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总结采用双室性矫治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TOF/CAVSD)的外科手术经验及其效果分析。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连续对16例TOF/CAVSD,其中伴有唐氏综合征2例,手术年龄中位数9个月(4个月~12岁),手术时体质量中位数8 kg(4.7~35 kg),术前有56%患者伴有中度以上左侧房室瓣反流,31%患者伴有中度以上右侧房室瓣反流;术前平均肺动脉指数为(168±23)mm2/m2。合并的CAVSD矫治中均采用了双片法,其中有8例(50%)采用右心室流出道(RVOT)切口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另外50%患者采用右心房切口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仅有1例室间隔缺损补片上留孔,右心室流出道梗阻(RVOTO)处理中,13例患者(81%)施用心包补片跨瓣扩大成形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其中1例带有单瓣。结果:术后医院生存率为93.75%。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66±22.5)h,平均监护室留驻时间中位数为7d。4例患者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其中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者3例,多脏器功能损害者1例。出院时12.5%(2例)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轻-中度),12.5%患者术后轻度三尖瓣反流(TR),无1例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随访期6个月~5年,随访期无死亡,无1例出现LVOTO,无再手术干预;3例肺动脉远端流速增快者已登记介入治疗;随访发现生存60%患者二尖瓣反流为轻微-轻度;同时发现有1/3生存者三尖瓣反流为轻微-轻度;随访期存在中度肺动脉血反流患者为86%。1/3生存患者的右心室舒张末容积相应正常年龄正常值。结论:双心室矫治法TOF/CAVSD的短中期效果好,推荐采用双片法矫治CAVSD;与单纯TOF或CAVSD手术一样,必须定期随访复查,需关注房室瓣功能、肺动脉发育、肺动脉逆向血流和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手术治疗(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双补片法修复36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结果手术死亡2例,余患者术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复查心脏彩超二尖瓣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2例。结论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应尽早手术。双补片法效果较好。术中应注意预防左室流出道狭窄和矫治二尖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心室矫治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TOF/CAVSD)的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行TOF-CAVSD解剖矫正术16例,年龄1~13岁,平均3.3岁,体质量7~36kg,平均9.1kg,其中6例为Down综合征;16例均采用右心房、右心室纵切口,二片法补片修补房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流出道加宽补片或外管道。结果:术后早期无死亡,无因为室缺残余分流、左侧房室瓣反流和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而再手术。随访6个月至5年,无晚期死亡及再手术;NYHA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结论:双心室法矫正TOF-CAVSD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方法矫治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TECD)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一期矫治TECD患者48例(男性15例,女性33例),中位年龄0.9(3个月~ 22岁),中位体质量7.9(4.8 ~47) kg.心内畸形按Rastelli分型:A型38例、B型2例及C型8例.48例患者中10例合并Down综合征,其它合并畸形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0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法洛四联症1例,肺动脉狭窄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6例.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前共同房、室瓣反流程度为轻度18例,中度25例,重度5例.4例因重度肺高压于根治术前曾行肺动脉环缩术.结果:48例一期矫治患者中,采用改良单片法16例,双片法32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8.4±39.5)min,阻断循环时间(89.4±29.5)min.术后机械通气中位时间42.0 h,ICU驻留中位时间4.5d;住院中位时间11.0d.1例早期死亡(病死率为2.2%),死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其他并发症包括室间隔缺损(VSD)残余分流4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三尖瓣中度反流3例.另1例因左侧房室瓣大量反流和1例因房间隔补片撕裂,致严重低氧血症而于围术期分别行再次手术,其余均顺利出院.存活47例患儿获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 32个月.中期随访结果显示4例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3例三尖瓣中度反流,其余无或仅轻微量瓣膜反流,4例仍有小的VSD残余分流.结论:目前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围术期处理经验的不断成熟,一期矫治TECD患儿通常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手术风险低,近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近13年来124例7岁以下室间隔缺损远离两大动脉开口的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进行了术后早中期随访,以期为优选手术方式提供资料.方法:1996-03至2008-08共有124例7岁以下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在我院接受了外科手术,男80例,女44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1±2.1)岁,体重4~20 kg,平均(12.2±4.5)kg.手术方法有双心室矫治、单心室矫治和姑息手术.随访依据门诊复查结果(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电话随访.结果:124例患儿双心室矫治59/124例(47.6%),单心室矫治51/124例(41.1%),姑息手术14/124例(11.3%).住院生存患儿107例,随访期限为术后1~134个月,平均(27±31)个月.