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有关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治疗研究有明显增多趋势,已有许多研究认为NSCs能够增殖分化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神经整合,NSC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迁移的特性已成为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及其基因表达。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Department of Urology,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ollege。材料:新生第1天Wistar大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MVCD,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鉴定后,采用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介导法转染新生大鼠室管膜下区NSCs,G418筛选阳性克隆,加入不同浓度的5-氟胞嘧啶(5-FC),MTT比色法测定NSCs的生存率。主要观察指标:MTT比色法测定NSCs的生存率。结果:本实验成功地培养并鉴定了神经干细胞,并将CD基因成功地转染了神经干细胞。基因转染使G418抗性细胞(NSCs/CD细胞)对5-FC高度敏感。未转染的NSCs对5-FC不敏感,IC50约为5000μmol/L,而转染基因后IC50小于10μmol/L。G418阳性NSCs对低浓度5-FC高度敏感。结论:CD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的离体实验研究为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多种疾病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体内研究已经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像神经干细胞一样在脑内迁移和整合,如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系统途径移植成为可能,将会显著简化移植的步骤.目的:构建含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GFP-N3-CD,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体外观察CD基因的表达及BMSCs-CD/5-氟胞嘧啶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C6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pEGFP-N3-CD质粒,酶切、DNA测序鉴定.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重组表达质粒pEGFP-N3-CD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418筛选培养获取阳性克隆(BMSCs-CD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BMSCs-CD细胞的CD基因蛋白表达.Transwell小室共培养BMSCs-CD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24 h后加入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72 h后TUNEL、MTT、流式细胞术检测C6胶质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GFP-N3-CD含完整的CD基因序列,CD基因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基因及蛋白水平有完整表达.BMSCs-CD和C6胶质瘤细胞体外共培养条件下,C6胶质瘤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提示体外共培养条件下,BMSCs-CD/5-氟胞嘧啶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C6胶质瘤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53、p16基因联合胞嘧啶脱氨酶(CD)/5-氟胞嘧啶(5-FC)治疗神经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试验以Fe3O4磁性纳米颗粒(Fe3O4 magneticna noparticles,Fe3O4 MNP)为基因载体将质粒pCDNA3.1-p16、pYD5-p53,及pCMVCD转染入U251人胶质瘤细胞,给以不同浓度的5-FC,以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成功以Fe3O4MNP为载体将wt-p53、wt-p16及CD基因转染U251细胞,并稳定表达。体外转染wt-p53、wt-p16基因都能明显提高CD/5-FC人对胶质瘤细胞的化疗效果。[结论]基于Fe3O4磁性纳米基因载体的p53、p16基因和CD/5-FC系统的联合基因治疗可作为临床上优化自杀基因治疗方案的一种可能选择,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体外培养,探讨NSCs作为基因靶细胞.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NSCs的可行性。方法:胚胎小鼠脑组织分离神经干细胞,无血清细胞培养,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技术鉴定。NucleofectorTM转染仪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导入NSCs,用G418筛选,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挑选EGFP表达最强的克隆.并做免疫荧光鉴定及诱导分化细胞的鉴定。结果:从胚胎小鼠脑组织分离的细胞具有连续克隆能力。表达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的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后能高效表达,且不影响其增殖、分化能力。结论: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能够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培养;神经干细胞可直接作为基因靶细胞;转染EGFP的神经干细胞表达稳定且对NSCs的增殖和分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多药耐药基因(mdrl)启动子控制的胸苷激酶一胞嘧啶脱氨酶(CD—TK)双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其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02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cDNA3-mdr1P.CD—TK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法转染K562、K562/A02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株。用PCR、RT—PCR鉴定TK、CD基因的稳定转染与表达,加用不同浓度的丙氧鸟苷(GCV)、5-氟胞嘧啶(5-FC)培养4d,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r)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成功构建了mdrl启动子控制的CD-TK双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成功转染细胞后,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PCR结果显示,CD、TK基因均稳定存在于K562、K562/A02细胞中,RT—PCR结果显示K562/A02-CD—TK细胞有CD、TK基因特异性条带表达,而K562一CD—TK细胞无特异性条带。