中,随HPV载量增加,P16蛋白表达增强;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慢性宫颈炎组中,P16蛋白阳性表达与HPV载量呈正相关(r=0.491,P0.05)。在LSIL组中,P16蛋白与HPV载量(r=0.459,P0.01)及L1壳蛋白表达(r=0.297,P0.01)皆呈正相关。4在HSIL及早期宫颈癌组中,P16蛋白、L-1壳蛋白表达与HPV载量三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16、HPV L-1壳蛋白异常表达是宫颈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早期分子事件,对判断CINⅠ有参考价值,可能比HR-HPV载量更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从妊娠初期至分娩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载量与持续时间与其相关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1 368例孕妇在末次月经至分娩后1年取宫颈分泌物,采用杂交捕获第二代技术检测HR-HPV DNA,同时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 368例孕妇妊娠初期HR-HPV感染率为26.5%(362/1 368);其中21~40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感染者中发生宫颈病变者57例,患病率为15.7%(57/362)。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52例,宫颈癌(ICC)5例。ICC和各期CIN的HR-HPV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孕妇分娩后1年HR-HPV转阴率为82.7%(43/52)。分娩后42 d HR-HPV载量较妊娠各期明显减少(P0.05),分娩后3个月和1年较妊娠各期明显减少(P0.01)。结论HR-HPV的载量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无关,分娩后HR-HPV自然转阴率较高,其感染载量逐渐减少直到消除。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的主要致病机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持续性感染密切相关。HR-HPV检测已成为宫颈病变筛查的一个主要手段,其敏感度高、特异度差。因此,对持续性HR-HPV阳性患者的病变风险评估及分流判读尤为重要。随着对宫颈病变机制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兴分流手段逐步应用于临床:HR-HPV载量检测可以除外一些一过性感染患者;P16/Ki67细胞学双染使细胞学检查更为客观;HPV DNA甲基化、宿主DNA甲基化和微小RNA(miRNA)宫颈癌筛查不仅敏感度、特异度相对较高,同时使患者自采样成为可能;免疫微环境可以反映宫颈病变程度及免疫状态。这些新型检查手段在提供HR-HPV患者阴道镜分流的同时,对于宫颈病变风险预测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综述HPV阳性后除细胞学检测外新的检测分流手段,为临床HPV阳性后的进一步检查及风险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在标准治疗后疾病进展风险仍高于正常人群。治疗后HR-HPV阳性、细胞学异常、切缘阳性等是宫颈高级别病变残留/复发的预测因子。HPV基因分型检测能明确治疗后HR-HPV的不同感染状态,有助于检出高风险人群。相较治疗后HR-HPV新发感染和再发感染,同一亚型HR-HPV持续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的疾病残留/复发密切相关。HPV16/18型是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治疗后最常见的持续感染型别,有更高的疾病残留/复发风险,临床上应加强随访力度。与单纯细胞学、HR-HPV检测相比,随访HR-HPV基因分型能提高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疾病残留/复发的敏感度,同时保持相似甚至更高的特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宫颈病变专业门诊就诊的患者292例,其中230例参加了随访。对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CINⅠ的患者应用细胞学和HR-HPV检测,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中HR-HPV检测结果阳性或宫颈细胞学结果异常时行阴道镜检查,随访终点为病理诊断为CINⅡ、Ⅲ及宫颈浸润癌(此3项定义为CINⅡ )。结果230例随访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4个月。25例在随访中检出CINⅡ ,检出CINⅡ 前HR-HPV检测阳性率为100%。25例CINⅡ 病例中,入组时8例细胞学结果为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检出CINⅡ 前9例细胞学结果为HSIL,1例为正常范围。90例在随访中HR-HPV检测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其中未检出CINⅡ 。结论HR-HPV检测结果反复阳性、细胞学结果为HISL是CINⅠ进展的高危因素。联合细胞学及HR-HPV检测对CINⅠ的转归有更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9.
