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山西运城地区6 723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筛查结果, 了解该地区耳聋基因常见的变异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运城地区出生的6 723例新生儿进行听力学检查结果, 包括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和自动判别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凡其中一项筛查未通过者, 均视为复查未通过。采用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对GJB2、SLC26A4、GJB3和mtDNA12S rRNA等我国常见耳聋变异基因的15个热点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听力学复查检查通过组与未通过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6 723例新生儿中, 听力初筛通过6 456例(96.03%), 267例初筛未通过新生儿中有244例接受听力复查(91.38%), 14例未通过听力复查, 听力复查未通过率5.73%(14/244), 听力障碍患者的大概比例为0.21%(14/6 723)。67 23例新生儿中有363例检出耳聋基因变异, 检出率为5.40%(363/6 723)。GJB2基因变异166例, 检出率为2.47%(166/6 723);SLC26A4基因变异136例, 检出率为2.02%(136/6 ...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4个耳聋易感基因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在湖州市聋哑学校68名聋哑学生中的突变类型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68名聋哑学生进行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 4个耳聋易感基因检测,检测位点包含以上基因的20个热点突变。结果68名聋哑学生中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27例,阳性率39.71%,其中GJB2基因突变19例,占70.37%;GJB3基因突变l例,占3.7%;SLC26A4基因突变5例,占18.52%;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2例,占7.41%。结论在湖州市聋哑学校中,GJB2是最常见的耳聋突变基因,235delC是GJB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耳聋四家系14例标本就耳聋热点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分析四家系的耳聋病因。方法结合临床症状运用基因芯片、酶切和测序的方法对四家系耳聋的致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芯片检测和测序显示:家系1患者IVA7-2A>G杂合突变来自母亲,c.C1229T突变来自父亲;家系2患者c.G79A(p.V27I)和c.A341G(p.R114G)来自母亲,GJB2 c.T70A(p.W24R)为体细胞突变;家系3患者c.G79A(p.V27I)和c.A341G(p.R114G)双杂合突变均来自父亲;家系4患者GJB2 235delC纯合缺失来自父母双方,c.G79A(p.V27I)和c.G232A(p.A78Y)杂合突变均来自母亲。结论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从基因的角度阐述了四家系的病因,为患者以后的优生优育及完善耳聋基因突变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苏南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7个耳聋致病基因突变热点的突变频率,验证中国人群耳聋遗传病因筛查的SNaPshot技术平台的效能.方法 以125例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SNaPshot技术,针对GJB2基因235delC和299-300delAT,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 A>G,线粒体DNA(mtDNA)1555A>G、7445 A>G和3243 A>G共7个突变热点在一个反应管中进行多重PCR后,单碱基荧光延伸标记,再采用ABI 3130遗传分析仪行毛细管电泳进行基因分型,并利用直接测序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验证基因分型结果.结果 (1)125例样本中,GJB2基因235delC突变频率为24.0%,299-300delAT突变频率为5.6%;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频率为15.2%,2168 A>G突变频率为3.2%;线粒体DNA 1555A>G突变频率为4.8%,7445 A>G突变频率为0.8%,未发现线粒体DNA 3243 A>G位点突变,7个热点综合突变频率为53.6%.(2)SNaPshot结果与直接测序或PCR-RFLP结果完全吻合,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 (1)苏南地区耳聋患者7个位点突变频率超过半数;(2)用SNaPshot技术筛查耳聋基因,在一个反应管中同时检测到了7个突变热点,其检测效能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个中国耳聋家系的SLC26A4基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一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方法,对溶质转运蛋白家族26,成员4(solute carrier family 26,member 4;SLC26A4)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与内含子交界处进行测序寻找突变。