有近期随访资料77例,占72.0%.晚期死亡9/107例(8.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术后2个月、1年、2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9%、93.5%、89.0%、86.0%和81.0%.Cox回归分析表明合并复杂畸形(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主动脉弓缩窄、三房心)和二尖瓣或共同房室瓣中量以上反流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Log rank分析表明姑息手术生存时间与单、双心室矫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双心室矫治术后早中期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复杂畸形和二尖瓣或共同房室瓣中量以上反流患儿术后早中期生存曲线明显较未合并复杂畸形及无房室瓣反流和少量反流患儿差(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无论是双心室还是单心室矫治,术后早中期生存率高.而一期只能做姑息手术的患儿术后早中期生存率低.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和共同房室瓣中大量反流的患儿无论选择何种术式手术效果都较差.合并复杂畸形的患儿术后早中期生存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 2 1例房室隔缺损 (atrioventricularseptaldefect,AVSD)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 1例中部分型 (PAVSD) 8例 ,中间型 (MAVSD) 7例 ,完全型 (CAVSD) 6例。二尖瓣大瓣裂缺以 5 - 0聚丙烯线来回连续缝闭 ,必要时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成形。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以新鲜自体心包片修补 ,将冠状窦口隔入右房。CAVSD6例中 ,4例按McGoon氏“单片法”修补 ,2例用“双片法”修补。结果 :PAVSD及MAVSD无手术死亡 ,仅 1例CAVSD根治术后早期死于严重低心排 ,死亡率 4 8%。术后随访二尖瓣中度返流 1例 ,轻度返流 4例。全组病人术后无Ⅲ°房室传导阻滞 ,左室流出道狭窄及房、室缺残余漏。结论 :PAVSD及MAVSD如无肺高压、严重二尖瓣返流及左室流出道狭窄 ,手术可在 3岁以后进行 ,否则应尽早手术。而CAVSD由于大量左向右分流和房室瓣返流 ,大多数患儿 6~ 12个月即出现肺血管阻塞性病变 ,应在肺血管病变发生前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的病理改变、再手术方法的选择,总结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提高再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9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2例房室间隔缺损(AVSD)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2~62岁,平均17.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3例、Ⅲ级43例、Ⅳ级6例。曾行部分性AVSD矫治术38例、完全性AVSD矫治术23例、过渡性AVSD矫治术11例。再次手术行瓣膜修复术43例;瓣膜置换术25例;4例先行瓣膜修复术,停体外后经食道超声提示房室瓣仍有中度以上反流,随即改行机械瓣置换。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因术后顽固性低心排、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患者机械瓣置换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10天恢复窦性心律,另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4岁患者行机械瓣置换术后不能撤离体外循环,行左心辅助56小时后顺利恢复,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2例,失访9例均为瓣膜修复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18年,平均11.6年。34例瓣膜修复患者中,左侧房室瓣均无梗阻,23例左侧房室瓣为轻微或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6例分别于再次手术后7d、10d、3年、6年、7年、10年后再因重度左侧房室瓣反流而行瓣膜置换术。28例瓣膜置换者,2例因机械瓣功能不全分别于术后3年、7年再次置换机械瓣。术后远期死亡5例,瓣膜修复2例、置换3例。生存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明显改善。 结论:对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再发生的左侧房室瓣反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AVSD)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按McGoon氏“双片法”10例,“单片法”4例。手术前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主动脉压(MAP)的均值为0.78±0.21,术后为0.45±0.15,两者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1例患儿术后早期死于因重度肺动脉高压所致的严重低心排,死亡率7.14%,并发症发生率35.71%(5/14)。随访结果二尖瓣中度返流1例,轻度返流3例;三尖瓣中度返流1例,轻度返流2例。全组病人术后无Ⅲ°房室传导阻滞、左室流出道狭窄及房、室缺残余漏。结论在肺血管病变发生前行根治术,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特点.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CAVSD患儿142例,手术年龄2个月~6岁,平均(12.5)个月,中位年龄7个月,年龄<6个月65例,6~12个月43例,12个月以上34例.体质量3.5 ~ 19 kg,平均(7.1±3.3)kg.采用改良单片法105例(73.9%),37例室间隔缺损高度超过缺损宽度50%以上的患儿采用双片法(26.1%).结果:全组手术早期病死率4.9% (7/142),分别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3例,败血症2例.不同手术年龄的三组病例手术病死率分别为4.6%、4.7%和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改良单片法和双片法分组手术病死率分别为3.8% (4/105)和8.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改良单片法组明显低于双片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二尖瓣反流在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VSD应该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3~6个月月龄是适宜的手术时机,改良单片法可适用于大部分病例,有效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瓣膜修复效果于双片法相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单心室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08-09至2016-03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单心室合并TAPVC患儿25例,年龄5天~14岁,体重3.3~49.5kg,心上型TAPVC 22例,心下型TAPVC 1例,混合型TAPVC 2例;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7例,三尖瓣闭锁2例,二尖瓣闭锁2例;中度以上房室瓣反流4例,肺动脉闭锁5例,肺静脉梗阻9例。