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后用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7mm.从牵张开始第1天在A组动物牵张区每日注射VEGF 100ng,每日2次,连续7 d.注射生理盐水的B组动物用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第2、4、6、8周分别处死A、B两组各2只动物,取双侧牵张区新生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在牵张结束后不同时期(第1天、第2、4、6、8周),分别拍摄下颌骨X线片,观察下颌骨延长情况及其牵张区骨密度变化.[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注射VEGF的A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的速度及数量和B组动物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没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付颖  王稚英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29(2):110-112,194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rhBMP-2在不同时间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生成的影响及牵引区新骨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方法 在48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1.5 mg和rhBMP-2 3 mg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稳定期第1、3、7、14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在同一时间内,应用rhBMP-2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rhBMP-23 mg剂量组较rhBMP-2 1.5 mg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动物实验表明,rhBMP-2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并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1)目的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延长狗下颌骨动物模型,了解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及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生成规律。(2)方法 8只成年狗,按不同的牵张期和固定期分为4组,每组2只,于下颌第一磨牙后区,行下颌骨体部骨切开术,安置骨支持式口腔外部牵张器,潜伏期固定7d后牵引,每天延长1mm,分2次进行,分别于第3,10,20和20天停止牵张,并固定,分别于牵张期开始,结束及固定期结束摄取X线片,固定期结束时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骨行组织学检查。(3)结果 4组动物下颌骨分别成功延长了3,10,20和20mm,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可见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层骨形成,过渡及改建过程,并有软骨内骨化现象。(4)结论 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其牵开区可得到良好的骨生成,新骨以膜内成骨为主。软骨内成骨为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牙槽嵴,初步观察成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其下游蛋白Smad2/3和Smad7的变化规律并揭示其作用。进一步探讨牵张成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使用TGF-β及其下游蛋白Smad2/3和Smad7在临床治疗中加快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速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资料。方法24只成年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成6组,每组4只。非手术组做为空白对照组,其余用自制的垂直牵张器按2次/天,0.5 mm/次,的速度牵张兔牙槽骨,分别于牵张后1天组、1、2、4周组、6周后处死动物取材。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定阳性面积,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各组TGF-β、Smad2/3和Smad7的阳性表达。结果TGF-β及其下游信号蛋白Smad2/3和Smad7在兔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提示它们对牵张成骨新骨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结论对兔下颌骨进行牵张成骨过程中,TGF-β以及下游信号蛋白Smad2/3和Smad7参与促进了牵张区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诱导骨形成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在兔体内诱导异位成骨的活性.[方法]将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骨成形蛋白-2(rhBMP-2)与珊瑚复合,制成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将其植入兔股部肌肉,各10例,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通过大体和组织学测量等方法,观察新骨形成的特点和珊瑚降解的过程.[结果]组织学显示在植入5周后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在植入部位可见散在的编织骨形成,新生骨融合生长,成为含骨髓的板层骨,珊瑚体积明显减少;而对照组未见软骨和骨组织的形成.[结论]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春光  丁寅  夏春鹏  李菲菲 《医学争鸣》2003,24(17):1540-1541
目的:观察下颌牵张成骨中髁状突胶原的变化特征,探讨牵张成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犬在下颌双侧牵张成骨固定期的不同阶段(0,2,4和8wk)Ⅲ型胶原分布及含量的变化.结果:Ⅲ型胶原的表达随时问的延长逐渐增加,至4wk达到顶峰,随后逐渐减弱.结论:在下颌双侧牵张成骨中,颞下颌关节软骨发生适应性改建,软骨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能力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BMP-2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200μL的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液;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BMSCs液;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2,6周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化等手段检测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组织均可见BMP-2基因mRNA和其蛋白强阳性表达。结论: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8.
