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刻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凤 《天津中医药》2007,24(6):492-494
《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为20世纪90年代从日本回传中国的《千金要方》另一重要版本。全本仅存20卷。该本史籍无载,并前无序后无跋,无刊刻年代及刻工姓名。从其中的避讳字已考证,该本成书于宋仁宗(1064年)之前。目前,中医文献界对新雕本之刻者尚为空白。借助古文字学的相关知识,从新雕本中大量存在的文字异写现象,包括通假字、古字、异体字、俗体字、讹误字等方面入手,推断该本为1064年之前的民间坊刻本。在北宋校正医书局于1066年刊行《备急千金要方》之前,当时流传的即此《新雕孙真人千金方》。  相似文献   

2.
1 校勘溉况 1.1 校勘版本 (1)底本:<金匮玉函经>(以下简称<经>),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校正医书局校正本,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陈士杰雕刻本.  相似文献   

3.
<正>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名熙。其着述见梁七录有《论病》一卷;隋书经籍志有《脉经》十卷;唐书艺文志有《脉经》十卷、《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宋史艺文志有《脉经》十卷、《金匮要略方》三卷、《金匮玉函经》八卷、《脉诀机要》三卷;民间行本有《脉经》十卷、《金匮玉函经》八卷。上书十一种,去复四种,凡七种。均系西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叔和一代名医,去汉未远,故有深知灼见,能传仲景道脉。他曾说过:"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他摭集古经名论,撰《脉经》九十七篇。仲景伤寒金匮之文十载八九,当成于三阴三阳篇之先。  相似文献   

4.
钱超尘 《中医杂志》1989,30(6):41-44
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讫《伤寒论》的次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下简称《玉函》)。林亿在《玉函》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全书凡八卷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校完之后曾“广颁其书”。从治平三年至北宋末,不过六十余年,《玉函》几乎湮晦不闻。此后至明末凡五百一十多年,又几度濒于垂绝。而忽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玉函》复出,于共后四年雕版刊行,学者因而致惑存疑。在北宋治平三年《玉函》校讫之前,此书从未见于公私目录,益使学者增疑。本书既然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可见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的《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重要医书,是研究医学问题的珍贵资料.本文根据宋校医书关于药秤的说明及其药用单位的使用情况,参考未经宋校《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相关材料,结合北宋校正医书局主要成员的身份特点、学术背景及其整理中医古籍的思想理念、方式方...  相似文献   

6.
曾凤 《医古文知识》2002,19(1):32-38,40
检查北宋治平三年版《备急千金要方》序言、清黄丕烈校勘《新雕孙真人<千金方>》自序,又列表对比两书目录之异同,可见后世通行的治平本与孙思邈原著相差甚远,提请学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孙思邈《千金要方》集我国唐代及以前医学成就之大成,收录了丰富的方剂,该书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千金要方》现存两个重要版本,一是现存之通行本《备急千金要方》,为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刊定,另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日本回传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经考,《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更接近孙思邈原著原貌。本文从方剂的药味的角度,通过对两版本方剂作初步的对比探析,全面了解宋人对《千金要方》方剂药味的改动及药味改动所依据的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异文的全面考察,提出新雕本异文的价值包括:有助于增强传世通行宋校本《千金要方》文献的准确性;有助于阐释、丰富与修正宋校本《千金要方》医理;有助于把握辨证要点,拓展运用《千金要方》方剂的辨证论治思路;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人校订医书的理念、原则、方法和内容,为孙思邈学术思想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有助于凸显宋人校理医书的特色,破除对宋校医书盲信盲从的现象,对中医药学术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研究对比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与宋臣校本<金匮要略方>文字,并与<外台秘要>、<医心方>、<证类本草>内容核对,推测今本<金匮要略方>卷下第23篇部分文字及24、25篇,可能在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已被视为张仲景内容,或者宋臣根据流传不可靠的张仲景医书抄本而加入<金匮要略方>中,本非张仲景文字.研究同时表明,<外台秘要>所引"张仲景伤寒论"含有今本<金匮要略方>内容,不同于今本<伤寒论>,当为张仲景医书的综合性流传本;<医心方>及<证类本草>所参考的张仲景医书不同于宋臣参考本,亦不同于<外台秘要>所参本;宋臣整理张仲景<金匮要略方>时所参考的王洙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可能已经夹杂了原非张仲景医书文字.  相似文献   

11.
《明堂孔穴》是现知最早的针灸经穴专著,自晋代皇甫谧据以编集《针灸甲乙经》以后,原书渐趋散佚。隋唐时期曾有过不少《明堂》的传本,如杨上善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甄权的《明堂人形图》,杨玄操的《黄帝明堂经》。其中除《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仅存一卷,其他书籍亦都亡佚,但它们的内容都被《千金方》、《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籍收录。通过对史志记录、现存医籍中的《明堂》佚文以及腧穴主治的记载进行研究可知:现《外台》佚文主要来自《甲乙经》,此外还保留了《明堂人形图》和《黄帝明堂经》的部分内容,而《医心方》则主要来源于《类成》。  相似文献   