结果:院内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20%(5/25),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存活20例患儿随访1~65个月,7例再次手术,其中5例完成二期改良Fontan术,1例因重度房室瓣反流行房室瓣置换术,另1例因肺静脉梗阻及重度房室瓣反流行肺静脉狭窄矫治+房室瓣成形术;余13例患儿未再次手术。20例出院患者随访期间3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和神经系统损伤。余存活患儿一般情况好,未发现残余肺静脉梗阻。结论:单心室合并TAPVC常合并右心房异构,心内畸形复杂,手术治疗仍具有较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单心室合并中重度房室瓣反流的患者行房室瓣置换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9例合并中重度房室瓣反流的单心室患者行房室瓣置换手术。行房室瓣成形需反复在心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护士需及时提供0.9%氯化钠溶液,保证负压吸引装置正常使用;房室瓣置换时,提供相应缝线、测瓣器及瓣膜,认真核对瓣膜型号及有效期;术中默契配合,以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后右心系统失去心室泵的作用,要依靠较高的中心静脉压来维持肺循环。结果院内死亡3例,病死率为15.8%。生存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年限1~9.6年,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单心室合并中重度房室瓣反流行房室瓣置换手术风险大,默契的手术配合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心房室管畸形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心房室管畸形患者63例。其中部分性房室管畸形56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7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瓣裂修补采用间断褥式缝合并连续缝合加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4例采用Kirklin的方法修补将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左心房,32例采用McGoon法冠状静脉窦开口保留在右心房。完全性房室管畸形7例。按Rastalli分型属A型4例,C型3例,分别采用自体心包加涤纶片的双片法(4例)或自体心包单片法(3例)修复。合并畸形均予以同期处理。结果:无早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8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7d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随访46例,随访时间2个月~4年,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部分性房室管畸形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完善修复二尖瓣关闭不全和避免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管畸形除注重房室瓣修补完善外,强调将二尖瓣和三尖瓣环纠正至正常解剖位置,以恢复室间隔的面积和增宽左心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Nikaidoh术治疗大动脉转位(TGA)或右室双出口(DORV)合并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狭窄(PS)的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行改良Nikaidoh手术34例,其中22例为TGA/VSD/PS,12例为DORV/VSD/PS,患者中位年龄1.5岁(3个月~26岁),中位体质量11kg(6~42 kg)。手术均以改良Nikaidoh术为主要术式。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0±4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9±36)min,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120±45)h,住院时间(18±11)d。早期死亡3例,延迟关胸6例,严重并发症7例(开胸止血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中等大小残余分流1例、单侧膈肌麻痹1例、因肺动脉瓣严重反流而置换牛颈静脉管道1例)。随访中位时间64个月(9~115个月),1例因PS、右心衰竭于术后第8年再次手术后死亡;其余30例均未行二次手术,临床心功能Ⅰ~Ⅱ级,无左、右室流出道进行性梗阻病例,无冠状动脉缺血表现,无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1例肺动脉瓣重度反流。结论:改良Nikaidoh术治疗合并VSD和PS的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并不增加围术期死亡率,中期随访效果满意,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双心室矫治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心室双出口或法洛四联症(CAVSDDORV/TOF)的外科经验。方法:全部患者均按常规体外循环方法中低温(28℃~32℃)下手术。11例采用右心房-右心室径路,2例单纯右心房径路。应用逗号状补片修补VSD,其中双片法10例,单片法3例。5例采用单纯补片扩大右心室流出道(RVOT),4例行跨环补片,2例行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Rastelli),1例单纯扩大主肺动脉,1例仅行肺动脉瓣交界切开。结果:2例死亡,均为CAVSD-DORV,VSD远离大动脉,合并镜面右位心。11例存活患者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右心室流出道无狭窄,房室瓣成形满意。10例患者随访3~77个月,心功能均为NYHA I级或II级,无再次手术发生。结论:双心室矫治CAVSD-ROVR/TOF近期及中期效果满意,可作为首选手术策略。采用右心房-右心室径路,应用逗号状补片双片法修补室缺以及精细的房室瓣成形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行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进行随访分析.通过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切面评估术前,术后第2天、1个月、6个月及1年的房室瓣反流程度.大于6个月患儿术前行心导管检查了解肺动脉压力及肺小动脉阻力(PAR).记录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情况.