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连续环形撕囊术 (CCC)为白内障手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其技术要求高 ,需反复实践才能掌握。现将作者的手术体会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CCC者50 0眼 ,男 2 37眼 ,女 2 63眼 ,年龄 47~ 94岁。老年并发性白内障 7眼 ,核性 37眼 ,后囊下型 2 9眼 ,皮质型 42 7眼 ,其中成熟膨胀期及过熟期 46眼。根据撕囊难易程度把成熟膨胀期、过熟期、合并虹膜后粘连、小瞳孔难以散大等白内障归于难撕组 ,共 81眼 ;把未成熟皮质型、后囊下型白内障归于易撕组 ,共 41 9眼。术眼常规 1 2点方位3 2mm巩膜隧道切口 ,角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以微量美蓝着色前囊膜提高白色白内障前囊在术中辨别率的可行性和技术方法。方法: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水分离针抽取1%美蓝注射剂0.01ml,注入前囊中英表面,轻轻摩擦30秒种,粘弹剂置换出空气,撕囊镊完成连续环形撕囊术。结果:32例39眼中35眼获得圆形或类圆形撕囊口,占89.7%,3例产生1个方位放射状裂口,1例产生2个方位放射状裂口,术后未见明显前房反应和裂隙灯显微镜下所见的内皮反应。结论:微量美蓝前囊染色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但必须注间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1例487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且在术中同时进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随访12月—36月。结果 视力≥1.0者185只眼占38%;0.5—0.9者147只眼占30.1%;0.1—0.4者92只眼占18.9%;0.1以下者9只眼占3.9%;新生儿44只眼占9%。结论 1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是降低后囊混浊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尤适用于后囊混浊发生率较高的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应用中央连续环形撕囊技术,探讨其手术技巧及对近、远期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方法在局麻下行中央连续环形撕探囊后小切口摘除白内障并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术后3个月检查后囊膜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视力恢复良好迅速,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以上者占随访眼的82.35%;撕囊口居中者且边缘有覆盖于人工晶体光学部表面的后囊膜混浊较好.结论中央连续环形撕囊对减少术中并发症及保证晶体后囊膜透明和人工晶体正位积极有效.  相似文献   

6.
连续环形撕囊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它决定了手术的安全性与后续手术步骤的能否顺利进行。白色白内障属于复杂性白内障,由于前囊膜对比度差,张力大,手术中进行连续环形撕囊相当困难。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经济的撕囊器械,使白色白内障术中撕囊变得非常容易,经过实践,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囊袋收缩综合征(capsule contraction syndrome,CCS)指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后,由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化生,导致晶状体前囊纤维化,撕囊口面积缩小、后囊膜皱褶及人工晶状体移位等,最终视力下降、对比敏感度降低、出现眩光等现象。严重病例甚至可以引起晶体前囊闭锁、睫状体与视网膜脱离。该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术后6周左右最易发生。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CCC)是目前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中较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753例,术后共发生3例CBS,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随访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结果 3例诊断为术后CBS,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口直径均<5 mm,3例患者均在表面麻醉下行前房及囊袋内冲洗术,术后裸眼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结论前囊撕囊口直径过小、术中黏弹剂残留是术后早期CBS的两个易发因素,术后前房及囊袋内冲洗以及择期Nd:YAG激光前囊口或后囊切开均可以有效治疗术后CB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连续环形撕囊与人工晶体光学面的关系对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根据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连续环行撕囊与人工晶体光学面的关系进行临床分组,观察其对后囊混浊的影响,分析随访3~20个月。结果;撕囊口直径略小于人工晶体光学面,并在光学面中央组术后出现后囊混浊的概率显著低于撕囊口偏中心,囊袋仅部分包裹晶体光学面组。结论;理想的撕囊口直径应略小于人工晶体光学面,并位于光学面中央,使晶体边缘完全包裹在囊袋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的临床病因。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法,观察我院2010年7月~2011年9月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A组为小撕囊口组,241例(250眼),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口直径4.0~5.0 mm。B组为常规撕囊口组,311例(326眼),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口直径5.5~6.0 mm。结果:B组未发生术后CBS病例,A组共发生17例(17眼)术后CBS,11例诊断为术后早期CBS,6例为术后晚期CBS,17例均植入了折叠型软性人工晶体。结论:前囊撕囊口直径过小是发生术后CBS的主要原因,术中黏弹剂残留和植入软性人工晶体是术后CBS的另两个易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8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2005-04~2005-06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在术中I期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PCCC)或机化后囊膜剪除84例(90眼)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1967年Kelman首次报道超声乳化手术以来,医生为追求它的完美不断地做着各种努力。随手术技术的提高和人工晶状体的改进,白内障手术已经由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PhacoemuLsification,简称Phaco)是白内障复明的理想手术 ,它的优越性已为眼科界所公认。在Phaco操作中会遇到种种困难 ,其中后囊破裂是早期最常出现的并发症 [1]。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1例数35只眼中老年性白内障20只眼 ,高度近视白内障8只眼 ,糖尿病性白内障7只眼。随访时间3~36个月 ,平均19个月。1.1.2后囊破裂部位中央破孔范围在1~4mm的13只眼 ,5~6.5mm的7只眼 ,颞下边缘破裂7只眼 ,鼻下边缘破裂4只眼 ,下方边缘破裂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简称超乳)手术中后囊破裂的各种因素,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方法对1247例超乳手术中发生的部分后囊破裂的情况、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生后囊破裂61例(占4.88%)。术后3个月视力≥0.9者17例,视力0.4~0.8者30例,0.1~0.3者14例。结论严格的患者选择、充分的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技巧、优秀的超乳系统及显微镜设备是预防及处理的关键因素。后囊破裂虽可对手术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处理恰当亦可减少损害。  相似文献   

15.