12.
曾凤 《四川中医》2008,26(1):45-46
宋校本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的《备急千金要方》,该本经宋人改易,已非《千金要方》本来面目.新雕本指20世纪90年代从日本回传中国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存20卷),该本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原著原貌.宋校本与新雕本在其主要内容方面基本一致,但各卷的具体内容则多有出入,尤其是在方剂排列的顺序上,两版本的差异较为明显.本文将二者相对应的方剂详加比照,在查明宋人调整《千金要方》方剂顺序的基础上,初步探求其改动原书的中医理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虚”字之处颇多,其含义每因条文内容不同而有别,如不加以细辨,常生谬端,以辞害义,似属难免,故笔者揣度在心,粗浅论之,以敬读者。一、虚指无邪言如《伤寒论》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即是其例。文中“过经”二字,可宗成氏“须过太阳经无表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释。在此仲景以“表虚里实”来阐发“过经乃可下之”之由,强调表里同病,当先解表,必待太阳”过经”,表邪已无,即所谓“表虚”,里实独具,方可议下,否则,“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而铸成灾变。其  相似文献   

14.
方剂配伍 ,由来已久 ,但能以处方学原理来阐发前人方剂者 ,实自成无己释仲景方为始。成无己 ,宋·聊摄 (山东阳谷县 )人 ,后划入于金 ,故又称为金人。“所难者惟创始耳” ,作为第一个释方医家 ,其释方的特点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1 释方不离气味理论“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四卷 ,前三卷俱言症 ,惟第四卷为药方论 ,凡分析桂枝汤等二十方 ,悉本《素问》四气五味论以言药之性 ,君臣佐使以论方之制”(《中医各家学说》) ,即便成氏在《注解伤寒论》中 ,注其 112方 ,更是无不引据《素问》“阴阳气味之说以畅发”(同上 )如释桂枝汤方云 :“《内经》…  相似文献   

15.
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的复宋刻本,实为复宋本。由于影印逼真,后世均称宋本,在此,亦称宋本,但林忆校定的原刻本早已不见。赵氏于1599年以前刊刻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刊印后,又得到宋版《伤寒论》,并于1599年予以复刻,他在刻《仲景全书·序》中说:“复得宋本《伤寒论》焉。予曩固知成注非全文,及得是书,不啻拱壁,转卷间而后知成之荒也,因复并刻之,所以承先大夫之志欤。”〔1〕并与《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方论》以及《伤寒类证》合辑成为《仲景全书》。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称作宋本的《伤寒论》即指此本。此外,…  相似文献   

16.
参考朝鲜医著《东医宝鉴》引用的仲景文献,比较今本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等内容,并对既往研究中提及的仲景佚文进行再次确认。分析《东医宝鉴》所引仲景文献的著录方式、引文特点,从而探讨、还原《东医宝鉴》编纂过程中选录仲景文献的历史原貌,为今后研究仲景相关文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宋以前目录学书籍及北宋校正医书局的史料记载,确认张仲景著作10世纪前载为“张仲号方”及“张仲景药方”“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及“张仲景杂方”;“伤寒论”之名见于752年王焘《外台秘要》,“伤寒卒病论”之名始于10世纪中叶;“金匮要略”及“金匮玉函经”首次出现于目录学记载为北宋校正医书局1066年整理定型之后,并非源自汉代。既往称汉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即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金匮玉函经》中大柴胡汤证和小柴胡汤证之间的关系为同属少阳病本证,以及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的学理。方法:列述并分析《金匮玉函经》中"三阳三阴"病形证治篇条文,计算大柴胡汤方每剂、每服含大黄的量,对其同时代同医书中同类药物进行量效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对立观点的出处、荒谬及可信度,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及大柴胡汤证的证候范畴。结果: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结论: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的认知,必将为顺畅解释有关大柴胡汤、证原文上的掣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谷气之虚,疫气之盛”是仲景时代的客观存在,是《金匮》妇人杂病病因病机总纲认识观的基础。本文试从历史角度客观地评价《金匮》对于妇科病因认识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建安十年。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和编次,唐代孙思邈和王熹亦曾加以收集而作出贡献,至北宋治平间校正医书并雕板印行、金代成无已注解之后,始普遍流行。现存《伤寒论》的各种版本,以宋本和成本最为重要,此外尚有同体而别名的《金匮玉函经》、康平本、康治本等。民国之后又出现三种俱称古本的十六卷《伤寒杂病论》,即长沙本、四川本和桂林本,但多被认为系伪书,其中桂林本近年有逐渐受到重视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