李新  付颖  王稚英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2(3):199-201,29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方法在3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 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 d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TGF-β1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平均灰度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牵引区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牵引间隙新骨逐渐形成,应用rhBMP-2组中的新骨组织周围TGF-β1的表达比空白胶原组中的多。结论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兔双侧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下颌骨牵引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在下颌体近下颌角处全层截断下颌骨,用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固定,经过3天潜伏期,以0.8mm/d速度牵引,连续10天。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2周、第4周、第8周行X线、3dCT检查后处死动物,切取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耐受实验,除一例伤口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牵引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引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引成骨模型经济,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
李新  付颖  王稚英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199-201,I000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方法在3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d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TGF-βl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平均灰度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牵引区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牵引间隙新骨逐渐形成,应用rhBMP-2组中的新骨组织周围TGF-β1的表达比空白胶原组中的多。结论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外源性的rhBMP-2后牵引成骨区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牵引成骨(DO)区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5 只大耳白兔随机分5 组,分别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一侧下颌骨牵引间隙放置PRF 膜,作为实验组,对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牵引稳定期1、3、7、14 和28 d 各处死一组动物,将下颌骨DO 区骨块制成脱钙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OPG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间隙处骨痂OPG 表达情况。结果 下颌骨牵引处形成新生骨,免疫组织化学OPG 染色主要表达在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稳定期1、3、7、14 和28 d 的OPG 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RF 能促进兔下颌骨DO 区新骨的生成,OPG 可能在DO 过程的早期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发挥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兔下颌骨放射后骨延长的新生骨形成受到轻微抑制,本研究旨在初步了解rhBMP-2对其促进成骨疗效。方法 50Gy组(对照组)和rhBMP-2组(实验组)各兔6只,均在术前1个月接受50Gy放射,间歇8天后,以0.4毫米/次、2次/天的速度进行牵引,固定期6周。实验组在截骨线内同期置入2.0mg rhBMP-2。结果标本和X线均显示两组成骨均良好,与周围骨质无明显的界限;HE组织学切片可见两组骨小梁稀疏、细小,并存在成片状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图像分析软件结果是:50Gy组和BMP组的骨小梁面积比分别为0.445±0.054和0.459±0.036。经方差分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的rhBMP-2不能促进兔下颌骨放射后骨延长的新生骨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模型。方法:选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下颌骨行骨切开术,自制牵张器牵张固定,经过7天潜伏期后进行牵张,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全部动物右侧下颌骨被成功延长3mm。结论:自制牵张器符合牵张成骨动物实验的要求,兔作为牵张成骨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4.
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式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益可  沈国芳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1):1207-1209,1220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术式。方法取术前1个月已完成一侧下颌骨50Gy放射的雄性成年新西兰兔8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只,双侧下颌骨截断,放射侧牵引,对侧不固定;对照组4只,放射侧下颌骨截骨、牵引,对侧不截断。两组在术后8 d后开始牵引,骨段牵引距离0.4mm/次,2次/d,连续牵引10 d,固定6周。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离体标本等评价结果。结果 8只兔均存活。对照组4只兔下颌没有明显的偏斜和伸长;X线检查和离体下颌骨显示下颌骨未能牵开。实验组4只兔下颌明显偏向对侧;X线检查显示牵引侧成功牵开,对侧截骨间隙没有明显变化;离体下颌骨实验侧延长(7.1±1.2)mm,对侧截骨线临床愈合。讨论单侧下颌骨截断不能确保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成功,双侧下颌骨截断、单侧牵引的截骨方式可作为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造成左侧股骨中上段缺损2cm的模型,A组植入异体骨 rhBMP-2 ACS,B组植入异体骨 rhBMP-2,C组植入异体骨 ACS,D组单纯植入异体骨,E组植入自体骨。术后3、6、9、12周照X线片,观察骨愈合情况并测量骨痂形成面积。术后12周处死动物,对标本进行三点弯曲力学测试,检测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结果 A组在X线表现、骨痂形成面积、三点弯曲破坏负荷、新骨形成率及骨孔隙率等方面均优于B、C、D组,与E组相仿。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rhBMP-2和ACS复合移植既具有高效持续的骨诱导作用,又能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是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时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改变。方法选取25只成年健康家兔,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分别行一侧下颔骨缺损牵张成骨术,实验组在牵张第4、8天及固定期第1、3、5周,分别处死4只兔子,对照组在相应时间分别处死1只兔子,均取骨组织标本并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牵张第4、8天实验组家兔牵张区均为纤维结缔组织,并存在成纤维细胞,骨基质周缘可见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固定期第1、3周牵张区两端可见大量新骨形成,但中间仍为纤维结缔组织,新形成的骨组织表面始终附着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成行或以复层排列:固定期5周,成骨细胞明显减少,并逐渐呈现出哈佛系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对照组截骨间隙处的成骨过程与一般的骨折愈合情况类似,以软骨化骨为主。结论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以膜内成骨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软骨化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人工合成的植物雌激素依普拉芬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实验组给予依普拉芬50 mg/(kg·d).并于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取材,进行血清NO浓度的测定,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实验组NO浓度及eNOS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骨形成早于同期对照组.结论 依普拉芬可以通过提高牵张成骨中血清NO的浓度有效的加速新骨的形成与矿化,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8.
By using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technique, 3 cases of mandibular hypoplasia were treated by home-made and German-made jaw distraetors: including one patient suffered from bilateral ankylosi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d 2 patients from deficiency of mandible. The duration of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was one month. The bone distractor was remove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all 3 cases.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can successfully be used in mandibular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has much more advantages than traditional techtu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