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肿瘤疫苗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3):309-309
肿瘤疫苗是应用特异性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抗原,激活、恢复或加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清除残存的和转移的肿瘤细胞。肿瘤疫苗包括很多肿瘤抗原制剂,从整体肿瘤、肿瘤细胞的裂解物,纯化或合成的肿瘤多肽、肿瘤抗原的cDNA密码,或抗个体型抗体。肿瘤疫苗目前尚未用于健康人的肿瘤预防,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目前可将肿瘤疫苗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肿瘤治疗方法可谓日新月异,肿瘤疫苗就是利用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机体的抗瘤能力,阻止肿瘤的扩散和复发。近几年来,已研究出多种肿瘤疫苗,在动物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已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顾盼盼  高彤  刘永军  张娜 《药学学报》2022,(8):2327-2333
肿瘤疫苗是肿瘤免疫治疗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治疗策略之一,其通过递送肿瘤抗原促进抗原递呈过程,进而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信使RNA (messenger RNA, 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通过向体内递送特定抗原的mRNA序列并表达相应抗原蛋白,从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达到免疫治疗的目的。mRNA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具有生产周期短、有效性高和免疫原性强等优势,近年来mRNA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引起广泛关注,但mRNA的不稳定性和低递送效率限制了其应用。纳米递送系统能有效解决mRNA疫苗递送的难题,极大地促进mRNA肿瘤疫苗的研究进程和临床应用,已成为mRNA疫苗研究的热点。本文对mRNA肿瘤疫苗进行介绍,重点对纳米递送系统在mRNA肿瘤疫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mRNA肿瘤疫苗高效递送及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肿瘤疫苗  肿瘤疫苗是应用特异性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抗原,激活、恢复或加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清除残存的和转移的肿瘤细胞。肿瘤疫苗包括很多肿瘤抗原制剂,从整体肿瘤、肿瘤细胞的裂解物,纯化或合成的肿瘤多肽、肿瘤抗原的cDNA密码,或抗个体型抗体。肿瘤疫苗目前尚未  相似文献   

5.
顾琳娜  顾昊 《医药导报》2008,27(12):1484-1486
[摘要]肿瘤DNA疫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疫苗,因其能诱发有效而持久的免疫反应,因此在治疗恶性肿瘤中被广泛研究。DNA疫苗的抗肿瘤机制包括直接诱导特异抗肿瘤作用和间接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目前已构建出多种肿瘤DNA疫苗,如根据胚胎抗原构建的DNA疫苗、独特型DNA疫苗及根据病毒相关抗原构建的DAN疫苗等。基因佐剂可将编码某些细胞因子及T、B细胞表面共刺激因子等的基因与目的基因克隆于同一载体或不同载体共同免疫动物,其表达的相应蛋白起到佐剂的作用,可大大增强T、B细胞的免疫应答水平。肿瘤DNA疫苗对人类肿瘤治疗与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疫苗(vaccine)是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以预防或治疗疾病,或达到某一医学目的的一类生物制剂。其主要组分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的抗原,这些抗原可以是完整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或完整的机体细胞,也可以是它们的某些成分或与这些成分的抗原性相似的其他抗原。 中国是最早使用疫苗进行疾病预防的国家,约在公元10世纪,中国人就知道用天花病人的痘痂(后被称为人痘苗)经鼻腔给正常人接种来预防天花,并逐渐传到世界其他国家。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E.Jenner)发表了给人接种疫苗病毒能有效预防天花的实验结果,第一次科学地证明了使用对人类致病力较低的动物  相似文献   