连续环行撕囊是白内障乳化术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是获得持久的囊袋内人工晶体固定的最有效方法。但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由于缺乏眼底红光反射,前囊膜过薄及乳糜状皮质容易溢入前房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术者对前囊膜的观察,囊瓣及撕囊轨迹不易辨认,盲目撕扯容易造成撕囊口放射状撕裂和众多连带并发症。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我们应用0.1%台盼蓝溶液对前囊膜进行染色处理以辅助完成撕囊操作。本文就该染色技术提高撕囊成功率,安全简便性及术后护理体会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于松 《浙江临床医学》2003,5(4):301-301
在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中 ,发生后囊破裂致玻璃体脱出是常见并发症 ,作者对我院1997~2002年开展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 +IOL)332眼 ,术中发生后囊破裂19眼 ,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32眼中男178眼 ,女154眼。年龄20~87岁 ,平均64岁。术中发生后囊破裂19眼 (其中玻璃体脱出14眼 ) ,男11眼 ,女8眼。发生在抽吸皮质时11眼 ,娩出核时4眼 ,植入人工晶体时3眼 ,截囊时1眼。1.2手术方法常规ECCE术 ,角巩缘大切口 ,手法娩核及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基层医院在开展防治白内障盲的模式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180例白内障盲中采用三级医院专家指导,二级医院医师手术的模式,开展集中复明活动和集中复明活动中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结果:术后视力≥0.5为85%,0.1~0.3为10.8%。结论:采用三级医院专家技术指导,二级医院医师手术的复明活动的模式和术中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既能培训基层医院眼科医师又能提高防盲治盲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白内障是眼科病症中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可致视力长期障碍,最终失明,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可导致心理上的障碍,一旦复明,会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改变,如果超过应对能力,易产生心理障碍.我科于2003年2月收治1例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出现心理障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9年Davison首次报道了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m。CBS是连续环形撕囊、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罕见并发症,发生率0.3%-1.6%。该病由于撕囊直径过小,囊袋内黏弹剂等颗粒状物质无法通过人工晶状体(IOL)光学部与前囊之间的间隙排出丽积存于囊袋内,导致前房变浅、近视、IOL与后囊间隙增大,患者可出现高眼压、虹膜后粘连及后囊混浊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光学材料与晶状体前后囊混浊及撕囊收缩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囊袋混浊是人工晶体植入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研究者们一直在探寻理想的人工晶体以减少囊袋混浊的发生.目的:观察3种具有锐利光学边缘的人工晶状体光学材料对晶状体前后囊膜混浊和撕囊收缩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观察,于2005-05/2006-12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完成.对象:随机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5例(148眼),其中男73例(80眼),女62例(68眼);年龄52-81(71.44±6.83)岁.方法: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植入具有锐利光学边缘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随机分3组:疏水材料组43例(49眼)植入疏水丙烯酸材料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亲水材料组42例(46眼)植入亲水丙烯酸材料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亲水疏水一体式材料组50例(53眼)植入亲水疏水一体式丙烯酸材料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年扩瞳观察前囊膜混浊、后囊混浊及撕囊收缩情况并进行量化评估.结果:疏水材料组、亲水材料组、亲水疏水一体式材料组术后1年后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8.3%,26.7%,1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前囊膜混浊的发生率及撕囊收缩量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具有锐利光学边缘的人工晶状体的光学材料对前囊膜混浊及撕囊收缩量均无影响,但影响后囊混浊的形成,其中疏水丙烯酸材料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