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患者中的40%~50%伴有心肌缺血,在心肌缺血中75%以上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SMI除了可能突然转变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脏扩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患者也可能猝死。本研究对临床上无明确诊断冠心病依据的78例轻、中度高血压合并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中的40%~50%伴有心肌缺血,在心肌缺血中75%以上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1].SMI除了可能突然转变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脏扩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患者也可能猝死.本研究对临床上无明确诊断冠心病依据的78例轻、中度高血压合并SMI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片治疗组(A组)和地尔硫(卓)缓释胶囊治疗组(B组),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AECG)和24 h动态血压(ABP)监测,探讨其对患者心率、血压、心肌缺血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中的4 0 %~5 0 %伴有心肌缺血,在心肌缺血中75 %以上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 [1] 。SMI除了可能突然转变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脏扩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患者也可能猝死。本研究对临床上无明确诊断冠心病依据的78例轻、中度高血压合并SMI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片治疗组(A组)和地尔硫艹卓缓释胶囊治疗组(B组) ,通过2 4h动态心电图(AECG)和2 4h动态血压(ABP)监测,探讨其对患者心率、血压、心肌缺血的不同影响。  [作者简介] 王希宁(1 95 6 ) ,男,湖南长沙市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发病情况,探讨与其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17例无心绞痛(或与心绞痛等同症状)的T2DM患者,根据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诊断有无心肌缺血分为两组,对比观察心肌缺血与临床一股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SMI发病率20.7%,其中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2,SMI组中年龄、血压、BMI、2hPG、HbAlc、TG、TC、LDL-C均高于时照组,而HDL-C低于对照组,且SMI组中吸烟者所占比例亦高于对照组.结论 T2DM患者中多种危险因子的集簇增加了心血管病变发生的机率,且女性患者心肌缺血的比例超过男性,提示对女性T2DM患者加强控制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干预甚至比男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α2A肾上腺素受体(α2A-AR)、α2B-AR和α2C-AR基因多态性与患冠心病(CAD)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伴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基因测序法对107名正常对照者、129例T2DM伴SMI患者和192例T2DM伴心绞痛患者α2A-AR、α2B-AR和α2C-AR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α2B-AR基因多态性[插入(I)/缺失(D)]的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频率在SMI组和心绞痛组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SMI组I/I基因型频率为34.9%,明显高于心绞痛组(19.8%,P=0.002)。结论α2B-AR基因多态性I/I基因型与患有CAD的T2DM患者发生SMI有关。  相似文献   

6.
无痛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又称隐性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1],指具有心肌缺血客观依据,而患者无心绞痛或其他相关症状。因无症状未能引起患者警觉,患者可发生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监护虽能发现SMI,但不能了解SMI对心功能的影响,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评价心功能状况。SMI心电图监护结合超声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情况及心痛定与消心痛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心电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冠心病史SMI、心肌梗死后SMI、心绞痛伴SMI三组,并给予心痛定及消心痛联合治疗。结果无冠心病史SMI组、心肌梗死后SMI组、心绞痛SMI组的ST段缺血下移次数分别减少76.9%、71.0%、73.8%。结论在治疗冠心病时不应仅满足疼痛的缓解,重点是改善SMI,这对冠心病、冠心病意外的防治有一定作用。DCG监测SMI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EKG变化特点。方法 :对 10 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 2 4h动态EKG检测。结果 :86例有缺血性EKG变化 ,总计 42 8次发作中 78.1%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SMI多发于 5 0岁以上高龄者 (80 % ) ,其ST段压低幅度明显小于有症状组 (P <0 .0 5 ) ,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2993-2994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90例,造影前予以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无症状型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型心肌缺血的心率、时间段、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90例冠心病者出现缺血性ST-T段改变者83例(92.2%),其中无症状者63例(75.9%),有症状者20例(24.1%),出现心肌缺血360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者出现240阵次(66.7%),症状性心肌缺血者120阵次(33.3%),SMI心肌缺血发生情况和ST段下移阵次显著高于有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者缺血发生事件06:00~12:00发生190阵次(79.2%),12:00~18:00发生30阵次(12.5%),18:00~24:00发生11阵次(4.6%),夜间0:00~6:00发生9阵次(3.7%),06:00~12:00发生阵次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平均心率和ST段下移幅度显著高于有症状型心肌缺血发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型心肌缺血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法可反映其临床发病时间段、心率等特点,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5例临床已确诊为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中,有缺血性ST-T改变65例,占总数的87%,65例中共检出365阵次缺血发作,其中284阵次(78%)为SMI发作,81阵次(22%)为有症状发作,ST段压低0.1~0.4 mV.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明显提高了冠心病的检出率,是临床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评估及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军  李国  邵建华 《新医学》2005,36(12):734-735
