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接受多种方法治疗的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并发症和生存情况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选择1994~1998年间,因子宫内膜癌而经腹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腹腔细胞学检查、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153例,有淋巴结转移者22例。盆腔淋巴结包括髂外、髂内血管、闭孔神经以上区域的所有淋巴组织;腹主动脉淋巴结为从血管分叉到十二指肠区域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的淋巴组织。平均切除的盆腔淋巴结数18个,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个。盆腔淋巴结转移者予全盆腔放疗,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获盆腔烟囱野放疗。均加行卡铂AUC5和紫杉醇化疗6个疗程。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分析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子宫内膜癌扩散至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途径和方式进行研究。1984年1月~1999年4月间,6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全子宫和淋巴结切除术。患者平均年龄65.3±11.1岁(39~90)岁。其中112例淋巴结转移者纳入本研究。由专人复审HE染色切片。根据所在部位将淋巴结分为:髂内、髂外、闭孔、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平均数目分别20.2±12.3和8.2±7.8个。41例肿瘤侵犯宫颈。 结果显示,无论肿瘤限于宫体部还是累及宫颈,髂外淋巴结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病灶局限宫体者多为髂外和闭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转移途径,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但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通过术前、术中相关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无预测方法的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理、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费用以及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转移途径,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但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通过术前、术中相关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无预测方法的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理、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费用以及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经病理证实子宫内膜腺症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放射治疗(ChaR et al) 本文观察腹主动脉旁区域放射治疗对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病人生存率的影响。17/26例接受了腹主动脉旁区放射治疗,9/17(53%)无病存活(18~55月),中数27月。其余8人中,6例(35%)于6~38月时死于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宫内膜增生与宫内膜癌的关系,复习1979~1990年间在日本九州大学医院妇产科行子宫切除的115例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单纯性经腹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105例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主动脉旁淋巴活检术。盆腔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包括双侧髂总、髂内、外、髂闭孔及腹股沟深淋巴结。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范围上至肾血管水平,下至主动脉分叉处。将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关于宫内膜增生诊断标准稍作修改,将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及非典型增生。 结果:115例宫内膜癌:Ⅰ期66例(57.4%),Ⅱ期13例(11.3%),Ⅲ期33例(28.7%),Ⅳ期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70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217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脉管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组,切除至肠系膜下血管水平组以及肾血管水平组术后10月生存率分别为:98.6%,94.3%和100.0%。结论中低分化、淋巴脉管转移、特殊病理类型、以及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建议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其切除范围应至肾血管水平。  相似文献   