加入GCV、5-FC后,与K562-CD—TK细胞相比,K562/A02-CD—TK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在60μg/,mlGCV和600μg/ml5-FC联合作用后两种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5.04%和41.13%)(P〈0.05),凋亡率明显升高(同样浓度下分别为2.93%,10.27%)。结论mdrl启动子驱动的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可以靶向杀伤多药耐药的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6.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系统起源于胚胎神经管多能干细胞,而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内干细胞样前体细胞的发现为应用神经干细胞(NSCs)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内源性NSCs增殖与迁移治疗各种神经元缺失疾病能力有限,而应用NSCs移植或有特定分化潜能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则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目前,NSCs疗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NSCs定向分化替代特定功能的神经元,而NSCs疗法研究的热点是如何在分子水平调控NSCs的分化以及损伤区域NSCs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背景:神经干细胞(neuronalstemcells,NSCs)能提供多巴胺能神经元来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但脑内移植NSCs治疗PD的疗效目前观察结果欠佳。研究显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基因脑内移植能缓解PD的症状,TH基因修饰的NSCs脑内移植可能使PD的治疗效果出现新的结局。目的:探讨TH基因修饰的NSCs脑内移植对PD模型动物旋转行为和神经生化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本实验选择105只大鼠,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干预:构建pN2ATH反转录病毒载体质粒,用PA317细胞包装,G418筛选阳性克隆,病毒上清感染NSCs,将NSCs和表达TH的NSCs植入PD大鼠纹状体内,测定移植后不同时间PD大鼠旋转行为改善以及多巴胺和3,4-二羟基苯乙酸(dihydroxy-phenylaceticacid,DOPAC)含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PD大鼠旋转行为改善以及多巴胺和DOPAC含量变化。结果:TH基因修饰的NSCs移植8周后能显著降低PD大鼠旋转行为,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和DOPAC含量,疗效好于单纯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结论:TH基因修饰的NSCs脑内移植能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和DOPAC含量,降低PD大鼠旋转行为,从而对PD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神经干细胞(neuronal stem cells,NSCs)能提供多巴胺能神经元来治疗帕金森病(Parldnson disease,PD),但脑内移植NSCs治疗PD的疗效目前观察结果欠佳。研究显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IDxylase,TH)基因脑内移植能缓解PD的症状,TH基因修饰的NSCs脑内移植可能使PD的治疗效果出现新的结局。目的:探讨TH基因修饰的NSCs脑内移植对PD模型动物旋转行为和神经生化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本实验选择105只大鼠,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干预:构建pN2ATH反转录病毒载体质粒,用PA317细胞包装,G418筛选阳性克隆,病毒上清感染NSCs,将NSCs和表达TH的NSCs植入PD大鼠皱状体内,测定移植后不同时间PD大鼠旋转行为改善以及多巴胺和3,4-二羟基苯乙酸(dihydroxy-phenyl acetlc acid,OOPAC)含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PD大鼠旋转行为改善以及多巴胺和DOPAC含量变化。结果:TH基因修饰的NSCs移植8周后能显降低PD大鼠旋转行为。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和DOPAC含量,疗效好于单纯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结论:TH基因修饰的NSCs脑内移植能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和DOPAC含量,降低PD大鼠旋转行为,从而对PD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内皮素B受体基因的缺失将导致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神经干细胞移植不仅可以从解剖和功能上修复神经系统,还可以作为基因转染的载体.目的:拟将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内皮素B受体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至小鼠神经干细胞,并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设计:细胞-基因学观察.材料:新生昆明小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jetPEI转染试剂为PolyPlus公司产品;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内皮素B受体基因共表达腺病毒由本室孙念峰博士和张景辉博士构建并惠赠.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小鼠脑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取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内皮素B受体基因共表达腺病毒,溶解于NaCI中制备JetPEI/DNA复合体.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调整次代神经干细胞密度为5×10~8L~(-1),向24孔板中每孔加入400 μL细胞悬液、100 μL、JetPEI/DNA复合体,置37℃、体积分数为5%的CO_2培养箱中,分别于转染24,48,72 h后收集神经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检测目的基因在神经干细胞内的表达.结果:转染24 h后即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转染24,48,72 h后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5.36%,24.67%,25.73%.各转染时间点神经干细胞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内皮素B受体基因,转染24 h条带亮度较低,72 h时外源基因表达水平最高.结论:运用jetPEI试剂成功将目的基因转染至小鼠神经干细胞内,且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内皮素B受体基因在靶细胞中得到有效转录和表达.  相似文献   

10.
