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器官移植手术逐年增多,而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肝移植术后并发曲霉菌感染更是日益增多,据报道其发生率为1.5%~10.0%[1]。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效果极差,死亡率超过90%[2]。因此,如何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对于提高肝移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术后曲霉菌感染病死率高,治疗比较棘手,常常成为移植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术前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尤其注意皮肤和黏膜的清洁消毒;术后行隔离治疗,严密病情监测;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可降低曲霉菌感染的危险,提高移植的成功率,促进患者痊愈。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术后曲霉菌感染病死率高,治疗比较棘手,常常成为移植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术前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尤其注意皮肤和黏膜的清洁消毒;术后行隔离治疗,严密病情监测;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可降低曲霉菌感染的危险,提高移植的成功率,促进患者痊愈.  相似文献   

4.
原位肝移植术后曲霉菌感染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霉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腐生菌,是人体皮肤和粘膜的常驻真菌,是条件致病菌。肝移植病人手术创伤大且术后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使曲霉菌感染的潜在性增加。本院自1993年4月~2002年6月施行原位肝移植105例(包括2例活体肝移植),6例发生肺部曲霉菌感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曲霉菌感染的监测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霉菌是存在于人体皮肤和黏膜的条件致病菌。肝移植患者由于术前身体状况差、手术创伤和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发生率为1.0%~10.0%,死亡率几乎为100%。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5月进行114例肝移植,其中7例发生曲霉菌感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及实施护理措施。我们对50例肝移植患者通过监测并改善监护病房的空气环境。加强各种有创穿刺管道护理,改善患者术前肝脏的储备功能,预防肺部感染,定期进行真菌培养及合理使用抗菌素及抗真菌药物,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肝移植术后的霉菌感染,降低肺部曲霉菌感染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曲霉菌感染13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曲霉菌感染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 a来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曲霉菌感染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肺部感染7例,肝脏感染2例,颅内感染1例,多器官感染3例。因曲霉菌感染死亡7例,病死率为53.8%(7/13)。结论:肝移植术后曲霉菌感染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细致护理及严格消毒隔离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肺移植术后曲霉菌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5例肺移植患者术后并发曲霉菌感染的预防、护理对策.术前、术中做好各项预防措施.术后认真观察病情,定期监测病原菌,强化消毒隔离措施,合理营养支持.5例患者3例存活,2例死亡.  相似文献   

