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目的 报道既不用开腹,也不需腹腔镜,在微创的情况下实现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根治术式。方法 采用经肛门斜行切断直肠(前高后低),处理直肠、结肠系膜,拖出病变肠管并予以切除,结、直肠I期斜面吻合的方法,治疗短段型(5例)及普通型(18例)巨结肠共23例。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无须扩肛,随方1~12个月,排例正常,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 非开腹式,经肛门拖出并切除病变结肠,是一种全新的手术路径。它不实现对巨结肠根治的同时,获得了最佳的美容效果,并降低了一定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访。方法我院2000~2005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19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有典型的便秘症状,钡灌肠显示19例乙状结肠比正常对照组平均长25cm;直肠肛管测压显示直肠肛管松弛反射存在,呈“W”型特殊波型;组织化学检查无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结果19例经肛门拖出切除结肠肠管20~52cm,平均切除结肠肠管28cm。均于术后2~3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6~8次,其中15例行钡灌肠检查未见结肠扩张,24h无钡剂潴留。6个月随访(17例)每日排便1~3次,无污粪。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手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71,自引:3,他引:68  
目的 总结经肛门Soave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随访。方法 自1999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14例。均经钡剂灌肠和直肠粘膜吸引活检诊断为常见型巨结肠。结果 14例切除结肠17~24cm,均于术后2~4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8~10次,其中9例行钡剂灌肠未见结肠扩张,24h钡剂潴留;6个月随访(12例)每日排便1~3次,无污染。结论 经肛门Soave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经肛门肌鞘内结肠拖出术与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直肠盆底肌的研究曾使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为了经肛门肌鞘内结肠拖出手术做得更好 ,我们聚焦在肛门直肠血运、神经供应及与其周围的相关解剖上。直肠 直肠壶腹部自S3 乙状结肠末端至肛直角。乙状结肠带延续至直肠形成前后纵形带。直肠无结肠带、袋和肠脂垂。肌间动静脉分支网丰富 ,肠外脂肪包绕。壶腹部的前上 1/3为盆腔腹膜所覆盖、并反折形成Douglas’窝 ,此窝前方女性为阴道后壁上方、男性为精囊、输精管。因此 ,女性子宫颈、男性膀胱颈都可作为手术向上分离到达Douglas’窝的标志。紧贴直肠肌鞘外的圆柱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肛门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病变黏膜切除,保留直肠肌鞘6cm左右,沿结肠壁处理肠系膜血管,结肠拖出并在齿状线以上吻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5min(50~100min),均于术后48h内进食,平均术后住院6天,随访2~18个月,患儿排便情况1~5次/d,无明显大便失禁和肛门狭窄(术后坚持扩肛6个月)。结论本术式简单,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经肛门Ⅰ期Soave巨结肠根治术(onestage transand endorectal pull-through,TAS),是一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新术式。我院外科2001年3月以来应用该术式治疗婴幼儿HD54例,随机选择与本组年龄相似的近期Duhamel根治术治疗的54例HD患儿进行对比,近期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