7.
肿瘤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肿瘤的认识深入到了分子水平 ,开始尝试根据肿瘤免疫的理论 ,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制备肿瘤疫苗并应用于肿瘤治疗。1 肿瘤疫苗的设计原理制备肿瘤疫苗是围绕如何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和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如何打破肿瘤免疫耐受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的[1] 。理想的肿瘤疫苗不仅能诱导主动性免疫 ,刺激宿主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而且还要安全、无毒副作用 ,还能为预防肿瘤复发提供保护性的长期免疫记忆功能[2 ] 。肿瘤抗原多肽疫苗等着眼于将肿瘤抗原分离、纯化、扩增 ,增加抗原递呈细胞对肿瘤抗原的…  相似文献   

8.
肿瘤免疫治疗的目的是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抗体内肿瘤。肿瘤细胞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与传染性病原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同 ,往往在病人被确诊以前 ,其体内肿瘤可能已经历了以下过程 :(1)因被免疫系统识别而引起的肿瘤杀伤 ;(2 )机体免疫监视系统的失灵 ;(3)肿瘤对机体免疫的耐受 ;(4)抑制抗原特异性细胞或抗原丢失 [1 ]。肿瘤细胞的抗原性常常较弱 ,或其抗原被遮盖 ,隐藏于肿瘤细胞内部 ,亦或仅有极少量的表达。更严重的是 ,进展中的肿瘤具有影响局部微环境的能力 ,可以在减少自身抗原表达的同时抵消免疫效应作用。由于基因的不稳定性增加 ,…  相似文献   

9.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也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寻找到了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强大武器—肿瘤疫苗。最早在1891年Coley第一次利用细菌提取物(coley毒素)激发整体免疫来治疗恶性肿瘤;随后,人们便开始尝试利用多种方法制备肿瘤疫苗并利用其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调控机体抗肿瘤免疫。目前,肿瘤的研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将为人们最终战胜肿瘤提供了强大有力的把握。1肿瘤疫苗的免疫机制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许多的机制来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如①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低;②肿瘤漏逸;③免疫无能状态;④肿瘤低…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特异的树突状细胞(DC)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及体外抗肿瘤作用,分离人周围血单核细胞,制备DC,体外应用Hela细胞提取物作为抗原(包括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结合DC制备特异性的肿瘤疫苗;再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用激活的淋巴细胞按不同比例与Hela细胞混合培养,应用MTT法观察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结果:经特异的肿瘤抗原刺激后的DC疫苗可活化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可明显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DC特异肿瘤疫苗具有高效、特异的刺激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具有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至T淋巴细胞的能力,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肿瘤抗原肽、肿瘤细胞蛋白提取物或肿瘤相关基因等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以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融合疫苗等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在动物试验与临床试验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肿瘤疫苗包括肽或蛋白疫苗、肿瘤细胞疫苗、抗独特型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DNA疫苗及病毒载体类疫苗等。重组蛋白疫苗是通过对目的抗原基因的重组、构建、表达得到抗原蛋白,最终制备成的疫苗。随着重组技术及表达纯化技术的日益成熟,重组蛋白疫苗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了一种研发思路。此文针对肿瘤抗原的重组蛋白疫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DC疫苗与抗肿瘤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昌云  吴芳  孔繁义  宋翔 《河北医药》2010,32(6):723-725
机体的免疫反应首先是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捕获抗原,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B淋巴细胞进而诱发一系列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AP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首要环节,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直接关系到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的诱导,其中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APC。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DC激活的细胞免疫特别是T细胞介导的CTL反应在机体抗肿瘤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最近DC疫苗的临床Ⅰ、Ⅱ期试验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显示出DC疫苗在肿瘤等病的治疗中的巨大前景。因此DC疫苗尤其是DC抗肿瘤的研究和应用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癌症疫苗构筑抗癌战略高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胜炎 《上海医药》2005,26(3):132-136
治疗癌症的常规方法是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这种治疗方法常会杀死人体内的正常细胞,而且一些癌细胞会扩散。接种癌症疫苗与普通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治疗简单、副作用小、疗效彻底等优点,且具有预防作用。癌症疫苗是利用病人自身的癌症细胞、肿瘤特异性抗原及其它免疫调节细胞治疗和预防癌症。癌症疫苗与致病菌疫苗作用机制的区别是前者主要通过激发机体对癌症抗原特异的免疫反应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癌症疫苗获自宿主和大多数大分子是存在于正常细胞内的正常自身抗原,具有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可从宿主细胞中精确地鉴别出癌症细胞抗原;致病菌疫苗主要获自非宿主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15.
个体化精准医疗是肿瘤免疫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生抗原是一类特异的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上的抗原表位肽,经由突变的体细胞基因编码、转录和翻译而成的具有特异性氨基酸序列变异的抗原肽。肿瘤细胞的突变"千人千面",根据新生抗原设计治疗方案,就会造成"一人一药"的"定制化"局面。基于新生抗原的个体化肿瘤疫苗疗法是对以PD-1/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药物疗法和以CAR-T为代表的免疫细胞疗法的发展。本文从新生抗原的发现过程、新生抗原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临床试验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肿瘤生物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反应调整因子,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oldham博士于八十年代初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机体防御系统和肿瘤细胞之间失去平衡,通过补充或刺激机体内自然的BRM物质,如干扰素、单克隆抗体肿瘤抗原及疫苗、肿瘤杀伤细胞等,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腺体生物反应重新调整到正常的动态平衡,肿瘤细胞则会消退灭亡。  相似文献   