9.
总结3例脊柱曲霉菌感染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指出对脊柱曲霉菌病人的护理要做好基础护理,积极处理不适症状,加强抗真菌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同时也应加强心理护理,医患有效沟通,积极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是目前终末期肝病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真菌感染是肝移植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率为40%,其中80%的真菌为念珠菌和曲霉菌,毛霉菌感染罕见。唐林艳报道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毛霉菌感染患者的护理。2007年11月,本院肝移植中心1例活体肝移植受者于手术后12d出现罕见的切口毛霉菌感染,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理社会应激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应激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3月-2001年1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4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观察组)及4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采用A型行为、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观察组A型行为27例占67.5%,对照组A型行为13例占32.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A型行为相对危险度为4.3l,其95%可信区间为1.73~10.76,P〈0.01。(2)观察组生活事件及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型行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及焦虑情绪等心理社会应激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静  李苗 《浙江临床医学》2007,9(8):1030-103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GDM)48例和糖耐量异常妊娠妇女32例,并随机选择同期相匹配的正常糖耐量妊娠妇女8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空腹血清CRP水平。结果GDM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CRP水平与孕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8、0.156和0.296,P值分别为0.0001、0.0178和0.0004。直线回归方程y=0.0741x1+0.0147x2+0.0397x3-1.457,r2=0.2469。结论C-反应蛋白与GDM密切相关,参与了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饮食控制在妊娠糖尿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GDM)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我2007年1-12月收治的56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及饮食控制。收集经营养门诊及病房会诊指导后的GDM患者的血糖值(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和未经营养指导GDM患者的血糖值。结桌:营养指导后的GDM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非指导组,且营养指导后血糖水平低于指导前(P〈0.05)。结论: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焦虑及抑郁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焦虑和抑郁现状,探讨其相关因素及不良后果,为GDM孕妇焦虑和抑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95例GDM孕妇进行调查。结果GDM孕妇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7.4%和33.4%。焦虑情绪的孕妇筛查时血糖、空腹血糖、OGTT 0min血糖高于非焦虑孕妇;抑郁情绪的孕妇筛查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OGTT 0min及120min血糖均高于非抑郁孕妇。结论存在焦虑抑郁的GDM孕妇血糖更高,代谢控制较差,负性情绪应受到高度关注,尽早采取较为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或首次识别的不同程度的糖尿量损伤,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国内为1%~2%[1],国外为3%~5%[2~3]。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胎盘产生的大量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有关。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指定居于人体肠道的微生物群体,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与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病相关,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改变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而妊娠期糖尿病(GDM)属于糖尿病的四种类型之一,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肠道菌群的改变也对其发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补充微生态调节剂可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这为探索GDM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营养治疗对妊娠期糖尿(GDM)病的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来我院围产检查确诊并分娩的GDM患者47例,严格饮食控制,监测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清白蛋白,并跟踪妊娠并发症和围产儿患病率的发生情况。结果40例经单纯饮食治疗,血糖控制满意,有7例需用胰岛素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清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白蛋白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质量为(3205±486)g,巨大儿发生率8.33%(4/48),妊娠并发症和围产儿患病率均低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论早期进行严格合理的饮食控制对GDM的血糖控制和妊娠结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妊娠糖尿病筛查对妊娠糖尿病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所建卡、已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病例组(64例);另选择同期在本所建卡、已分娩的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6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两组在孕期均使用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比较两组新生儿评分、不良妊娠结局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  相似文献   

19.
刘培艳  吴莉莉  肖小敏 《新医学》2012,43(8):545-548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不同孕期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探讨脂质过氧化与GDM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为GDM、经饮食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且足月分娩的31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35名正常孕妇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集妊娠中期、妊娠晚期和足月临产前的新鲜中段尿液,应用抗原标记酶联免疫法测定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2α)的水平,分析临床指标和妊娠结局与8-iso-PGF2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妊娠中、晚期及足月临产前的尿8-iso-PGF2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期GDM组和正常对照组尿8-iso-PGF2α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妊娠晚期和足月临产前尿8-iso-PGF2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妊娠中期显著升高,同时也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GDM组足月临产前血细胞比容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并与足月临产前尿8-iso-PGF2α水平呈正相关(P<0.0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并与足月临产前尿8-iso-PGF2α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妊娠过程中正常孕妇脂质过氧化作用保持稳定。GDM孕妇妊娠晚期脂质过氧化作用明显增强,饮食控制血糖水平正常者,异常增强的脂质过氧化作用仍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2年转归情况、保健现状和产后保健需求,为完善GDM孕妇产后保健、减少不良转归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便利抽样对2年内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转归现状及保健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3.6%GDM孕妇出现产后体质量滞留;56.5%GDM孕妇产后从未监测过血糖,4.2%GDM孕妇在产后不同时间出现了糖耐量受损,1例GDM孕妇产后2年内已确诊2型糖尿病;59.7%GDM孕妇在产后42天内进行了产后保健,34.6%GDM孕妇从未进行过产后保健,36.1%GDM孕妇没有得到任何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GDM孕妇更希望由妇产科医生、助产士、社区保健医生通过孕妇学校课程、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形式提供新生儿保健指导、膳食指导、运动指导、主要照护者健康教育等保健内容。结论:目前GDM孕妇对血糖变化重视程度较低,自我监测意识较差;产后保健不够系统、规范,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筛查与管理,以减少GDM产后不良转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