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6 0 Co源事故 3例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ARS)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经过和诊治方法的总结 ,以积累临床资料。方法 依据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以明确诊断。治疗上经全环境保护隔离 ,在有指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了造血生长因子。结果  3例病人经过 83d住院治疗 ,达到临床治愈。结论 正确的早期分类诊断和初期的积极治疗有利于安全度过极期。女病人如正逢病程极期来月经可给予雄性激素以改变经期 ,可避免大出血。适时足量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有助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全身(全淋巴)照射后100例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肿瘤过程中用全身照射(TBI)或全淋巴照射(TLI)预处理,研究受照不同剂量患者发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和造血恢复及相关合并症。方法100例患者(白血病91例,其他肿瘤9例)接受500~1000cGyTBI或TLI和超大剂量化疗作预处理。结果均发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白细胞降至(0~0.15)×109/L,骨髓空虚,合并各种感染和出血。经造血干细胞移植,抗感染,应用GM-CSF或G-CSF积极支持治疗及保护隔离措施,92例造血恢复,8例死于不同感染和出血。结论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起主要治疗作用,不同造血因子用于治疗急性放射病,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武汉"921113"放射事故四例急性放射病人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总结临床经验,本文作者报告一起60Coγ射线事故引起4人受照的剂量估算、临床经过和诊断治疗。方法剂量估算是采用现场模拟试验和手表红宝石热释光测量,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分析方法。临床诊断根据患者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治疗上在对症治疗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美国生产的GM-CSF。结果1例中度(偏重)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例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例过量照射。4例病人经过62~68天住院积极治疗,病情好转,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从医疗实践中我们着重总结以下几点:①及时、正确地早期诊断;②根据国家标准的治疗原则积极治疗;③GM-CSF使用时注意选择时机和注意使用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131 I-Lym-1(一种优先以恶性淋巴细胞为目标的单克隆抗体)起始治疗量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辐射剂量学,并将肿瘤剂量与131 I-Lym-1剂量及其他患者参数比较。方法:在最大耐受剂量(MTD)或低剂量(LD)试验中,51例3期或4期淋巴瘤患者(男32例、女19例,平均57岁,其中NHL46例、CLL5例)予以131 I-Lym-10.74~8.04GBq(20~217mCi)治疗。每个患者所给予的131 I-Lym-1总量…  相似文献   

5.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简称甲癌)患临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57例分化型甲癌患在给予185MBq(诊断剂量)^131I-2-3d后进行前、后位全身显像;给予治疗剂量^132I7-10d后,用相同的采集条件进行全身显像,同时分析所有患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用配对X^2检验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31例接受^131I去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患,治疗剂量^131I显像与诊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多甙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肾炎的疗效。方法:86例经肾活检确诊为系膜增殖性肾炎患者MsPGN49例、IgAN30例、IgMN7例,服用雷公藤多甙20-40mg,3.d^-1,4-8周。结果:治疗4周内45例(52.33%)病人获完全缓解,15例(17.44%)改善,治疗8例内总有效率87.21%,双倍剂量雷公藤多且与常规剂量组4周总有效率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雷公藤多甙对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炎综合征,组织学病为轻-中度系膜增殖的MsPGN、IgAN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996年1月5日吉林市发生的一起辐射事故病人“文”的救治,对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极重度放射性损伤诊断与救治提供新经验。方法通过物理模拟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淋巴细胞微核率及局部组织ESR的检测,估算全身受照射剂量及局部不同部位受照射剂量,并通过临床症状、造血系统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损伤程度。结果全身受照后吸收剂量(红骨髓干细胞存活计权等效剂量)为2.9±0.3Gy,右下肢最大吸收剂量达3737.8Gy。照后2小时50分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照后第1~2天淋巴细胞计数为0.9~0.4×109/L,为保全生命,于照后第8天行右大腿及左手腕截肢术。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于照后第17天降至最低值(分别为0.65×109/L及19×109/L)。照后4~23天应用rhG-CSF,极期仅持续5天便进入恢复期。结论本例为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极重度放射损伤,后者又会加重全身急性放射病的病理改变,在治疗中不能忽视对局部损伤的及时处理,早期应用rhG-CSF有助于造血功能的恢复,心肌酶的检测有助于局部严重放射损伤的判定。  相似文献   

8.
