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近年来,有关微小按蚊复合体的研究相继开展,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按蚊复合体研究中日渐重要,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在微小按蚊复合体近缘种鉴别研究中仍占主导地位。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关微小按蚊复合体的研究相继开发,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按蚊复合体研究中日渐重要,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在微小按蚊复合近缘种鉴别研究中仍占主导地位。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微小按蚊仍为海南岛传疟媒介之一。经研究从其形态特征及酯酶同工酶的比较,可分为两个不同类型,即微小按蚊A型和B型。人工感染实验证明两型微小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均为易感。我们选择海南岛西南部石碌镇牙营自然村为观察点,在该村的边缘微小按蚊幼虫孳生地附近,建两间茅草实验小屋,采用人、牛为诱饵,从日落开始至日出为止,观察两型微小按蚊的活动情况。在不同场所采集吸血的微小按蚊,经鉴定后制作胃血标本,用醋酸纤维膜对流免疫电泳和环状沉淀法,鉴别两型微小按蚊的胃血血源。 1986年4~6月在牙营村两间实验小屋观察  相似文献   

4.
微小按蚊和溪流按蚊翅斑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微小按蚊和溪流按蚊翅斑的形态,了解它们的变异情况,寻找可靠的鉴别特征。方法:微小按蚊采自云南省景洪县基诺乡,溪流按蚊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将母蚊产的卵,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再将成蚊的翅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标本的翅长和部分翅斑的长度。结果:共检查微小按蚊雌蚊翅52个,雄蚊翅60个,溪流按蚊雌蚊翅40个,雄蚊翅60个。认为翅前缘脉上分脉前白斑(PSP)的有无和分脉白斑与分脉暗斑比例(SP/SDratio)的大小,是鉴别微小按蚊和溪流按蚊的重要依据。结论:无论是雌蚊还是雄蚊,微小按蚊的翅斑形态与溪流按蚊的翅斑形态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灭疟初期,仅知道微小按蚊是泰国的主要传疟媒介。试验区从1961年开始每年进行1~2次杀虫剂喷洒。喷洒以后在山麓区和丛林地区发现微小按蚁的习性有改变的迹象。同时,随着进入丛林区农业人口的增加,巴拉巴按蚊作为媒介的重要性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6.
微小按蚊形态变异初报云南省江城县江疆乡卫生院江城665900唐谟坤江疆乡地处云南边境与老挝和越南接壤.为疟疾高发区.微小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没流按蚊、乌头按蚊、吉甫按蚊在牛舍均能捕获、1993和1994年6月在牛舍内捕到一种按蚊形态特征与微小按蚊极其...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微小按蚊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5~7月和1982年3~4月选择海南岛西南部的东方县中沙,儋县黄泥沟和莲花岭,以及乐东县尖峰岭等残存微小按蚊较多的山区,捕集不同栖息场所的微小按蚊生活史各期标本;观察其趋血习性及杀虫剂对其行为习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四十年代,微小按蚊是阿萨姆最主要的疟疾媒介。由于广泛使用杀虫剂,近十年来很少有这种按蚊的报道。最近,米佐拉姆有疟疾传播。因此,1984年7月在其南部的Tuichang进行研究。该地未曾使用过杀虫剂。已证实当地存在抗氯喹的恶性疟,为了预防感染不采用人饵诱捕法,而代之以CDC光诱阱捕蚊,晚间在棚屋内用捕蚊管搜捕成蚊作敏感性试验。光诱阱被挂在棚屋的2m高处,通宵诱捕。对捕获的按蚊进行蚊种鉴定和唾腺解剖。诱捕14个通宵,共捕获8种计788只按蚊,其中巴拉巴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别占  相似文献   

9.
泰国山麓地区的巴拉巴按蚊和微小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经过几年的杀虫剂喷洒仍未能阻断疟疾传播。为此在北部山麓地区观察了两种媒介对滞留喷洒的反应。1970年7月到1972年3月收集了喷洒前的基本数据。1972年3月底试验区居民点进行了第1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借助气象、环境与遥感监测指标建立微小按蚊密度评价模型。 方法 以云南省10县27乡为研究现场,收集1984~1993年各乡气象、环境、遥感与蚊媒监测资料。对18项指标与微小按蚊密度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按照灰色阈值筛选评价指标,合成变量E,研究变量E与微小按蚊密度的关系,从而建立微小按蚊密度评价灰色模型。 结果 以0.70灰色阈值筛选微小按蚊密度评价指标并排列灰色关联序:干季月平均温度>干季最低温度>湿季最低温度>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季月平均温度>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干季月最高温度>湿季月最高温度。微小按蚊密度灰色评价模型为:y=0.0578e0·0780(8X10'+7X12'+6X11'+5X15'+4X9'+3X4'+2X8'+1X7')模型判定的正确率为92.0%, e0.5=18%,最大相对误差为-15%,最小相对误差为4%,平均相对误差为21%。结论 借助微小按蚊密度评价模型可以对疟疾疫点微小按蚊密度进行拟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微小按蚊是我国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为控制疟疾的流行,人们研制并使用了大量的杀虫剂.与此同时,蚊虫也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目前,蚊虫的抗药性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该文从微小按蚊抗性发展、影响蚊虫抗性的遗传基因两方面作了综述,以期为微小按蚊控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定向寻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定向寻食研究广西玉林地区卫生防疫站玉林537000梁炯明,卢耀娟,陆运龙,梁献树,谢庆敢,许付光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是玉林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为直接了解其寻食习性.我们于1993年6月在玉林市成均乡作了标记回收初步观察。1方法随机选择...  相似文献   