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多为人乳头瘤病毒(HPV)一过性感染引起临床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的一种鳞状上皮内病变,有较高的逆转率,合并或进展到浸润癌的风险极低。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专家组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和中国国情,制定了本共识。共识中阐释了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概念、转归、阴道镜评估的意义、管理流程等相关问题。规范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管理,以指导临床实践,并避免对其过度干预及诊断中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与液基细胞学(T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VAIN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该疾病的发生与TCT、高危型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120例患者中,≥42岁患者发生VAIN的占比均明显高于<42岁者;HR-HPV感染阳性者共计106例,占比88.33%,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ISIL)与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的HR-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VAIN级别的提升,TCT诊断级别也不断提升;在VAIN患者中,有78.33%的患者出现宫颈病变(94/120),患者的VAIN级别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升高。结论 VAIN的发病与年龄存在密切的关系,其病情严重程度与TCT、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级别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对HR-HPV阳性、细胞学阴性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筛查的意义。方法:对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575例HR-HPV阳性、细胞学阴性妇女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术,分析年龄、转化区、病毒负荷量与宫颈活检病理的关系。结果:575例HR-HPV阳性、细胞学阴性的妇女中,宫颈高级别病变(CINⅡ+)的检出率为7.48%(43/575)。患者年龄为30~39岁、40~49岁、≥50岁的宫颈高级别病变患病风险分别是30岁的1.44(0.45~4.35)、0.97(0.30~3.11)、1.78(0.48~6.68)倍。不同宫颈转化区TZ1、TZ2、TZ3的CINⅡ+检出率分别为7.86%(32/407)、7.79%(6/77)和5.49%(5/91)。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病毒负荷量的中位数逐渐增加,宫颈高级别病变较低级别病变及慢性炎症的病毒负荷量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HPV阳性、细胞学阴性女性存在一定的患宫颈高级别病变的风险,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术可减少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漏诊。病毒负荷量较高者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患病风险较大,但患病风险与年龄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型别与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联合HPV DNA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后,再进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分析比较单一HPV感染及多重HPV感染型别分别与宫颈癌发病风险,其中以阴道镜下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2 195名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年龄是宫颈癌发病风险之一,TCT检测结果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易发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和浸润癌,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患者间宫颈癌发病风险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HPV16型的感染率较高,无论患者是否为单一与多重感染,HPV16型都为宫颈癌发病风险,其OR值为6.27。结论需要重视38岁以上妇女的宫颈癌筛查,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加,HPV单一感染率与多重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且宫颈鳞癌HPV感染倾向于单一高危型HPV16型。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的主要致病机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持续性感染密切相关。HR-HPV检测已成为宫颈病变筛查的一个主要手段,其敏感度高、特异度差。因此,对持续性HR-HPV阳性患者的病变风险评估及分流判读尤为重要。随着对宫颈病变机制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兴分流手段逐步应用于临床:HR-HPV载量检测可以除外一些一过性感染患者;P16/Ki67细胞学双染使细胞学检查更为客观;HPV DNA甲基化、宿主DNA甲基化和微小RNA(miRNA)宫颈癌筛查不仅敏感度、特异度相对较高,同时使患者自采样成为可能;免疫微环境可以反映宫颈病变程度及免疫状态。这些新型检查手段在提供HR-HPV患者阴道镜分流的同时,对于宫颈病变风险预测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综述HPV阳性后除细胞学检测外新的检测分流手段,为临床HPV阳性后的进一步检查及风险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采用环形电切术(LEEP)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分析在北京市密云县妇幼保健院阴道镜下活检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3且行LEEP术的192例患者,对比分析LEEP和阴道镜活检的病理结果、HPV感染、切缘阳性及预后的有关因素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LEEP术前与阴道镜活检病理符合率108/192(56.25%),CIN级别上升35/192(18.23),CIN级别下降49/192(25.52%);切缘阳性26例,其中CIN2 1/78(1.28%),CIN3 23/108(21.30%),宫颈癌早浸2/6(33.33%);192例患者HPV感染180/192(93.75%),对180例患者术后随访中7例病变持续或进展,其中2例切缘阴性,5例切缘阳性均是同HR-HPV持续感染。结论 LEEP术后切缘阳性与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残留有关,术后同一HR-HPV持续感染应警惕CIN病变持续存在或进展为宫颈浸润癌。  相似文献   

15.