结果 在该家系先证者发现SLC26A4基因的N392Y、S448X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为S448X的杂合突变,其母亲为N392Y的杂合突变。结论 SLC26A4基因的N392Y、S448X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先证者耳聋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262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和GJB2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听力筛查的同时进行GJB2基因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取知情同意、自愿选择的原则,对2623例新生儿出生后2-3天采集足跟血,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GJB2耳聋基因进行检测,包括5个热点突变位点235delC、299-300delAT、35delG、l76-191dell6、167delT突变,并采用GSI耳声发射仪(DPO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2623例新生儿中GJB2基因检测阳性率3.20%,其中听力初筛通过婴儿中基因阳性率2.50%,听力初筛未通过婴儿中基因阳性率5.21%,听力初筛未通过GJB2耳聋基因阳性率高于听力初筛通过婴儿,差异性显著(P〈0.01)。l例GJB2235del纯合突变经ABR检查确诊为双耳中重度听力损失。结论 将JB2基因筛查和常规听力筛查联合对早期发现新生儿语前听力损失或迟发的听力损失,及婚育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长沙地区GJB2或SLC26A4基因单杂合变异新生儿携带其他变异位点的情况, 探究该地区耳聋基因的变异谱。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462例携带GJB2和(或)SLC26A4基因单杂合变异的新生儿进行耳聋相关基因的外显子测序, 结合数据库和文献检索, 综合分析变异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在305例GJB2杂合变异者中, 有143人(46.49%)携带其他变异位点, 其中29人(9.51%)携带c.109G>A可能致病变异, 1人(6.48%)携带c.551G>A致病变异。在153例SLC26A4杂合变异者中, 2人(1.31%)携带c.281C>T变异, 1人(0.65%)携带c.15471548ins致病变异。在4例同时携带GJB2和SLC26A4变异的新生儿中, 2人分别携带c.109G>A和c.844T>C(临床意义不明)变异。结论长沙地区携带GJB2和SLC26A4单杂合变异的新生儿中, 其他变异位点的携带率较高, 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耳聋基因杂合变异进行检测, 能够有效提高耳聋高风险新生儿的检出率, 丰富耳聋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筛查耳聋基因热点突变:GJB2基因的235delC、SLC26A4基因的IVS7-2A>G和线粒体12S rRNA(12S)基因1555 A>G达到快速诊断耳聋患者.方法 多重PCR扩增包括GJB2、SLC26A4及12S基因的3个片段,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是否存在相应位点的突变.结果 200例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出235delC纯合突变18例,杂合突变18例;IVS7-2A>G纯合突变2例,杂合突变13例;1555 A>G突变8例.检测结果均与测序结果相符合.3个热点突变基因的致病单体的检出率为21.7%,基因诊断率为14%.结论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检测耳聋患者的热点突变是一种快速、简便、高效、经济的耳聋致病基因筛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拭子在遗传性耳聋常见致病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为常见耳聋致病基因筛查提供无创的样本采集方式。方法:195例新生儿,经听力筛查被诊断为听力障碍,收集其口腔黏膜拭子和外周血样本,抽提DNA,核酸测定仪检测两种收集方式样本所得DNA质量。对两种样本进行三种常见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2基因、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基因12S rRNA全外显子巢式PCR扩增,比较两种方法扩增产物及测序效果。结果:口腔黏膜拭子抽提DNA质量较外周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CR扩增后,两种样本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无明显差异,测序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腔黏膜拭子作为一种无创的样本采集方式,可用于三种常见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检测的样本采集。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基因遗传检查为GLB235delc杂合同时伴SLC26A41VS7-2A〉G杂合2168A〉G位点杂合突变的耳聋患者。重度耳聋,根据临床床和细胞学研究估计该基因型可能不存在多基因的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分子病因,为患病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Sanger测序法对4名耳聋患者进行GJB2和SLC26A4基因编码区及侧翼序列测序。结果先证者GJB2基因序列测定为野生型,检出SLC26A4基因c.240delC和c.2168A>G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检出SLC26A4基因c.240delC杂合突变,先证者母亲检出SLC26A4基因c.563T>C、c.1746delG和c.2168A>G三个杂合突变,先证者妹妹检出SLC26A4基因c.240delC、c.563T>C和c.1746delG三个杂合突变。