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银屑病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去胸腺小鼠银屑病实验动物模型,以进行银屑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实验组小鼠切除胸腺后接受银屑病皮肤损害移植,成活的皮肤损害作病理组织检查;对照组小鼠仅接受银屑病皮肤损害移植。结果4只实验组小鼠,移植的银屑病皮肤损害成活时间分别为15、20、21、30d银屑病皮肤损害移植之后出现典型的银屑病损害,并且具有银屑病的组织学特征。3只对照组小鼠,移植的银屑病皮肤损害全部坏死脱落。结论去胸腺小鼠是一种有希望的研究银屑病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纸尿裤在NCPAP吸氧中氧气鼻塞固定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60例分为两组进行比较脱落次数及皮肤受压情况。结果纸尿裤固定有2例皮肤损害,脱落1例。原有固定方式的新生儿皮肤损害有13例,脱落14例。两组患儿皮肤损害及脱落频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纸尿裤能有效防止NCPAP患儿鼻塞对皮肤损害。  相似文献   

3.
罗惠阳 《海南医学》2012,23(17):82-83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皮肤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2~10月收治的43例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皮肤损害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3例患者中共发现急性发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梅毒以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几种皮肤损伤,皮肤损害不具有特异性,损害类型多样化.结论 HIV感染者皮肤损害的种类较多,侵犯面积较大,感染患者首要症状就是皮肤损害,可以为临床HIV的诊断提供帮助,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以关节肌肉皮肤损害为主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 syhdrome,HES)的关节肌肉皮肤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以关节肌肉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HES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结果。结果:4例为原发性,1例继发于肝吸虫感染,均符合HES的诊断标准。3例以关节肌肉皮肤损害为首发临床表现,2例为确诊HES后随访过程中出现;表现的特点为关节肌肉皮肤损害伴随出现,病变单一出现,非对称性,迁移性发展,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随访结果显示,关节肌肉皮肤损害可能是HES其它器官受累的前兆,需要规范的类固醇激素治疗。结论:关节肌肉皮肤损害在HES并非少见,可以是HES的首发临床表现,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皮肤血管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平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3):44-47
皮肤血管炎是以皮肤血管的炎性损伤为病理生理学基础,而出现特征临床损害的一组皮肤病。严格而言,皮肤血管炎是系统血管炎或系统疾病的一种外在皮肤表现,只是当系统损害较轻,临床实验室检查没有内脏异常发现时,被称为皮肤血管炎。所以,当发现皮肤有血管炎表现时,应当特别关注系  相似文献   

6.
高姗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838-3838
抗癫痫药物对人体损害,主要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血液系统损害、中枢及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化皮肤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80例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放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放疗后实施标准化皮肤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皮损总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皮肤损害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患者实施标准化皮肤护理模式可促进皮损好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曲安缩松所致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原因以及曲安缩松局部注射的正确用法。方法观察因皮肤局部注射曲安缩松而出现皮肤损害的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产生皮肤损害的原因,探讨皮肤局部注射曲安缩松的原则。结果发现皮肤局部注射曲安缩松产生的副作用如下:不仅存在导致皮肤萎缩的副作用,尚有使局部血管扩张、增生的作用,可形成类似于葡萄酒色斑的后遗症。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病例的这种后遗症均可逐渐减轻一些,但不能完全消除。结论类似皮肤损害几乎是不可逆的,避免类似副作用的办法是在皮肤局部注射曲安缩松时避免过量注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皮肌炎患者皮肤、肌肉损害症状,肌电图和肌肉活检的改变,探讨其在皮肌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3例皮肌炎患者的皮肤与横纹肌损害所致的临床特点。结果 57.4%的皮肌炎患者因皮肤损害而就诊,因肌肉和关节症状而就诊者只占28.4%。皮肤损害以面、颈部和四肢较常见,皮损的常见类型是紫红斑。但肌肉和关节损害的发生率最高(87.4%),其中33.3%的病人合并吞咽困难。肌电图和肌活检的异常率分别为85.7%和85.9%。结论 皮肌炎患者多因典型的皮肤损害就诊;肌肉损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和肌肉活检对皮肌炎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156-158
目的将标准化皮肤干预用于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患者中,评价其对修复患者皮肤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98例乳腺癌放疗患者分组研究,B组行常规护理干预,A组行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两组护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A组患者护理后皮肤损害程度多分布在0~1级,B组多为2~3级,A组护理后皮肤损害程度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生存质量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A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护理满意度为92.93%,与B组81.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用于乳腺癌放疗患者中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放疗后皮肤损害程度,提升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皮肤损害表现多种多样,其特征性的皮疹是在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其他皮肤损害还有光过敏、脱发、手足掌面和甲周红斑、盘状红斑、荨麻疹、结节性红斑、脂膜炎、网状青斑、雷诺现象等。皮肤损害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因此,SLE患者的防晒和日常皮肤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柏明成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645-3646
