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手术安全性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选择在婴儿期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婴幼儿解剖、生理、代偿功能诸多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大大增加了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因此,术后对婴幼儿呼吸系统的精心护理能明显减少肺部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心内直视手术创伤大 ,麻醉时间长 ,且行气管插管 ,尤其婴幼儿呼吸道狭小 ,肺泡弹性差 ,长时间的体外转流可使肺毛细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产生通透性改变 ,使气道分泌物增多 ,易增加危险因素[1] 。因此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的监护非常关键。我院心外科自 1998年 3月~ 2 0 0 3年 6月共治疗先心病婴幼儿共 115例 ,现将术后的呼吸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15例 ,男 72例 ,女 43例 ;年龄 4个月~ 3岁 ,体重5~ 18kg ;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 14例 ;房间隔缺损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ASD PDA) 6例 ;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3.
心内直视术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1月~1997年7月共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5例,其中5例采用新方法——不主动降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现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 循环系统的监护1.1 心率及心律的观察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好,不用心脏复跳,病人清醒快,血液动力学稳定。本组无严重心律失常及低心排现象,但在术后1小时~3小时内出现一过性心率增快,成人  相似文献   

4.
冯瑞玲 《职业与健康》2007,23(24):2357-2357
随着心脏外科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患儿,能在婴幼儿期实施心脏手术。由于手术复杂,风险大,对心、肺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术后早期呼吸与循环功能尚不稳定,入ICU后均需保留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心脏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宏艳 《现代保健》2010,(3):111-112
WHO提出,疼痛是继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第五生命体征。手术中的麻醉保证术中患者无痛苦固然重要,但研究表明手术后早期的疼痛才是嗣术期患者的主要痛苦所存。因此,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1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观察,表明营养支持对心脏手术的成功和术后患者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营养支持应结合术后各阶段、有无并发症分三期进行,各期供给不同的、足量、合理的热能、蛋白质、电解质及液体量.患者经营养支持后,平均7~10天内呈正氮平衡,体重平均增加1.2千克,血浆总蛋白、白/球、血红蛋白(P值分别为<0.01,0.01和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做好呼吸道管理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术后病死率,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关键.现将2000~2004年手术治疗58例5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呼吸道管理策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白琳  杨慧  王玉琴 《工企医刊》2006,19(3):80-81
我院ICU自2000年以来对177例采用此种手术方法的心脏病人进行监护,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呼吸功能监测术后病人均使用900-C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根据病情、年龄、体重调整呼吸机参数。心脏手术改变了肺顺应性,增加了呼吸道的阻力。病人自主呼吸未恢复时,将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心内直视手术后严密监护,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本文报告心内直视手术54例,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早期加强监护的具体措施,如心电图、氧饱和度、体温的监护、血管活性药、起博器的正确使用、电解质紊乱的防治等。结果:术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18例,全部康复。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后通过严密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手术术后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2016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某三甲心脏专科医院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调查13 236例患者,其中术后发生医院感染923例,医院感染发病率6.97%。不同术式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复杂先心类手术(13.32%)、大血管类手术(11.60%)、冠脉移植类手术(8.23%)、瓣膜类手术(5.49%)、简单先心类手术(5.45%)。感染类型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778例,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154例),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42例)、血流感染(34例)、手术部位感染(27例)、泌尿道感染(2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次手术、异体输血、手术时间>265 min,以及复杂先心类手术是心脏直视手术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异体输血,避免二次手术,有利于预防心脏直视手术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心脏直视术后患者22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12人,接受5%葡萄糖和脂肪乳剂支持5天;对照组10例,仅输入5%葡萄糖。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第三天及第四天氮平衡与对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前后测定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SGPT,尿素氮及肌酐等均正常。结论:心脏直视术后接受短期脂肪乳剂支持,可以降低创伤后的高分解效应,提高术后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和术后处理的注意事项,以减少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10 kg以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婴幼儿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儿年龄11~26月,平均(19.4±8.5)月;体重5.5~10.0 kg,平均(7.6±2.3)kg;室间隔缺损(VSD)20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肺动脉高压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3例.