17.
方罗  林能明 《中国药房》2012,(14):1253-1258
目的:了解肿瘤疫苗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肿瘤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依据国内、外研究文献和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及相关专利等信息,对已上市和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肿瘤疫苗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已上市或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肿瘤疫苗以树突细胞疫苗、抗原佐剂疫苗和肿瘤细胞疫苗为主,多用于宫颈癌、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生物技术已对肿瘤的一些免疫学研究注入新生机。这种神奇手段重新引起人们对旧式免疫疗法的兴趣,亦即用整个或部份肿瘤细胞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以破坏肿瘤。这类“肿瘤疫苗”有如狂犬病疫苗,一般用作治疗而非预防。但有些疫苗研制者相信,他们的制品可能在某些高危人群中起到防癌作用。开发肿瘤疫苗的早期进程并不顺利。但是生物技术已使抗原的鉴定、纯化和提呈得以改善,从而促使疫苗研制工作重新焕发青春。发展有效的肿瘤疫苗的关键在于确定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TAA),后者能促使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恶性肿瘤而不损害正常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食管癌肿瘤可溶性抗原(TSA)和超抗原(SEC)构建肿瘤疫苗,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肿瘤细胞进行体内外杀伤作用研究,以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肿瘤疫苗作用,进行体外培养,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实验测定效应细胞杀伤活性;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用肿瘤疫苗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肿瘤疫苗刺激的淋巴细胞组诱导的CTLs对靶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淋巴细胞组(P<0.05),对TSA来源的食管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体内研究发现肿瘤疫苗能显著减轻小鼠荷瘤负担,延长生存期。结论肿瘤可溶性抗原与超抗原SEC构建的肿瘤疫苗能产生高效特异性的抗肿瘤效果,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Huo CX  Ye XS 《药学学报》2012,47(3):261-270
肿瘤细胞表面异常表达的糖抗原为肿瘤糖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合适的靶标, 然而由于这些糖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差, 这又给糖疫苗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在提高肿瘤糖疫苗的免疫原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半合成的肿瘤糖疫苗将糖抗原与蛋白共价连接, 已经有很多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 随后发展的全合成的肿瘤糖疫苗将糖抗原、T细胞表位和内源性佐剂共价连接, 使疫苗的结构和组成更加确定; 基于细胞代谢糖工程的肿瘤糖疫苗将非天然的糖疫苗与细胞表面代谢糖工程相结合, 得到了强烈的免疫应答; 某些基于天然糖抗原结构修饰的疫苗产生的抗体也可以与天然糖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这为肿瘤糖疫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