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孕妇患龋状况,指导孕期妇女口腔保健。方法:对2008年2月-124间来诊的832名孕妇进行龋齿检查,并进行口腔卫生知识问卷调查。结果:832名孕妇的患龋率为47.16%,龋均为1.39。孕妇对口腔卫生相关知识认知率为21.03%。结论:孕期妇女患龋率和龋均较高,对口腔卫生相关知识认知率低,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完善口腔保健医疗体系,降低孕期妇女的患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孕妇口腔的保健以及护理方法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检查发现和了解孕期较为常见的口腔疾病,并就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保健以及护理方式保证孕妇的口腔健康。结果该次选择了3 625例孕妇进行研究,患有牙龈炎的孕妇人数最多,也最为常见,大约占据总人数的60%以上,患有口腔干燥症的孕妇大约占据总人数的40%左右,孕期患有龈瘤的孕妇大约占据总人数的10%。结果孕妇在孕期的生理以及心理变化都会对口腔的健康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出现的临床病症比较特殊,对于自身以及胎儿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和详尽的口腔护理,详细而科学的宣讲口腔的健康知识,保证孕妇口腔健康,降低其对孕妇自身以及幼儿的发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孕妇口腔健康状况,指导孕期妇女口腔保健.方法:对1272名孕妇进行临床检查,按孕期记录统计1272名孕妇的患龋率、牙周病状况.结果:孕妇患龋率47.09%,龋均为1.42,不同孕期患龋率无明显差异.软垢及牙石发生率分别为72.88%和55.74%.牙龈炎发生率为68.01%,早期和晚期牙周病发生率分别为1.73%和0.39%.且随着孕周的增加,牙龈炎、软垢、牙结石、早期牙周病的发生明显加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妇女口腔健康状况较差, 提示加强孕妇口腔卫生宣传和积极治疗孕妇牙体、牙周疾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期牙齿保健教育对口腔卫生习惯的相关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该科收治的3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长期牙齿保健教育,评价健康教育前后的口腔卫生行为及口腔相关疾病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后,入组儿童的每天刷牙2次以上、每次刷牙超过3 min、使用含氟牙膏、进食后漱口、用竖刷法刷牙等口腔健康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显著优于干预前(P0.05);儿童的患牙龈炎率、牙石检出率、患龋率等口腔疾病检出率显著少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牙齿保健教育能改善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规范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对预防龋齿及牙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适于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口腔保健     
口腔卫生与口腔疾病的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牙龈病、牙周病和龋齿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口腔卫生的重点是要消除口腔污物例如:食物碎屑、软垢、牙石、牙菌斑等。消除上述污物,除牙石需用洁治术外其余均可以通过刷牙来防止。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孕妇口腔健康状况,指导孕期妇女口腔保健.方法:对1272名孕妇进行临床检查,按孕期记录统计1272名孕妇的患龋率、牙周病状况.结果:孕妇患龋率47.09%,龋均为1.42,不同孕期患龋率无明显差异.软垢及牙石发生率分别为72.88%和55.74%.牙龈炎发生率为68.01%,早期和晚期牙周病发生率分别为1.73%和0.39%.且随着孕周的增加,牙龈炎、软垢、牙结石、早期牙周病的发生明显加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妇女口腔健康状况较差, 提示加强孕妇口腔卫生宣传和积极治疗孕妇牙体、牙周疾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叶宇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64-65
目的:调查分析孕妇口腔健康状况,指导孕期妇女口腔保健。方法:对1272名孕妇进行临床检查,按孕期记录统计1272名孕妇的患龋率、牙周病状况。结果:孕妇患龋率47.09%,龋均为1.42,不同孕期患龋率无明显差异。软垢及牙石发生率分别为72.88%和55.74%。牙龈炎发生率为68.01%,早期和晚期牙周病发生率分别为1.73%和0.39%。且随着孕周的增加,牙龈炎、软垢、牙结石、早期牙周病的发生明显加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妇女口腔健康状况较差,提示加强孕妇口腔卫生宣传和积极治疗孕妇牙体、牙周疾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龋齿和牙周病是危害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的两种最常见的疾病.这两大口腔疾病主要是由牙菌斑引起的.因此,通过自我口腔保健和专业口腔保健清除牙菌斑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基础. 口腔健康是全身键康的基础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口腔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积极防治.口腔健康包括:无口腔颌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溃疡、先天性缺陷如唇腭裂、牙周(牙龈)疾病、龋病、牙齿丧失以及影响口腔的其他疾病和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
赵让林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2):112-113
目的:探讨孕期健康教育对降低孕妇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孕妇进行调查,将参加孕期健康教育的孕妇列为观察组,没有参加孕期健康教育的孕妇列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分娩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和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孕妇进行孕期健康教育能够显著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对儿童患龋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第四版中龋病诊断标准对城区内865名小学儿童进行口腔龋患情况的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儿童甜食摄入习惯、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父母的口腔卫生行为和学历水平等。结果:小学生的忠龋率为55.8%,受检者龋均为1.87。每日摄入甜食的频率、睡前是否进食、刷牙的频率、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的评价与儿童患龋相关联。结论:预防儿童龋病应该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改善家长对口腔健康的态度,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口腔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000例老干部的口腔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口腔疾病的防治。方法采用病史询问及口腔检查方式进行口腔健康调查。结果1000例受检者患龋率为68.7%,牙周病发病率为87.3%,楔状缺损发病率为64.7%,口腔粘膜发病率为24.5%。结论农村老年人对口腔卫生意识淡薄,对口腔疾病的危害了解甚少,因此对老年人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让其定期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非口腔医学生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行为习惯的现状,为探索适合大学生人群口腔卫生保健的健康教育模式及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口腔卫生知识,卫生习惯和卫生行为3方面.共设26道选择题.调查对象 延安大学医学院非口腔专业(临床医学)08级(大三)医学生.