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宫颈病变和宫颈癌发生学说的确立,促使高危型HPV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该文阐述了高危型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筛查、非典型鳞状上皮不能明确意义(ASC-US)病人的分层管理、阴道镜检查的适应证、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病变的预测及随访以及指导HPV疫苗的研究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正常但高危型HPV感染妇女的宫颈病理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2月就诊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的30岁以上行宫颈细胞学+Cervista高危型HPV联合筛查妇女的临床资料,对细胞学正常但高危型HPV感染且行阴道镜检查的218例妇女取活组织检查,分析其病理结局。结果:218例患者中,宫颈病变占27.5%(60/218),其中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占11.0%(24/218),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占13.8%(30/218),宫颈浸润癌占2.8%(6/218)。HPV A9组感染共141例,其中CINⅡ/Ⅲ及以上病变21.3%(30/141),HPV A9组阳性与A9组阴性者比较,CINⅡ/Ⅲ及以上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使细胞学检查阴性,对宫颈高危型HPV检测及阳性结果尤其是A9组阳性,应高度重视,立即行阴道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浸润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深圳育龄妇女宫颈糜烂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探讨宫颈糜烂程度与HR-HPV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2004年3月~2008年3月对深圳市城区育龄妇女1943例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问卷调查、妇科检查,收集宫颈脱落细胞。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C-Ⅱ)法检测13种高危型HPV。结果:深圳妇女HR-HPVDNA阳性率19.6%,宫颈糜烂患病率41.8%。不同程度宫颈糜烂患者HR-HPV感染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中度、重度宫颈糜烂组分别与轻度宫颈糜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度糜烂组和重度糜烂组无显著差异(P>0.05)。宫颈糜烂患者感染HR-HPV的OR值1.569(1.310~1.878),随着宫颈糜烂程度的加重,OR值升高,其中重度宫颈糜烂的OR值2.439(1.815~3.278)。不同程度宫颈糜烂患者感染HR-HPV病毒载量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随宫颈糜烂程度升高,感染较高数值病毒载量的OR值也升高。结论:本地区宫颈糜烂患者有较高的HR-HPV感染率,并与糜烂程度呈正相关;宫颈糜烂程度与HR-HPV病毒载量也具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HR-HPV)DNA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ⅠA1期)患者经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8例CINⅡ~Ⅲ及宫颈鳞癌(ⅠA1期)患者经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后,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2)检测HR-HPV DNA联合液基细胞学随访,观察术后HR-HPV清除及宫颈病变复发情况,并分析术后HR-HPV持续感染及病变持续或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至随访结束,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持续或复发者共10例。术后病变持续或复发在HR-HPV持续感染组中明显多于HR-HPV转阴组(P<0.001);术前HR-HPV DNA高负荷、病变累及3~4个象限为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高危因素;术前HR-HPV DNA≥500RIUs/CO是术后病变持续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持续或复发的重要因素,术前HR-HPV DNA高负荷是术后HR-HPV持续感染及病变持续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应重点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与微小浸润癌(MIC)ⅠA1期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切缘状态及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为HSIL及MICⅠA1期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年龄、生育情况、绝经状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种类、锥切方式、病变级别、病变是否累及腺体、病变范围(累及象限)等因素与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性。其中65例患者锥切术后行子宫切除术,采用同样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以上因素及切缘状态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多重HR-HPV感染及病变级别与切缘阳性有相关性,是独立危险因素;绝经状态、多重HRHPV感染、切缘状态及病变级别与病变残留有相关性,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重HR-HPV感染及病变级别是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绝经状态、多重HR-HPV感染、病变级别及切缘阳性是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宫颈锥切手术中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管理,术前充分评估,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阴道滴虫感染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细胞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和HR—HPV检测的39302例妇女的临床资料,比较滴虫感染组和无滴虫感染组患者HR—HPV感染和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检出率,以及HR—HPV与滴虫双重感染组和单纯HR-HPV感染组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检出率。结果在39302例妇女中,滴虫感染4163例(10.59%),HPV感染8636例(21.97%),滴虫和HPV双重感染927例(2.36%)。检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性鳞状细胞(ASCUS)2079例(5.29%),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852例(2.17%),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97例(1.01%)。并且滴虫感染和HR-HPV感染无相关性(r=O.001,P〉0.05);滴虫感染组和无滴虫感染组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重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不同级别宫颈细胞学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滴虫感染不增加HR—HPV感染和宫颈细胞学异常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