所有患儿均手术一期矫治,彻底纠正心内畸形,CPB转流时间32~110 min,平均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30 min,平均22 min;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均顺利脱机;1例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病死率4.5%,余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充分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熟练,重视体外循环管理、围手术期处理,尤其是新技术、新药的合理应用,都有助于提高婴幼儿心脏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心脏直视术后外周血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分为晶体停搏液灌注组(Ⅰ组)和含血停搏液灌注组(Ⅱ组),每组20例.测定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结束后不同时间点血浆H-FABP水平.结果 两组麻醉诱导前H-FA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结束即刻,1、4、12、24 hH-FABP水平较麻醉诱导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于体外循环结束后1 h达峰值(P<0.01),Ⅰ组升高比Ⅱ组更明显[(50.13±3.98)μg/L比(39.27±4.22)μg/L,P<0.01].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H-FABP显著升高,峰值浓度出现早,可作为一项早期判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与灌注晶体停搏液相比,含血停搏液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小儿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小儿心脏手术88例,总结气栓防止、术野显露及体外循环相关的经验. 结果 88例手术顺利,术野显露达到要求,无气栓发生,1例手术死亡. 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但对手术操作和体外循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发热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5月某院小儿外科先天性心脏病术后2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现场观摩手术及术后治疗护理过程,同时对环境进行卫生学监测。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有发热,其中21例患者发热原因为非感染性因素,占80.77%;5例(19.23%)患者为感染性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Ⅰ类切口感染1例)。其中吸收热组患者 6例,异常发热组患者20例,两组患者年龄、侵入性操作(呼吸机、导尿管、胃管)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吸收热组患者年龄较大,侵入性操作时间短。26例患者细菌学送检率为76.92%(20例),共送检标本58份, 7份阳性(来自4例患者痰标本),其中铜绿假单胞菌5株(71.43%)。共采集环境标本52份,合格率为80.77%(42份)。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以非感染性因素为主要原因,医护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规范各项医疗操作,减少术后发热。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居高不下,成为婴幼儿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治疗的发展,使至少85%的先心病患儿存活到成年期,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被治愈或带病生存至终身.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即患儿对其目前生命状况的认知和满意程度,已逐渐成为评估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关注先心病术后患儿的生活质量对患儿术后恢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先心病术后患儿生活质量现状缺乏长期随访观察,使得研究结果不够深入和全面.该文主要阐述了先心病术后患儿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按照WHO生活质量研究组提出的生理功能、外表、心理功能、家庭社会关系、心理社会状况和生活环境这6个方面来阐述,为后期改善先心病术后患儿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re is little publish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perception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physical diseases and the ways in which self-perceptions might change as a result of treatment. An innovative measure of self-perception is described, suitable for use by children of widely varying ages as well as by parents.
Methods The instrument used assessed eight constructs contributing to self-perception, and also measured differences between perceptions of actual and ideal self. Children ( n = 31; age 5–15 year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were assessed prior to surgery and 1 year post-operatively. Comparisons were made with children before and 1 year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and with healthy children.
Resul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ideal self-perceptions, but the CHD children rated themselves as weaker, more frightened and more ill than the healthy group. Given the differences in symptomatology and illness experience of children with cyanotic and acyanotic lesions, surprisingly few differences emerged in the self-perceptions of these two groups, although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younger and older children assessed separate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ere found in self-perceptions of the CHD and BMT groups following treatment, and at follow-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mained between the CHD and healthy groups. In the latter, self-perception was largely unchanged between the two assessments.
Conclusions Assessment of self-perception should b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assessment of health outcomes in childhood illness.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elf-perception following surgery for CHD. The results also support the validity, 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to change of the assessment measure.  相似文献   

20.
小儿心脏直视手术 32例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3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麻醉的总结,阐述了将传统的麻醉前给药方式—肌肉注射改为口服,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文章强调复合用药可使麻醉诱导与维持更趋平稳,术中加强监测在小儿心脏直视手术期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