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2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有效问卷156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口腔卫生保健10个知识平均知晓率为52.31%.口腔保健7个行为平均正确率为39.48%.9个口腔不良卫生习惯平均发生率16.81%.12.18%的医学生有早晚刷牙的习惯,71.16%采用正确的刷牙方式,42.95%有饭后漱口的习惯.26.28%的医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结论:非口腔专业医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较薄弱,行为较落后,口腔卫生保健有待加强,是今后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固定矫治过程中,由于矫治部件存在,给牙齿的清洁带来一定的困难,使牙菌斑容易堆积,加之正畸疗程一般较长,从而容易造成龈炎、牙齿脱矿、龋病等病变。因此,对于正畸患者,注意维护口腔卫生,给正畸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清洁、健康的口腔环境,显得非常重要。临床实践证明,虽然固定正畸患者的口腔卫生维护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不遗余力的口腔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期保健教育干预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265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和孕期保健教育,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因素;结果: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孕妇的孕期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将各种分析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因素是妊娠阶段与健康保健教育.结论对孕期孕妇进行保健教育干预,促进孕产妇的顺利分娩、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和做好围产期保健有着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新生儿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口腔卫生与卫生习惯和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口腔卫生习惯对胃病的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 36 18例患者进行口腔卫生习惯和胃病病史问卷调查 ,同时进行口腔检查 ,并对有上消化道症状而无明显胃病病史者劝其行胃镜检查以确诊 ,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口腔卫生情况总体评估分为优、良、中、差 4组 ,各组胃病发生率分别为 9.2 8% (31/ 334)、19.72 % (194 / 984 )、35 .5 2 %(5 96 / 16 78)、5 6 .2 7% (35 0 / 6 2 2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胃病的发生情况与口腔卫生和卫生习惯有关 ,口腔可能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十堰市城乡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检查十堰市城乡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十堰农村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高,龋齿充填率非常低,儿童龋齿与社会因素有相关性。儿童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与乳牙患龋相关。结论: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大力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对于预防儿童龋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孕期妇女口腔保健宣教措施临床效果,旨意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择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接收的60名妊娠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名。对照组牙齿总数为824颗,观察组为816颗,受试者接受口腔检查,并辅以针对性治疗,观察组初次检查后,医护人员为其开展健康者宣教工作。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化口腔卫生指导。比较产前新发龋齿情况以及牙周情况。结果初诊时,对照组和观察组PLI、GI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复查时,与初诊时相比,两组受试者牙周情况均有所改善,就改善程度而言,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好(P0.05)。两组受试者新发龋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口腔卫生以及保健工作进行情况,直接关乎于孕妇和腹内胎儿的健康。各级妇幼保健院应当将孕妇的口腔检查列为必检项目之一,积极开展口腔保健宣教工作。使用合理方式,让产妇将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全面重视起来,定期到门诊接受复查以及防治,以降低疾病发生率,在根本上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8.
浦玲芬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129-130
社区是口腔疾病预防保健工作开展的重点地区。然而,我国社区口腔卫生保健现状不容乐观,社区居民龋病、牙周病、牙缺失和口腔黏膜异常等疾病发病率较高,口腔专业人才缺乏,对口腔卫生保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等。对此,社区卫生院必须积极开展口腔疾病的三级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口腔疾病的卫生保健知识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期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以及对孕妇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和2012年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临床资料各4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例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产前检查,观察组在常规产前检查的基础上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及指导.同时发放调查表,了解分析孕妇及其家属对分娩方式的意向,针对孕妇及其家属关心的问题开展咨询服务.追踪观察最终分娩方式.结果:经重点开展孕期健康教育及指导,对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满意度和舒适度进行比较,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观察组的满意度和舒适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孕期健康教育及指导很重要.孕期健康教育模式的纳入,不仅可以降低剖宫产率,还可以提高孕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张辉伟  张风华  张峥  白鹤翔 《河北中医》2010,32(9):1432-1434
目的评价木糖醇口香糖对妊娠期牙龈炎和牙菌斑的影响,为孕期使用口香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60例患有妊娠期牙龈炎的患者,基线检查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后随机分为3组,即木糖醇口组、洗必泰组、对照组,均20例。木糖醇组:口腔卫生宣教+康齿宁乳膏刷牙+木糖醇;洗必泰组:口腔卫生宣教+康齿宁乳膏刷牙+洗必泰含漱;对照组:口腔卫生宣教+康齿宁乳膏刷牙。6、12周分别复查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结果 3组试验前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周3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木糖醇组和洗必泰组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木糖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木糖醇组与洗必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等的口腔环境下,木糖醇口香糖和洗必泰对口腔卫生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