8.
前哨淋巴结(SLN)绘图作为一项能显示可疑转移淋巴结的新技术,目前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回顾现有的子宫内膜癌SLN的文献,了解SLN的背景、多种识别技术、应用价值及微转移等,并分析其与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对患者生存质量、期别、预后的影响,尚存在的争议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总结目前的观点如下:吲哚菁绿(ICG)宫颈注射能够准确地评估盆腔和部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状态,假阴性率可达到5%;SLN为腹主动脉旁的检测率约为5%,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概率约为0.8%~1%,Ⅱ型子宫内膜癌及高级别患者转移概率为3%;SLN通过病理学超分期能很好地预测淋巴结的小体积转移(单独细胞转移及微转移),小体积转移患者有较好的预后,经辅助治疗后无进展生存发生率与未发生转移患者相似;SLN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可仅行SLN切除,而高危因素患者行SLN切除是合理的但安全性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C)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9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PA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肌层浸润(OR=2.094,95%CI为1.173~4.095,P=0.046)、分化程度(OR=6.662,95%CI为3.864~10.164,P0.001)及髂外淋巴结转移(OR=5.428,95%CI为2.759~8.854,P0.001)是子宫内膜癌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重视肌层浸润、分化程度及髂外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以对PALN转移进行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范围。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49例。分为两组:研究组(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共36例,对照组(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共113例。对两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1.1%,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5.6%;对照组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8.8%,其中孤立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率2.7%。手术时间研究组[(205±58)min]长于对照组[(175±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淋巴囊肿、淋巴脓肿、下肢静脉血栓、肠梗阻、神经损伤、乳糜漏、二次手术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时不应该忽视肾血管水平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子宫内膜癌患者89例,其中,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50例(腹腔镜组),传统开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39例(开腹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后,统计分析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在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但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术中腔静脉损伤、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腹组切口裂开4例,腹腔镜组无切口裂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现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8例,除术前1例患者发现脐部癌转移诊断为ⅣB期和1例患者磁共振成像提示盆腔淋巴结肿大癌转移诊断ⅢC1期与术后病理诊断相同外,其余6例分期均较术前升高。两组术后随访:开腹组复发2例,其中1例死亡;腹腔镜组复发1例后死亡,均为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结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子宫内膜癌规范化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准确分期、制定精确术后诊治方案,改善预后方面作用是肯定的,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安全可行,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测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以期为确定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治为手术治疗的6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和Fish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对预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盆腔淋巴结转移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盆腔淋巴结转移对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根据术中患者的盆腔淋巴结状况决定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Ⅲa期和Ⅲc期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附件受侵和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收治的13例Ⅲ.期和12例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Ⅲ.患者13例,平均年龄59.6岁(39~73岁),腺癌10例,腺鳞癌1例,浆乳癌2例,复发3例,死亡2例,5年生存率65.6%;Ⅲc期患者12例,平均年龄56.6岁(32~72岁),腺癌7例,腺鳞癌3例,浆乳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盆腔淋巴结转移6例,同时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4例,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复发转移9例,其中8例死亡,5年生存率14.5%.结论子宫内膜癌Ⅲc期预后明显差于Ⅲ,期,宫旁淋巴管或血管有癌栓及淋巴结癌转移仍是影响Ⅲ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行淋巴结切除术对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和判定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5例(22.1%)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2例(17.6%)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10.3%)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5.9%)患者同时出现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4.4%)为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不符合率为22.1%。术后随访6~57个月,平均26个月,获访率100%,1例复发,1例复发并死亡。结论: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不仅对进行准确的手术病理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能提供预后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5.
已知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与临床分期、肌壁侵犯深度、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本文目的是为了确定淋巴造影在治疗选择,诊断和预后评价方面有否价值。作者复习了1970至1983年间在 Gustave-Ro-ussy 学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病人进行的淋巴造影,照初报告可疑的病例做为阴性。Rouviere 描述宫体淋巴引流有三个主要途径。(1)主要引流至主动脉旁淋巴结;(2)引流至髂外淋巴结链的中间  相似文献   

16.
卵巢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卵巢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郎景和(北京协和医院)淋巴结转移是卵巢恶性肿瘤的重要转移播散途径,主要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髂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特别是浅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尚属少见,现报告1例并予讨论。1病例摘要患者,57岁,1990年8月31日行卵巢癌细胞减灭...  相似文献   

17.
2009年FIGO修订了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FIGO分期已推行20年但仍有问题和不足。手术治疗存在以下争议:是否要求所有患者均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年轻低危早期者能否保留卵巢。2010年NCCN子宫内膜癌指南推荐所有可行手术者均行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前哨淋巴结检测可用于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8.
妇科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科恶性肿瘤中,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主要部位是闭孔、髂内及髂外淋巴结;宫体癌主要为盆腔;原发上皮性卵巢癌以盆腔、髂内和髂外淋巴结频度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行清扫术是近年提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Y  Zeng SY  Wan L  Ao M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5):352-35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手术中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首治为手术治疗的6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5.6%,36/638)患者发生卵巢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相关因素为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子宫浆膜浸润(P均<0.05),而年龄、脉管浸润、宫颈浸润与卵巢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列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病理分级.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高分化、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元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阴性、年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中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初治为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且进行系统分期手术的3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手术方式,并进行随访。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5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20~78岁),3年总体无瘤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7.12%,Ⅱ期91.67%;Ⅲ期85.19%,复发及死亡14例。开腹手术326例(91.06%),腹腔镜手术32例(8.94%)。与开腹组手术患者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平均估计术中失血量较少且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有内科合并症、手术病理分期晚、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脉管癌栓阳性、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OR=11.901,95%CI3.291~43.039)。结论:子宫内膜癌以开腹手术为主,腹腔镜手术显示了微创的优势。手术病理分期晚期、伴有内科合并症、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术、脉管癌栓阳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特别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