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溶血磷脂酸(1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细胞膜脂类衍生物,是磷脂中最小、最简单的分子。LPA可以在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初期由血小板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理论上它可以作为指示血栓形成启动的标志分子。我们据此对冠心病患者血浆LPA水平进行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溶血磷脂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一个分子标志物,标示血小板的活化,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性[1].我们对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45例神经内科其他疾病患者,与50例健康无偿献血员进行了LPA的对比分析,发现LPA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预报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溶血磷脂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细胞间磷脂信使,主要产生于血栓形成过程中被激活的血小板,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LPA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并激活血小板释放更多的LP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地位[1].随着对LPA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这方面临床研究较少.为了解LP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浆LPA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4.
溶血磷脂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血磷脂是近年来脂类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溶血磷脂酸(LPA)。LPA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和脂肪细胞分泌,是一种多功能的“磷脂信使”,在多种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LPA是血清中的正常成分,正常血清浓度为2~20μm o l/L,主要以与血清清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血栓类疾病及某些肿瘤中LPA可达2~3倍甚至更高。研究显示LPA是血栓形成早期的释放物。如果血浆LPA水平增高,就提示体内血小板可能处于活化状态,进而可能有形成血小板血栓(包括微血栓)的危险,另外,LPA具有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血栓产生的关键分子,因此,它有可能作为一个分子标记物,标示血小板等细胞的活化,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该文综合了近几年对LPA的研究成果,从产生、代谢、生物学效应、临床诊断价值和实验室检测四个方面对LPA进行了总结,认为LPA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1LPA有助于医生判断体内血小板(及其它细胞)是否处于广泛活化状态,进而判断血小板血栓(包括微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医生进行干预处理的依据;2LPA可能有助于无症状微栓子(血小板源性)的诊断;3使临床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及疗效判断有了客观根据。因此,把LPA作为一项常规检查的项目,可能对微血栓早期形成创造有利的干预时机,减少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溶血磷脂酸(LPA)是在脑血栓形成初期,由于血小板被活化所产生释放的代谢中间产物和标记物,LPA产生后可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所以LPA在血栓形成早期的连锁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LPA是脑损伤的早期标志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6.
溶血磷脂酸——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燕  罗祖明 《华西医学》2007,22(1):188-189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细胞内和细胞外信号转导的重要磷脂信号分子.尽管对其确切的生理功能仍然不清楚,但现有的研究表明,产生于血小板的LPA是创伤修复及组织再生中的重要介质.此外,LPA还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刺激成纤维细胞生长、参与神经系统功能及诱导神经细胞分化等功能[1,2].  相似文献   

7.
张永慧  李月春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1):1012-1014
溶血磷脂酸(lyso 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细胞间磷脂信使,主要产生于血栓形成过程中被激活的血小板,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LPA在血栓形成早期的连锁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酸性磷脂(AP)是一种脑缺血的早期释放物,在缺血24h内就产生,也是一种脑缺血的早期标志物。因此研究LPA及AP致脑血管病的机制、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改善LPA和AP的水平对疾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怀英 《护理研究》2009,23(35):3251-3252
溶血磷脂酸(LPA)是修复及组织再生中的重要介质,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刺激成纤维细胞生长、参与神经系统功能及诱导神经细胞分化等功能[1,2],有致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活性[3].2006年2月7日卫生部发布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其中包含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溶血磷脂酸的临床应用.我院引进了该项目并在临床推广,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预警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4].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预警检测中心的456名LPA异常(++以上)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LPA认知情况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采取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脂类分子,通过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研究发现LPA与卵巢癌等妇科肿瘤关系密切,可作为卵巢癌诊断与治疗的靶分子.本文通过对卵巢肿瘤患者的血浆LPA水平的测定,探讨LPA在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紫外比色法检测血浆LPA含量。结果TIA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初查时血浆LPA浓度分别为3.96±1.44umol/L、2.75±1.05umol/L、1.87±0.82umol/L、1.82±0.81umol/L。TIA组、脑梗死组两组间LPA结果差异显著(P<0.01),且均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之间LPA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IA组、脑梗死组经临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周后,LPA浓度明显降低(P<0.001)。而脑出血组,复查时LPA浓度水平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血浆中LPA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其浓度测定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脑死诊断的重要指标。在预测脑血管病的发生,转归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隐匿型冠心病组(I组)40例;心绞痛型冠心病组(Ⅱ组)30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AMI)组(Ⅲ组)45例;缺血性心肌病组(IV组)36例;猝死型冠心病组(V组)31例,并选择6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LPA。各组受检者2周后复查LPA。结果冠心病各患者组(I-V组)及对照组初查时血浆LPA浓度分别为2.96±l.44mol/L、3.02±0.76μmol/L、3.80±0.63μmol/L、2.71±0.84μmol/L、3.63±l.51μmol/L、1.84±0.67μmol/L,各组间LPA结果差异显著(P<0.01),且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各组LPA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除I-IV;Ⅱ-V组之间LPA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组间LPA浓度差异显著。