其中,SLC26A4c.240delC为未见报道的新发框移突变,其余三个突变均为文献已报道的致病突变。结论该家系先证者、先证者母亲及先证者妹妹均为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先证者父亲仅检出单杂合突变。明确基因突变有助于该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婚育指导,避免聋儿出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单杂合突变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 SLC26A4基因的全序列检测,以期发现除IVS7-2A>G以外的其他突变.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法对80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SLC26A4基因进行全序列测序.结果 80例患者中47例发现另1个突变位点,其余33例未发现复合杂合突变,IVS7-2A>G单杂合突变找到另外1个突变的比例为58.8%(47/80).发现了 3个新的突变,分别是5+2T>A、14-2A>G和1825del G,最为常见的5种突变为H723R(20%)、T410M(5%)、15+5G>A(5%)、L676Q(5%)、N392Y(3.75%).第17外显子是突变发生种类最多的外显子.结论 SLC26A4基因IVS7-2A>G单杂合突变者应该进行其他突变的筛查,SLC26A4基因复合突变可以解释部分的耳聋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听力联合耳聋基因筛查的结果,以及对阳性病例的随访和管理,提高遗传性耳聋的检出率。方法收集33911例新生儿听力联合耳聋基因筛查的结果,应用Sanger测序对听力未通过或基因筛查提示阳性的患儿进行验证。结果听力初筛通过率为93.32%,复筛为87.01%。耳聋基因筛查阳性率为4.18%。GJB2、SLC26A4、GJB3和12SrRNA基因变异的检出率分别为1.98%、1.58%、0.37%和0.25%。共检出126例迟发性耳聋,84例药物性耳聋,4例GJB2纯合/复合杂合变异,5例SLC26A4纯合/复合杂合变异。联合筛查发现GJB2、SLC26A4、GJB3和12SrRNA单杂合变异者听力初筛和复筛未通过的比例分别为6.75%和2.61%、3.3%和1.2%、0.72%和0.14%、0.36%和0%。纯合/单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单基因杂合变异、多基因复合杂合以及GJB3纯合变异组听力筛查未通过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因检测是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很好的补充。对阳性患儿的追踪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耳聋的诊断率,但基因筛查不能等同于诊断,应综合分析基因检测、听力筛查和影像学的结果,Sanger/二代测序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患者SLC26A4基因的突变情况,为临床上NSHL患者基因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PCR分别扩增SLC26A4基因的21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所得目的 片段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rgraphy,DHPLC)进行突变筛查,有异常峰形的样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所选30例无血缘关系且GJB2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的NSHL患者中,共检测出10种SLC26A4基因变异,其中包括7种已知突变,2种未见报道的新突变(F572L和D87Y),及一种已知多态(Ivs11+47T>C),其中Ivs7-2A>G是最常见的突变,约占总突变的40%.结论 SLC26A4基因为仅次于GJB2的导致NSHL的相关基因,在(GJB2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的NSHL人群中SLC26A4基因的检出率达到23.3%,其中Ivs7-2A>G是其最常见的突变.  相似文献   

15.
Hearing loss is the most frequent sensory disorder involving a multitude of factors,and at least 50% of cases are due to genetic etiology.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molecular etiology of hearing los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we recruited a total of 135 unrelated patients with nonsyndromic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NSHL) for mutational screening of GJB2,GJB3,GJB6,SLC26A4,SLC26A5 IVS2-2A>G and mitochondrial 12SrRNA,tRNA Ser(UCN)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The carrier frequencies of deafness-causing mutations in these patients were 35.55% in GJB2,3.70% in GJB6,15.56% in SLC26A4 and 8.14% in mitochondrial 12SrRNA,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necessity of genetic screening for mutations of these causative genes in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相似文献   

16.