一例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山东济宁“10.21”^60Co源辐射事故病例B的诊治经过的回顾,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方法剂量估算采用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物理模拟、电子自旋共振(ESR)测量并结合尸检病理。临床诊断根据受照剂量、临床过程及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治疗上给予全环境保护,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洽疗,维护脏器功能。结果病例B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后7d进行了HLA完全相合的PBSCT,移植后9d三系造血逐步恢复,并获持续稳定的完全供者型植入,无移植排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由于病人的放射损伤继续发展,并逐渐发生严重肺部混合感染,心功能不全,照后45d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75d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应尽早分类诊断及实施全环境保护,可经异基因PBSCT使造血重建,为延长存活奠定基础。需加强抗感染及多脏器维护;促进免疫重建及组织损伤修复是今后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损伤研究的难点及重点。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治疗许多血液病和某些实体瘤将可应用外周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取代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加速恢复大剂量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因此,随着外周血干细胞保存技术的进步和连续血细胞分离技术的应用,临床医生得以更广泛地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我们曾对1例患者用全淋巴区大剂量放、化疗随之采用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并取得了成功。现报道如下。1 临床经过患者,男性,20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反复发作1年。X线胸片示:纵隔增宽,左颈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为非何…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非亲缘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RD-NAPBSCT)在治疗急性白血病中(AL)的作用,1例HLA完全相合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接受了URD-NAPBSCT治疗。结果病人顺利度过造血抑制期并获得完全性植入,移植后发生了皮肤Ⅱ度GVHD和间质性肺炎,经治疗后痊愈。结果初步表明,URD-NAPBSCT较简便安全,可为急性白血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999年4月26日河南发生的^60Co源辐射事故中7名受照者的早期分类诊断和医学处理,探讨类拟辐射事故的医学急处理,方法:根据生物剂量和物理剂量的估算,受照者照后初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照后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并采用相应的救治措施,结果:7例受照者的初期诊断与诊床诊断一致,正确的早期分类诊断和医学处理有利于制定救治方案,判断预后,使患者顺利度过极期,结论:早期分类诊断应综合分析患者照后出现的症状,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初期症状的发生尤其是哎吐开始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不但与受照剂量有关,也受剂量率,受照部位,不均匀程度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剂量和物理剂量的估算是早期分类诊断的基础,发生事故后应尽早开始。  相似文献   

12.
忻州60Co源放射事故主要8例受照者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15,他引:2  
目的通过对诊断不明病人“芳”的诊断和治疗,探索在放射源不明情况下,如何进行放射病的诊断;探索采用简易隔离和GM-CSF治疗效果;同时回顾性介绍同组其他病人发病经过。方法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排除传染病和中毒,在高度怀疑放射病时,经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确诊急性放射病;复习文献,提出放射源不明、放射病诊断线索。结果经作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受照剂量为2.30(2.07~2.50)Gy,确诊为骨髓型急性(中度)放射病,同时推断家中死亡3例也为放射病。结论如遇到难以解析的皮肤烧伤病变(红斑,水疱),排除热或化学烧伤后,应考虑放射烧伤,对有恶心,呕吐,脱发,口腔溃疡,外周血细胞减少者,更支持诊断;如家中成员中相继发生上述同类症状者更应高度怀疑,并作相关检查确诊;简易隔离可为一般医院所采用;细胞因子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3.
