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脾瘅病治验     
脾瘅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如谓:“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笔者曾先后诊治七例,疗效比较理想。但是,脾瘅一症,临床并不多见,故不揣拙陋,旨在抛砖引玉。希不吝教正。  相似文献   

2.
胆瘅病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瘅,始载《素问·奇病论篇》:“口苦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瘅,热的意思,胆瘅为胆热病。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结少阳,枢机不利,胆失通降,疏泄失职,胆郁热结,胆之虚气上溢而发为“口苦”,故称“胆瘅”。 胆瘅病,类似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在临床中,可分为风热侵袭,气滞络阻,  相似文献   

3.
六淫邪气皆可内伏致病,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暑燥火之类的伏气温病发展尤速,而在伏邪致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伏寒""伏湿"学说却销声匿迹。何况现代社会风湿免疫类疾病众多,而这些疾病又多与"寒湿内伏"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证"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在流转中气的同时,运用升散、清上、透表、发汗、散寒、逐风、渗湿等方法,适时透邪是该类疾病的治疗大法。该学说的提出为风湿免疫类疾病及脑瘤等诸多疑难杂病的临床辨治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糖脂代谢病(GLMD)是表现为高血糖、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定的中医病名。本文基于中医疾病命名常用方法,从GLMD的临床症状、病情、病因、病位、病机、病性6个方面对其中医命名进行逐一解析。最终,根据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情况,从病机与病性相结合角度,将GLMD命名为"瘅浊",既能涵盖疾病内涵,又能同时反映疾病病机、病性等特点。"瘅"主要指"热""湿热""劳病",瘅之为患可损伤全身多个脏腑,包括脾瘅、胃瘅、肾瘅、胆瘅、心瘅、消瘅、肝(胆)瘅等;"浊"指湿、痰、瘀、毒等病理之浊,现代医学糖、脂代谢紊乱的病理变化及其产物如高血糖、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可归属于"瘅浊"的范畴。"瘅浊"规范了GLMD中医病名及疾病范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疾病理论体系,为整体认识和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古代及现代中医对脾瘅的认识出发,总结笔者在临床中辨证使用经方治疗该类疾病的经验,分别选取了防己地黄汤、猪苓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4个经典方剂治疗脾瘅病,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随诊时间最短15 d,最长3个月,已监测血糖未见异常,说明经方治疗脾瘅疗效肯定,为临床治疗脾瘅(糖尿病前期)开拓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消瘅”病名《内经》中共出现17次,散见于6篇。对症状描述较详细的是《灵枢·五变第四十六》“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  相似文献   

7.
脾瘅病治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男52岁干部1985年11月23日初诊。患者口甜20多年,先后多次反复治疗罔效。其口甜状如含蜜,所进一切食物皆甜。近一个月口甜加重,难以忍受,深为所苦,但饮食正常,睡眠好,二便调。察舌质淡红,苔微腻而黄,脉细弦。脉证合参,此乃脾气不足,湿蕴化热,盈满上泛而致本病。治以健脾益气、佐以醒脾化湿,选用《太平圣惠方》人参散加味: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痿病的治则与治法。认为初起健脾燥湿;病程中适时升阳益气;病久活血通络;补益肝肾贯穿始终,平而不峻为其关键;初补区分阴阳,久补阴阳双补;气血流通即是补,临证贵于以通为补;扶正祛邪灵活机变。强调痿病作为疑难疾病,临床上应灵活权变,多法并施,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脏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一、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一)、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1.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偏衰的两个方面。心的阳气偏盛,即为心火。由邪热、痰  相似文献   

10.
经筋病包括经筋痹病与筋性脏腑病,但目前中医学界对于经筋病的认识与研究多局限于经筋痹病,对于筋性脏腑病缺乏系统的认识,使筋性脏腑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经筋理论不仅可用于指导经筋痹病的诊治,亦可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筋性脏腑病与非筋性脏腑病并不等同,需严格区分。故旨在通过经筋理论从筋性脏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4个方面探讨此类疾病,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对筋性脏腑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正确应用经筋理论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最早见于《千金方》,是著名的治痰古方,其后同名而组成不同的方剂较多。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所载之温胆汤,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其药物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麸炒)各60g,陈皮90g,炙甘草30g,茯苓45g;用法: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大枣1颗,水煎,食前服;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者。此方虽名为温胆,事实上是通过调理气机达到化痰作用的,因气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古今医家运用大承气汤的选方思路。方法:查阅2010年前出版的医案及临床经验集622种、期刊150余种,收集大承气汤古今医案500例,建立医案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加以分析。结果:500例大承气汤医案中,频数居前3位的中医病证是:腹痛128例、阳明腑实证32例、中风病25例;西医疾病是:肠梗阻78例、脑血管病症25例、细菌性痢疾17例;居前3位的高频主症是:大便秘结332次、腹痛192次、发热134次;常见舌象为舌质红苔黄,或干、或腻、或厚;常见脉象有滑数、弦数、弦滑。结论:大便秘结、腹痛、发热是古今医家选用大承气汤的常见主症,其中,便秘最为多见,腹痛以胀痛多见,发热以壮热多见,常见舌象是舌红苔黄,其脉滑数、弦数或弦滑。  相似文献   

13.
环心丹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环心丹的质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主要药材进行定性鉴别。结果:用薄层色谱鉴别环心丹中延胡索、苦参、冰片、蟾酥、人参、三七、人工牛黄等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检出斑点清晰。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环心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应用“林木救生丹”合“天德心太安”两个方剂为基础。调治各种类型心脑血管疾病30例,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D 半乳糖腹腔注射致亚急性衰老、醋酸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致肾阳虚为基础 ,合并Meynert核损毁所致Alzhe imer型痴呆肾阳虚大鼠模型。通过Y 电迷宫进行大鼠行为测试 ,并检测脑神经递质。结果表明养寿丹能明显提高该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并能增加萎缩的肾上腺重量 ,提高血清皮质醇含量 ;对不同脑区降低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以海马、额叶去甲肾上腺毒 (NE)、5 羟色胺 (5 HT)更为明显 (P <0 0 1,P <0 0 0 1)。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确切疗效。方法 :用该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 ,并与消心痛组25例进行对照 ,观察症状、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对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4 2 % ,对心电图改善情况总有效率65 5 %。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仙解语丹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疗效。方法:198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加用神仙解语丹,共观察30d,以沼氏失语症程度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8%,明显优于对照组60.5%。结论:神仙解语丹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天王补心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天王补心丹为滋阴清热、补心安神之方剂。主治心肾不足、阴亏血少所致心悸、健忘失眠、虚热盗汗、口舌生疮等。 1997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 ,笔者用此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 6例 ,另设对照组 2 6例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观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5 2例 ,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诊断标准[1]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 2 6例中 ,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 5 0岁~ 76岁 ,平均年龄 6 3.5岁 ;病程 1年~ 12年。初发劳累性心绞痛者 6例 ,稳定劳累性心绞痛者 14例 ,非劳累性心绞痛者 6例 ;合并高血压病者 6例 ,糖尿病…  相似文献   

19.
红升丹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详述了近30年红升丹及红升丹类制剂的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监测方面的研究概况。肯定了红升丹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指出了其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点和监测指标,为该类制剂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论络病的临床辨治要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络病是临床常见病症 ,但对络病的论述多散在各种文献之中 ,而缺少系统性。结合古今论述 ,提出络脉郁 (瘀 )滞为络病的基本病理 ,痒、麻、痛、肿、出血为络病的辨证依据 ,且和常用通络八法 ,为络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