背景:基因转染细胞有病毒及非病毒载体法,因病毒载体面临安全性、免疫排斥等问题,实验探讨脂质体及电穿孔转染法.目的:比较脂质体及电穿孔法介导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允质干细胞的细胞转染特性和体外表达情况,建立基因工程细胞.方法:①脂质体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质粒-脂质体混合物加入含细胞的培养基中培养6 h,再加入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孵育48 h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即为瞬时表达.48 h后加入含G418培养基筛选.②电穿孔法: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酶消化,用无血清培养基重悬细胞,将细胞悬液加入电转化池中,加入质粒,将电转化池移至电极间放电转导.转染48 h后,检测目的基因瞬时表达.48 h后加入含G418培养基筛选.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两种方法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脂质体介导转染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了瞬时表达率约为5.80%,电穿孔法约为24.29%.脂质体法转染筛选14 d后细胞几乎全部死亡;电穿孔法转染后筛选并扩大培养建立工程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工程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表达率达90%以上,RT-PCR扩增产物电泳证实目的基因阳性条带.结果表明,用电穿孔法可成功建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工程细胞,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办法证实细胞体外表达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11.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要十分清楚.既往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提示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变SAH后脑血流变性质,改善脑功能.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HXHY)脑伤泰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后脑血流量(rCBF)及脑微血管构筑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和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288只雄性Wistar大鼠.方法通过大鼠枕大池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AH和CVS模型,并在1,4,12,24 h,3,7,14 d及21 d等不同时相点,观测各组大鼠局部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皮质rCBF变化.②脑光镜下病理改变.③脑皮质微血管构筑.④BBB的超微变化.结果SAH后大鼠的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变化符合CVS的发展规律,HXHY和尼莫地平(Nim)对上述改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SAH后局部rCBF的变化可可以反映该时期CVS的状态,HXHY和Nim可通过多种机制对CVS发挥作用,其中"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内Fos蛋白在脂多糖免疫激发过程中的传导通路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事实表明免疫系统不是一个仅有自主调节的孤立系统,而是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联系的,但中枢神经系统哪些部位参与免疫调节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目的研究与神经免疫调节有关的功能神经元在大鼠脑内的分布.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科.对象实验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1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为免疫激发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抗Fos蛋白ABC方法进行染色.主要观察指标Fos蛋白在脑内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结果Fos阳性产物多集中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边缘前脑(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外侧隔核和中央杏仁核等)、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外侧臂旁核和延髓内脏带.小脑内无明显Fos分布密集区.结论LPS诱发的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有相对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诱导和促进种子细胞向骨细胞方向转化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天然BMP难溶解于培养基,对培养的种子细胞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可溶性重组BMP虽可溶解于培养基,但价格昂贵,而且难于适时、适量的作用于种子细胞.基因治疗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转染外源BMP-3基因入成纤维细胞,筛选获得稳定表达BMP-3的阳性成纤维细胞克隆.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材料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司徒镇强教授提供.方法2000-04/2003-11在全军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外源BMP-3基因转染入NIH3T3细胞,G418筛选后寻找细胞集落,分离、培养,免疫组织化学鉴定,BMP-3染色阳性者为阳性BMP-3表达细胞克隆.主要观察指标①NIH3T3细胞筛选浓度.②转染阳性细胞克隆的筛选.③筛选的细胞克隆内BMP-3的表达.结果成功将BMP-3基因转染入NIH3T3细胞,经免疫组化筛选出阳性BMP-3表达成纤维细胞的克隆,建立了BMP-3稳定表达成纤维细胞株.结论将BMP-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成纤维细胞,并经筛选获得了可稳定表达BMP-3的成纤维细胞株,为将来骨组织工程研究中使用细胞因子基因修饰的种子细胞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含核受体基因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持成体干细胞增殖和成神经分化的关键基因.目的:拟构建含核受体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EGFPN1-TLX,并筛选出能稳定表达含核受体的真皮多能干细胞.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学实验,于2007-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完成.材料:成年SD大鼠1只,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真皮多能干细胞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分离培养;质粒载体pEGFPN1及细菌DH5α由徐文岳教授惠赠.方法:首先以大鼠的大脑组织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出含核受体的编码cDNA序列,T/A克隆至pMD18-T载体上,然后用BamHI、HindⅢ双酶切释放出经测序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pMD18-T-TLX中的含核受体片段,亚克隆到真核载体pEGFPN1中,从而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EGFPN1-TLX,最后采用阳性脂质体将pEGFPN1-TLX转染到真皮多能干细胞中.主要观察指标:转染后24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RT-PCR检测含核受体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向神经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PCR、酶切和测序结果证明,成功地将含核受体全长cDNA克隆到pEGFPN1质粒中,并成功构建pEGFPN1-TLX重组质粒.