1 引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 又称无症状性或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指患者无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相关主观症状,而经检查发现有客观证据的一过性心肌缺血。它可引起心肌代谢改变、心电活动异常和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由于 SMI不易被患者感知,心肌缺血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导致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所以, 必须引起临床医生对SMI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AECG)对无病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34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出现阵次,以及出现心肌缺血时有无相关症状。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351阵次,其中281阵次(80.1%)属SMI,而有症状发作70次(19.9%)。结论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AECG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因而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对6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无痛性心肌缺血(SMI)42例(61.8%),伴典型心绞痛7例(10.3%),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38例(55.9%)。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率最高。结论:DCG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种类、时间、数量与日常活动的关系、变化规律以及药效可进行详细的观察,是监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晓敏  董平栓  来艳丽 《临床荟萃》1999,14(23):1069-107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虽有心肌缺血而无心绞痛或与心绞痛相当的症状。随着Holter的问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明显增加。随着对无症状心肌缺血可能为急性心梗或猝死的先兆的报道增多,SMI的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这对改善冠心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7年1月用Holter对8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24小时监测,记录到无症状心肌缺血45例,其中单纯无症状心肌缺血33例,我们对其发作情况及规律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冠心病患者隐匿性心肌缺血 (SMI)的发生率并进行护理总结 ,用HORI ZON51 70、H1 1 0 0监护仪对 2 1 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 72hST段连续监护 ,结果发现有 1 2 6例冠心病患者出现了隐匿性心肌缺血。监测过程中共发生缺血性ST段压低 486阵次 ,其中 396阵次不伴胸痛。由于SMI症状隐匿 ,故护理具有特殊性 ,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ST段连续监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1109例干部体检常规心电图发现心肌缺血323例,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E)检查,按年龄分两组(≥60岁为老年组,<60岁为对照组)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323例中SMI有225例(占69.66%),SMI发生率老年组较对照组高,SMI发生时间、诱发因素、频率依赖性老年组与对照纽不同(P<0.05).结论 老年人的SMI发生率较高,多发生于傍晚和夜间,发病前多无明显诱因.动态心电图在早期发现SMI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48-8248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点及发作情况。方法应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监测89例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情况。结果 89例中,有缺血性ST-T改变72例,占总数的80%。72例中共检出246阵次缺血发作,其中212阵次为无痛性心肌缺血。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有关,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地防止冠心病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合冠心病易患因素,分析156例从无心绞痛症状,常规心电图检查正常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情况,并作临床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周宏峰  张煜 《新医学》2006,37(8):556-557
1 引言 1974年Schang和Pepine通过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发现这些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电图记录中,会出现短暂的ST段改变(发作时ST段可以显著下移超过2 mm),但这些患者并不出现相关的症状,因此,他们提出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这一概念.随着对SMI的认识,目前已知SMI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它可能发生在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肌病等病程中,且容易发生各类心脏事件,对病人的预后影响极大,但又常被忽视.本文就近年来对SMI研究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心肌缺血除了表现为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外,还有一类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存在。由于SMI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猝死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对SMI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的普及,对SMI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her)监测对SM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心电图,有益于及早发现SMI。2004年12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经Holter监测发现86例SMI,现分析临床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