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特点,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儿有5例动态心电图检测大致正常,73例有异常改变.73例异常中有各种心律失常者66例,占90.4%,伴ST段、T波改变的11例;仅有ST段、T波改变的7例,占9....  相似文献   

2.
龙艳丽 《当代医学》2010,16(36):43-44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心电图的改变、原因及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共70例(87.5%),包括单纯心律失常48例,伴ST改变11例,伴T波低平5例,伴T波倒置3例,伴Q-T间期延长3例;ST改变14例(17.5%);T波低平7例(8.75%);T波倒置6例(7.5%);Q-T间期延长5例(6.2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少部分病例可有ST-T改变及Q-T间期延长;心电图改变是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特点并作以分析,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40例经临床诊断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分析其特点。结果:本组40例均检测出均有心电图改变,各种心律失常37例,占发病率的92.5%,在心律失常中,以过早搏动最常见,有24例,占64.9%;仅有ST段、T波改变12例,占发病率的30%;移位心动过速4例,占10%;传导阻滞12例,占30%;室性心律失常5例,占12.5%;发生低电压13例,占32.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提高心肌患儿心律失常检出率,可以监测到普通心电图难以观察到的心电变化,对临床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秦祖芳  汤菊香 《吉林医学》2010,(26):4447-4447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进行观察,并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以心律失常最常见,其次为ST段及T波改变,传导阻滞少见,经治疗后,大部分心电图改变消失,仅2例有偶发室早。结论:虽然心电图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病情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心肌炎目前临床仍以心电图作为主要诊断手段。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时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的机制。笔者对1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异常心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过早搏动70例,窦性心动过速30例,ST-T改变30例,房室传导阻滞20例。结论:各种心律失常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表现,心电图检查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强有力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或疑似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描记及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对比所得结果。结果 DCG监测各种心律失常及ST-T异常的阳性检出率为93.33%,高于ECG的阳性检出率53.33%(P<0.05);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ST-T改变的捡出率DCG方法均高于ECG检查(P<0.05)。结论 DCG监测能检出比较复杂的心电图异常,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更确切,同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和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约占心肌炎的半数,其心电图可见ST-T改变,R波降低,病理性Q波和各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等。现将对我院收治的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狄庆仁 《当代医学》2011,17(6):59-59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29例(82.9%)患儿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查EKG:ST-T改变全部消失;室性早搏2例完全消失,3例早搏次数减少;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4例顽固性室早或房早经加用心律平治疗后早搏消失或次数明显减少;1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多次出现心脑综合征。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对临床确诊有帮助,应早诊早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免发展为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9.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稚华  陈序 《西部医学》2008,20(4):768-768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特征。方法采用DCG监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8例,对其24小时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168例患儿中,24小时发生室性早搏103例(61.3%),成对室早12例(7.1%),室性心动过速5例(2.9%),房性早搏66例(39.2%),房性心动过速8例(4.7%),Ⅱ度窦房传导阻滞9例(5.3%),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6.5%),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2%)。ST-T改变28例(16.6%)。结论DCG检查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心电图是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结合临床、超声波及酶学检验对我院收住入院的14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共观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40例,其中男88例,女52例。年龄10个月~4岁,平均7.4岁。复发者85例。每例均作3次以上心电图记录、超声波检查及血液酶学检查,排除其他心脏病变。14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早搏115例,占82.1%。其中,室性早搏85例,房性早搏25例,交界性早搏5例;逸搏4例,占2.9%,均为交界性逸搏;传导阻滞12例,占8.6%。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ST—T改变64例,占45.7%。  相似文献   

11.
范红芬  翁仁巧  张琳 《西部医学》2014,26(10):1343-1344
目的 分析低龄儿与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对2001年1月~2013年1月住院的18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按年龄分为低龄儿组126例、成人组57例的异常心电图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律失常低龄儿占110例(87.30%),成人22例(38.60%);低龄儿心电图表现异常程度明显,以室性旱搏为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成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低龄几45例(35.71%),成人35例(61.40%);传导阻滞:低龄几21例(16.67%),成人27例(47.37%);成人ST-T改变、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比低龄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低电压、Q-T延长、异常Q波发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低龄儿与成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在心律失常、ST-T改变、传导阻滞三个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明显,对临床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计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诊断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采用单导心电图机,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分别分析ST抬高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T波高尖伴对应导联T波倒置或低平、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U波倒置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结果:60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其常规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0.1~0.2mV且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1例(1.67%);动态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0.1~0.2mV且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18例(30.0%),且ST—T改变发生的时间为:第一高峰在00:00~08:00,第二高峰在13:00~15:00。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对于诊断变异性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儿心律失常1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莉  高煜  王伟烈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151-152
目的探讨小儿心律失常不同类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27例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与诱因、原发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构成比以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情况。结果窦性心律失常占21.27%,异位心律失常占78.7%,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30例(23.6%),病毒性心肌炎73例(57.5%),重症感染20例(15.7%)。结论小儿心律失常发病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时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症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孙华 《吉林医学》2011,32(26):5428-542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价值。方法:对132例VMC患儿的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结果异常111例,常规心电图异常61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提高VMC患儿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小儿VMC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术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与腔内传导参数改变的关系.方法经导管封堵术的VSD患者50例,使用腔内电图观察封堵术前后腔内心电参数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与VSD封堵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期间共发生心律失常20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16例,包括完左2例,完右4例,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1例,在随访中大多可恢复正常;(2)封堵术前、术后心腔内电图示:房室传导参数 A-H、H-V 值(75.10±14.34) ms vs (80.67±23.03) ms 及(47.9±12.61) ms vs (50.07±15.23)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导管VSD封堵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新的心电改变,表现为1周内束支传导阻滞增多,但大多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2)术中发生A-H、H-V延长与术后出现各类缓慢心律失常无关;(3)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常见的并发症,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严格选择适应症,避免采用直径过大的封堵器是减少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心率减速力(DC)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设为治疗组,每天给予左卡尼汀10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d;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儿童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DC处理软件,离线计算DC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前DC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DC值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有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左卡尼汀可改善迷走神经功能,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12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的特点。[方法]对120例患儿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20例患儿动态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心律失常最多见,共110例,占91.7%;心肌复极改变50例,占41.7%;传导阻滞30例,占25.0%;异常Q波4例,占3.3%。24 h内,同一患儿表现2种以上心电图改变78例,占65.0%等。[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改变的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心律失常、心肌复极改变和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胡志永  郝金凤  郑秀芹 《河北医学》2014,(11):1830-1832
探讨心电图在颈心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选取的197例不合并其他疾病的单纯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病分型,并对其颈椎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出现各种心电图改变发生率的组内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窦性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比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交感型颈椎病中ST-T改变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比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ST-T改变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比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出现各种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不同,作为一种简单、经济的检查方法,心电图对颈心综合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