且各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LPA浓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提示血浆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冠心病病人的发生、转归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汪衍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3):1034-1034,1036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肺动脉栓塞9例,下肢静脉栓塞26例,心肌梗死38例,脑血栓79例;同时测定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后LPA和D二聚体。结果血管栓塞各纽治疗前LPA值分别为(3.02±0.76)μmol/L、(2.71±0.84)μmol/L、(3.80±0.61)μmol/L、(3.60±1.51)μmol/L;D-二聚体各组均为阳性。对照组LPA均值为(1.84±0.67)μmol/L;D-二聚体为阴性。血管栓塞各组与对照组比较,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LPA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注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凤兰 《临床荟萃》2012,27(20):1759-176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酸性磷脂(A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根据脑血管病分类及临床诊断标准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急性脑梗死组(ACI);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发病24小时内血浆LPA、AP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LPA、AP值较ACI组、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梗死面积3组间比较,大梗死灶组较中小梗死灶组LPA、AP增高,LPA分别为(5.33±1.09)μmol/L vs (4.82±0.96) μmol/L vs (2.22±0.61) μmol/L,AP(6.51±1.33) μmol/L vs (4.86±1.04) μmol/L vs (2.01±0.44)μmol/L,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血浆LPA、AP水平与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的危险程度及梗死灶大小相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预警因子,对其防治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和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由血小板合成并释放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磷脂酸分子。S1P和LPA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因此两者在生物体内发挥的功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血小板参与的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肺组织纤维化形成和癌症形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进程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S1P和LPA影响血小板功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可以为人们在血小板相关的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LPL)是当前脂类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它们的命名是根据它们化学结构和物化性质,因此有一系列磷脂可以被称为溶血磷脂。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主要指那些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的这部分磷脂。其中是重要的是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eacid,LPA)和神经鞘氨醇1磷酸。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在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诊断学方面,由于溶血磷脂酸的释放特点,它有可能作为一个分子标记物,标示血小板等细胞的活化,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另一个是病理机制方面,溶血磷脂酸具有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它可能被应用在治疗和预防上,即利用它的受体拮抗(或促进)剂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商品名希弗全)是由肝素经解离而成的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快速和持续的抗血栓形成药物.我科主要用于冠心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防冠状动脉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但在临床应用中部分患者痛感明显,且注射部位有淤斑形成.为探讨一种最佳的皮下注射法,笔者收集2006年7月-2007年10月我科需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300例,将留置气泡技术[1]和捏起皮肤注射、垂直进针、合理选择注射部位综合应用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法,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检测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溶血磷脂酸(LPA)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5.39±1.32mol/L,脑梗塞组溶血磷脂酸次之4.31±1.13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2.13±0.67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疑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100例住院ACI患者LPA水平,并按照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病因分型标准分为5个亚型,分析TOAST各亚型LPA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TOAST各亚型构成比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8%,小动脉闭塞型33%,不明病因型12%,心源性栓塞型11%,其他病因明确型6%.心源性栓塞型LPA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他病因明确型、不明病因型,而小动脉闭塞型最低.LPA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 ACI患者LPA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LP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杨青  洪莉 《实用医学杂志》2015,(6):1023-1025
整合素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普遍存在于细胞中,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相互作用的最主要的分子,是一类细胞膜表面受体[1],可以识别、结合细胞外基质中相应的配体,为细胞黏附提供附着点,调控细胞的运动、增殖和凋亡[2]。整合素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包括胚胎形成、凝血、维持体内组织器官的完整性,许多的病理反应过程,如炎症、血栓形成,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等,都与整合素的异常调节有关[3]。1整合素的结构整合素是细胞黏附分子家族成员之一,细胞黏附分子  相似文献   

20.
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LPL)是当前脂类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它们的命名是根据它们化学结构和物化性质,因此有一系列磷脂可以被称为溶血磷脂。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主要指那些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的这部分磷脂。其中是重要的是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e acid,LPA)和神经鞘氨醇1磷酸。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在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诊断学方面。由于溶血磷脂酸的释放特点,它有可能作为一个分子标记物,标示血小板等细胞的活化,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另一个是病理机制方面,溶血磷脂酸具有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它可能被应用在治疗和预防上,即利用它的受体拮抗(或促进)剂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