13.
海南农垦系统主要分布在山林地带 ,少数单位居住在丘陵及滨海平原地区 ,其疟疾发病情况各不相同。 1991~ 1998年对垦区进行按蚊调查 ,并对不同按蚊分布区疟疾的发病情况进行系统观察。1 材料与方法1.1 按蚊调查 晚 8~ 12h ,以人与牛诱捕成蚊 ,每小时捕蚊 15min ,并带回鉴别蚊种。1.2 疟疾病例的发现 对“四热”病人采血涂片 (厚、薄血膜各一 ) ,染色后镜检疟原虫并鉴别虫种。2 结果与分析2 .1 媒介按蚊情况 对海南省中高疟区的儋州市、澄迈县、屯昌县、琼海市、万宁市、陵水县、三亚市、保亭县、通什市、琼中县、白沙县和乐东…  相似文献   

14.
微小按蚊种团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PAGE)技术比较分析了 3种 (微小按蚊、乌头按蚊、溪流按蚊 )雌按蚊酯酶 ( EST)酶谱 ,EST出现两组区带 ,微小按蚊 (含 2个不同地株 )存在遗传上的多态现象 ,乌头按蚊 EST酯酶相对简单。各自均有稳定的酶带 ,并可根据 Rm值结合各自特殊酶带区分成 3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种间差异。方法: 在两地牛房采集微小按蚊,单雌驯养繁殖, 用强迫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 观察 F1 代的可育性。制作杂种 F1 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 观察染色体各区域的联会情况。结果: 云南省微小按蚊( Y) ♀×海南省微小按蚊( H) ♂杂交组卵孵化率为0 , 卵内无胚胎形成。( H♀× Y♂) F1 各回交组中, 大多数卵孵化率显著低于亲本。( H♀× Y♂) F1 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3 R 的29 区、36 区及37 区, X 性染色体的4 区和6 区出现恒定不联会。结论: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已出现明显生殖隔离, 系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相似文献   

16.
微小按蚊种团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种间差异。方法: 在两地牛房采集微小按蚊,单雌驯养繁殖, 用强迫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 观察 F1 代的可育性。制作杂种 F1 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 观察染色体各区域的联会情况。结果: 云南省微小按蚊( Y) ♀×海南省微小按蚊( H) ♂杂交组卵孵化率为0 , 卵内无胚胎形成。( H♀× Y♂) F1 各回交组中, 大多数卵孵化率显著低于亲本。( H♀× Y♂) F1 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3 R 的29 区、36 区及37 区, X 性染色体的4 区和6 区出现恒定不联会。结论: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已出现明显生殖隔离, 系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微小按蚊rDNA-ITS2序列差异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我国云南、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泰国等不同地区微小按蚊核糖体 DNA第 2内转录间隔区 ITS2 )序列差异。 方法 取单只雌蚊蚊腿消化提取 DNA,PCR特异扩增 r DNA- ITS2片段 ,并对其扩增产物纯化、测序及分析。 结果 发现 2种不同的 ITS2序列 Gen Bank登录号 :AF4 16 783,AF4 16 784 ) ,分别与微小按蚊 A和 C同源 ,ITS2序列长度及 GC含量分别为 4 81bp,5 4 .0 4 %和 4 83bp,5 4 .2 3%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但 2 2个固定位点存在碱基置换和插入 /缺失 ,序列差异为 5 .8%。 结论 研究区内微小按蚊存在 A和 C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 方法 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扩增核糖体 2 8S第 3结构域 (D3 )基因 ,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 ;分析微小按蚊A和CD3基因的酶切图谱 ,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对两者PCR产物进行特异性切割 ,按照酶切片段长度区分两亲缘种。 结果 微小按蚊A被限制性内切酶MboII切割后在约 3 76bp、2 68bp和 10 8bp处出现 3条条带 ,而微小按蚊C因第 96bp、97bp位点突变 ,不存在限制性内切酶MboII的特异识别位点而未被消化 ,仅在 3 76bp处存在唯一条带。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PCR RFLP分子鉴别方法能有效地将形态难以鉴别的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GenBank :AF416782 ,AF415 5 94)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0.
广东海南岛地区的微小按蚊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A型和B型,在云南芒市和遮放地区的微小按蚊也同样有这两型。为了进一步了解微小按蚊两型在遗传结构上是否有差异,我们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薄层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云南的微小按蚊A型和B型的成虫作酯酶(Est)同工酶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