rhGM-CSF、rhEPO在3例急性放射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rhGM-CSF、rhEPO在3例急性放射病(ARS)救治中的疗效。方法 一例重度ARS患者使用了rhGM-CSF和rhEPO,另两例中度ARS患者仅用rhGMCSF.3例患者均在照后10d、79d检测血清GM-CSF、EPO浓度。结果 使用rhGMCSF后,外周血白细胞下降速度慢,低值持续时间短,回升速度快,骨髓恢复时间提前。使用rhEPO的患者,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为0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骨髓红系增殖池比例增加。3位患者照后10d血清GM-CSF、EPO浓度明显升高,并与受照剂量及骨髓损伤程度相关。结论 rhGM-CSF、rhEPO的应用促进了3例ARS患者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2名儿童意外受192Ir迁延照射数月的诊治经过。方法 依据临床表现,生物、物理剂量估算及化验检查,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全面检查各项相关指标。结果经多单位估算,病例“A”相当于一次受照剂量1.48~2.2Gy,病例“B”相当于一次受照剂量0.66—1.08Gy,均存在稳定性畸变和非稳定性畸变。经过综合治疗后病情平稳。结论 两例均明确诊断为亚急性放射病,各项指标均提示需密切关注其潜在的远后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规律。方法用PCR法研究红细胞CR1数量基因的变化,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研究红细胞CR1活性变化。结果5例放射病病人的红细胞CR1数量基因无变化,而红细胞CR1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值。在事故发生后4.5年红细胞CR1活性才恢复正常。结论结果说明放射病病人红细胞CR1活性的变化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1例^192Ir极不均匀外照射局部极重度放射损伤病人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系统观察了病变的临床过程和应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测定了损伤部位的温度变化。结果 照射后2小时出现肢体麻木、抽搐,最早照后4小时出现红斑、肿胀,54小时出现水疱,第5天出现坏死和剧痛,最晚出现红斑、肿胀是照射后41天,47天出现水疱和糜烂创面。红外线热成像显示:损伤早期温度升高,水疱、坏死区和损伤后期温度降低,温度升高越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无锡市放射诊疗资源配置、分布及医疗照射应用频度,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规范医疗照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江苏省放射卫生信息管理平台"2020年度监测数据,结合无锡市统计年鉴提供的2019年底无锡市常住人口,对无锡市放射诊疗机构的人员、设备、医疗照射应用频度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0年无锡市的放射诊疗设备923台,放射诊疗工作人员2 480人,每百万人口拥有的设备及人员数量分别为140.03台和376.24人;2020年度无锡市医疗照射应用频度为1 137.53人次/千人口,其中常规X射线诊断为646.17人次/千人口,CT诊断为394.11人次/千人口,介入诊疗5.34人次/千人口,放射治疗0.79人/千人口,核医学诊疗7.12人/千人口。介入治疗、核医学诊疗及放疗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结论 无锡市放射诊疗资源配备,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常规X射线及CT检查应用频度高于全省水平,医疗照射引起的人群集体剂量较高,需加强放射诊疗活动正当性判断。  相似文献   

18.
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和治疗经验,为事故性放射病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41例经过大剂量照射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外周血象、体温和症状,并作统计学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 照射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逐渐下降,平均于照后第10天、第13天至最低值,分别于第18天、第17天恢复,血红蛋白仅有轻至中度降低。移植后使用rhG-CSF与未使用rhG-CSF患者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前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与骨髓重建时间呈负相关。照射副作用除常见呕吐、乏力、腮腺肿大、口腔溃疡、肝功异常及皮肤损伤外,25.6%患者照射后体温升高。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期感染发生率为63.4%,多为轻度,心脏功能及肾脏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患者均能平稳渡过骨髓抑制期。结论 rhG-CSF的应用可明显缩短粒细胞缺乏期,促进骨髓重建;而移植前采集足够数量的单个核细胞是治疗医源性放射病、缩短造血恢复时间的关键;严格实行全环境保护和及时、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原则为医源性急性放射病患者能够顺利渡过极期、减少感染等合并症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