与未转染真皮多能干细胞相比,10 d后可见pEGFPN1-TLX转染的真皮多能干细胞继续生长,并于15 d时形成抗性克隆,荧光显微镜下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而未转染的真皮多能干细胞10 d时已全部死亡.RT-PCR结果显示,pEGFPN 1-TLX转染真皮多能干细胞表达TLXmRNA.诱导后3d与单纯真皮多能干细胞比较,pEGFPN1-TLX转染的真皮多能干细胞诱导成NF200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诱导成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实验成功构建含核受体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转染了真皮多能干细胞.转染后能明显提高真皮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效率,而向胶质细胞分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背景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困难和表型难以维持是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一大难题.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后对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形态、分裂增殖及代谢等方面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方法实验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军队卫生学系完成,对象为兔软骨细胞(3周龄新西兰新生兔购于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干预将bFGF基因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Hβ0AP-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Hβ-bFGF,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检测阳性细胞bFGF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定培养软骨细胞的DNA含量、糖醛酸含量、软骨细胞增殖情况及进行细胞周期分析.主要观察指标DNA含量、糖醛酸含量、软骨细胞增殖情况及细胞周期分析.结果bFGF基因转染软骨细胞表型未见显著变化;bFGF基因转染组、载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DNA含量分别为(77.37±6 21),(40.39±4.33),(33.77±4.25)μg/瓶(P<0.01),糖醛酸含量分别为(308.8±10.2),(77.9±8.7),(80.2±10.5)μg/瓶(P<0.01),软骨细胞G1期分别为59.3±2.1,69.5±4.0,73.1±3.9(P<0.05).结论bFGF转染关节软骨细胞后,可显著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并缩短细胞周期,为软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新的技术路线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7 种军队综合性医学期刊2007 年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报告质量,了解当前军队医学期刊临床试验报告质量的现状。 方法 手工检索2007 年《解放军医学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和《军医进修学院学报》发表的文献,纳入声明采用“随机”方法分组的RCT,并采用国际公认的CONSORT 标准进行报告质量评价。 结果 共纳入99篇RCT,其中6 篇随机方法错误。根据CONSORT 条目对随机方法正确的93 篇RCT 进行评价,其中62 篇(66.7%)描述了各组的基线情况和临床特征;16 篇(17.2%)提及了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其中5 篇(5.4%)提及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分配序列;9 篇(9.7%)采用盲法的文献中2 篇仅提及“盲法”二字,1 篇采用单盲,6 篇采用双盲(其中2篇盲法正确);仅1 篇文献采用意向治疗分析法;1 篇分配方案隐藏充分。99 篇均未提及样本含量的计算,且样本量多较小。 结论 目前军队综合性医学期刊发表的RCT 报告质量与CONSORT 标准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今后应进一步进行规范报告。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传统观点认为癫痫是大脑不同区域内神经元出现异常兴奋引起的复杂神经行为紊乱现象.而对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少.目的研究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成年健康SD大鼠14只,体质量180~220 g,清洁级,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用抗Fos蛋白、抗酪氨酸羟化酶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三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癫痫发作1 h后延髓内脏带内反应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主要观察指标对延髓内脏带内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抗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延髓内脏带内的Fos阳性神经元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三重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关系密切,发现3种不同标记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即抗酪氨酸羟化酶+/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三标记复合体、抗酪氨酸羟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Fos-和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抗酪氨酸羟化酶-二标记复合体.结论延髓内脏带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时反应强烈,可能以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作为功能单位参与癫痫发病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低剂量活性氧可以促进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增殖、分化,但目前对此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途径及其与细胞敏感时相的关系尚认识不足.目的通过阻断细胞内NF-κB途径和诱导不同细胞时相,观察过氧化氢促进HepG2细胞增殖与NF-κB途径和细胞敏感时相的关系,为抑制、干预肿瘤细胞的生长及改善患者预后功能提供理论依据.设计完全随机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毒理学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4-04/2004-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毒理学教研室完成,对象为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惠赠.方法以不同剂量过氧化氢直接作用于培养的HepG2细胞,筛选能够促进HepG2细胞增殖的过氧化氢浓度.用50μmol/L的过氧化氢分别处理经NF-κB抑制剂(PDTC)预处理的HepG2细胞和用胸腺嘧啶核苷同步化得到的G1,G2/M,S期HepG2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分别经过氧化氢处理1,24,48 h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值,比较细胞增殖活性.结果50 μmol/L的过氧化氢作用HepG2细胞24 h后,MTT实验所测吸光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t=0.001,P<0.01).20 μmol/L PDTC预处理HepG2细胞2 h后,给予50μmol/L过氧化氢作用细胞,MTT实验所测吸光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11,P>0.05).50 μmol/L的过氧化氢作用G期HepG2细胞24 h后,MTT实验所测吸光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t=0.031,P<0.05).结论低剂量过氧化氢可诱导HepG2细胞增殖,该过程可能包含依赖NF-κB的信号途径的参与;过氧化氢诱导HepG2细胞增殖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相效应敏感性不同,主要诱导G1期细胞增殖.此结论将为肿瘤干预和改善其预后提供实验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