<正>硬皮病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皮肤病,其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如果不详细检查皮肤损害或皮肤损害不明显,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临床医生思维局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造成误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老年病人常常合并了其他一些常见的老年病,这就给本就较难较少见的本病的诊断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肢端足跖部皮肤黑色素细胞痣所见的独特皮肤损害模式在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上的关系尚不清楚。目标:研究足底黑色素细胞痣皮肤损害模式与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278例患者足底部确诊的298个黑色素细胞痣进行回顾性研究,特别注意每个痣的皮肤损害模式。此外,切除35个典型的皮肤损害模式的黑色素细胞痣评价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有规则平行的皮肤纹理的足底部黑色素细胞痣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平行沟槽型或细纤维型,而在足弓起部位的黑色素细胞痣没有发现这样的改变。而且,这两种形式的痣在分布上有一个精细但特征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近20年来感染性心内腱炎(IE)的皮肤粘膜损害的临床变迁。方法将118例IE分为1988-1997年53例(A组)和1998~2007年65例(B组),对其基础心脏病因、致病菌、皮肤粘膜损害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下降,先天性心脏病、无基础心脏病因上升;②致病菌中,草绿色链球菌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上升;③所有皮肤粘膜损害减少,溃疡增多(上述改变均P〈0.05)。结论近20年来IE基础心脏病、致病菌、皮肤粘膜损害表现均发生了改变,皮肤粘膜损害表现对IE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皮质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已广泛用于某些皮肤病的治疗。使用不当,引起原皮肤损害加重及新的皮肤损害,临床上经常碰到。我们称这些由外用激素制剂加重的原发皮损及继发损害为激素皮炎。所遇51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皮肤损害的临床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才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809-1810
目的探讨近20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皮肤粘膜损害的临床变迁。方法将118例IE分为1988.1997年53例(A组)和1998~2007年65例(B组),对其基础心脏病因、致病菌、皮肤粘膜损害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下降,先天性心脏病、无基础心脏病因上升;(2)致病菌中,草绿色链球菌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上升(3)所有皮肤粘膜损害减少,溃疡增多(上述改变均P〈0.05)。结论近20年来IE基础心脏病、致病菌、皮肤粘膜损害表现均发生了改变,皮肤粘膜损害表现对1E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脏肿瘤出现皮肤损害根据其发生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肿瘤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主要为肿瘤侵犯皮肤,或发生皮肤转移(即皮肤转移瘤);间接效应即副肿瘤性皮肤病,肿瘤与皮肤损害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病理机制联系。本文将着重讨论副肿瘤性皮肤病,这类疾病具备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合并皮肤损害患者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例IBD以及5例IBD合并皮肤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IBD组、IBD+皮肤损害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的5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提取3组对象血清外泌体,检测差异表达蛋白质;采用基因本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鉴定829种蛋白质,其中包含定量信息的蛋白质726种。与对照组比较,IBD组有15种蛋白质表达上调,21种蛋白质表达下调;IBD+皮肤损害组有24种蛋白质表达上调,25种蛋白质表达下调;与IBD组比较,IBD+皮肤损害组有12种蛋白质表达上调和8种蛋白质表达下调。GO分析显示,IBD组与对照组、IBD+皮肤损害组与对照组、IBD+皮肤损害组与IBD组差异表达蛋白质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刺激反应、细胞过程、单有机过程、生物调节等,细胞组成主要包括细胞、细胞膜外域、细胞器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结合、催化活性等。KEGG分析显示,IBD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细胞黏附、离子跨膜运输调控、细胞形态分化等有关;IBD+皮肤损害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细胞分泌、细胞分解代谢、分泌调节有关;IBD+皮肤损害组与IBD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细胞胺代谢、NIK/NF-κB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过程的负调控等有关。结论本研究基于TMT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IBD+皮肤损害患者血清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参与IBD合并皮肤损害的代谢相关通路及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是小儿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透明敷贴固定静脉留置套管针已广泛应用儿科,但透明敷贴可引起婴幼儿皮肤损害,给患儿及护理人员带来一些问题。我科2003年8月-2004年9月共使用透明敷贴近1000例,致皮肤损害12例(1.2%),现将对婴幼儿皮肤损害的观察和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放射治疗后皮肤损害修复的影响效果。方法在2017年3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选择120例乳腺癌放射治疗后皮肤损害患者为试验对象,运用奇偶数分组方式,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各60例。结果观察组肘关节功能评分[(94.22±2.61)分]、肩关节功能评分[(32.11±2.54)分]、急性放射反应0级率(78.33%)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癌放射治疗后皮肤损害患者实施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