结果 105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监护(4.7±2.4)d,呼吸机使用(1.7±1.0)d,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9例(8.5%).PAR>8 Wood单位患儿与PAR≤8 Wood单位患儿比较,年龄较大,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较长,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较高(均P<0.05).院内死亡4例(3.8%),其中3例的共同瓣严重发育不良.与术前比较,术后左侧及右侧房室瓣反流均明显减轻(P<0.05).81例(77.1%)患儿术后瓣膜反流程度稳定,14例(13.3%)患儿术后反流程度逐渐加重,10例(9.6%)患儿术后反流程度逐渐减轻.结论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早期修补术安全、有效.术前PAR>8 Wood单位患儿术后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高原地区婴幼儿合并肺动脉高压(PAH)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患儿的外科处理策略及随访结果。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28例2岁以下cAVSD合并PAH的患儿进行一期矫治,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5~21.0)月,体质量(2.5~11.0)kg,其中合并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患者15例,设为A组。合并轻度及正常肺动脉压患者13例,设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带管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整体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并进行随访。术中采用改良单片法3例,双片法25例,术中直接缝合左侧房室瓣瓣裂孔17例,裂孔补片加宽及腱索移植1例,行左房室瓣后瓣瓣环成形3例。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Rastelli分型、唐氏综合征、共同瓣返流和室间隔缺损大小数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与B组比较,A组患儿呼吸机带管时间明显变长(P<0.05),其他指标如ICU住院时间、整体住院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和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与A组比较,B组轻度左侧房室瓣返流比例较低(P<0.05),其余项目室间隔残余分流、中重度左侧房室瓣返流、右侧房...  相似文献   

17.
改良Carpentier法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32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2例Ebstein畸形经改良Carpentier法手术治疗的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13年8月采取改良Carpentier法手术治疗的32例Ebstein畸形(儿童23例,成人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60岁,体质量8.5~ 68 kg.手术方式为改良Carp.ntier法,先将所有有用瓣叶切下,纵向折叠房化右心室,将瓣叶顺时针转位缝合至新瓣环根部,同期矫治合并畸形.其中6例因右心室发育差,三尖瓣瓣环小,加行双向格林术.结果:1例患儿因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并发持续性低氧血症而死亡,余均存活,顺利出院.其中1例术后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3个月后回转窦性心律.存活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2个月,其中术后复查超声心动三尖瓣反流情况轻度21例,轻中度5例,中度5例,重度1例.结论:运用改良Carpentier法手术治疗Ebstein畸形,较好保留了右心室形态,三尖瓣整形好,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肺动脉瓣置换术(PVR)治疗法乐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重度肺动脉瓣反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7-02在我院行外科PVR治疗法乐四联症术后合并肺动脉瓣大量反流的24例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24例患者PVR手术时年龄(24.4±12.6)岁,患者行PVR与行法乐四联症矫治手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4.6±7.3)年。(1)围手术期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82.5±75.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9.8±44.6)min(n=18,75%);同期三尖瓣成形10例(41.7%),瓣膜置换包括12例同种瓣,12例生物瓣。(2)手术结果:无院内死亡,平均住院时间为(15.2±5.5)天。(3)随访:平均随访(1.1±0.8)年,出院后无死亡及再手术等重大并发症,1例肺动脉瓣功能衰竭。PVR后右心室容积显著减小[手术前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190.5±29.8)ml/m2 vs(109.2±19.0)ml/m2,P0.001;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135.3±28.5)ml/m2 vs(80.0±11.3)ml/m2,P0.001],而左心室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峰值耗氧量、QRS间期等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超声检查发现,三尖瓣中量反流4例,肺动脉瓣大量反流1例、中量反流4例。结论:PVR可有效缩小法乐四联症矫治术后患者扩张的右心室,提高最大运动负荷,远期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个月~7岁;其中单个肌部室间隔缺损7例,多发室间隔缺损2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5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1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房间隔缺损6例,主动脉缩窄3例.合并心脏畸形均同期手术纠治.结果 死亡2例,死亡率6.9%.术后随访3个月~3年,无远期死亡,封堵器边缘少量残余分流3例,无封堵器偏移、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小儿完全性房室通道矫洽术后的监护和护理经验。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56例患儿体外循环下行完全性房室通道矫治术,术后人住心外科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术后给予早期镇静、控制血压、心律失常监护,有效清理呼吸道及营养支持、全方位心理干预。结果死亡4例,1例自行出院,窦性停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其余51例于术后10-73d痊愈出院。结论及时早期镇静,控制血压,有效预防并发症,做好呼吸道护理,能够帮助完全性房室通道矫治术后患儿顺利度过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