榆次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榆次地区100q,J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了解该地区耳聋基因的突变特点,为耳聋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榆次地区100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比对分析。结果100例耳聋患者中,检测到90例患者发生基因突变,其中有3,k位点未见报道:c.54C〉A(2.5%)、c.319h〉G(0.5*/0)、c.512-5l3insAhCG(O.5%);4个位点突变发生率较高:C.79G〉A(26.50%)、c.235delC(12.00%)、c.341A〉G(20.50%)、c.765T〉C(13.50%);另外还检测出8个突变发生率较低的位点:c.109G〉A(1.5%)、C.176-19ldell6(1.00%)、C.223C〉T(1.00%)、c.253T〉C(0.50%)、c.299-300delAT(3.50%)、C.328delG(0.50%)、c.368C〉h(0.50%)、C.608T〉C(2.00%)。结论通过对榆次地区耳聋患者GJB2基因的检测分析,可以明确耳聋患者的病因,了解该地区的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为今后的耳聋患者的病因学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发病率为1‰~3‰,其中50%以上由遗传因素导致。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遗传性耳聋可分为显性遗传、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根据是否伴有其他症状,遗传性耳聋又可分为综合征性耳聋和非综合征性耳聋。目前已证实的与听力损失相关的综合征约有400多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吕梁地区96例耳聋患者的GJB2基因和mtDNA1555位点突变筛查,了解该地区的基因突变情况及热点突变位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96例标本的GJB2基因和mtDNA1555位点所在区段,产物酶切、测序分析。结果96例标本共计检出10个GJB2基因突变位点,与编码连接蛋白的非综合征耳聋突变数据库(http://davinci.crg.es/deafness/index.php?seccion=mut_db&db=nonsynd)比对,8个位点已见报道,其中包括4个多肽位点c.79G〉A、C.341A〉G、c.608T〉C、C.457G〉A和4个致病位点C.235delC、e.109G〉A、c.176-C.191dell6和C.299-c.300delAT,其中,c.235delC是主要突变方式,携带率为6.25%(12/192);2个位点(c.IVS1—35G〉T和c.88A〉G)属首次报道。酶切发现1例患者携带mt.1555纯合突变,后经测序发现还携带有mt.1438A〉G突变位点。结论吕梁地区耳聋患者以GJB2C.235delC为主要致病位点,本次研究结果为吕梁地区的耳聋预防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今后临床医师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人GJB3基因c.538C〉T点突变进行生物信息学及功能分析,预测并验证其致病性。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含GJB3基因c.538C〉T突变的编码区全序列,DNA测序验证后与T载体连接,再通过重组DNA技术,将GJB3基因编码区全序列导入pEGFP—N1载体,构建了GJB3基因野生型(pEGFP.Cx31-wT)和突变型(pEGFP.Cx31-R180X)表达载体,验证并纯化后,分别转染人胚肾HEK293细胞,观察EGFP-Cx31融合蛋白在细胞内定位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538C〉T突变前后。Cx31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平均势能变化。结果细胞内荧光定位结果显示GJB3c.538C〉T突变后,Cx31蛋白只于胞内表达,未能正常形成细胞间隙连接结构。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也表明突变后Cx31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和Anolea原子平均势能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GJB3基因c.538C〉T点突变导致其编码的Cx3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细胞间隙连接的形成,从而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徐咏梅 《医学信息》2020,(1):177-178
目的 探讨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7月我院接受产检的产妇509例,对所有产妇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并在产妇完成分娩后48 h对新生儿作常规听力筛查,确诊新生儿是否存在听力障碍。结果 509例产妇经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显示阳性16例,阳性率3.14%;听力筛查不通过同时伴有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共5例,听力学诊断结合随访确诊3例新生儿存在听力障碍,包含1例GJB2 299-300delAT突变,1例GJB2 235delC突变、1例SLC26A4 919-2A>G突变。结论 在新生儿常规听力筛查的同时提供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能够有效弥补听力筛查的不足,可用作听力筛查工作的有效补充,有助于筛查出迟发型及潜在性耳聋患儿,提升听力障碍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