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在尘肺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经专业机构确诊的尘肺患者均行固定管电流(150 mA)常规剂量CT扫描(固定组)和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扫描(ATCM组,固定噪声指数为14,管电流50~200 mA),记录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两种扫描方法所获取图像的质量、尘肺影像特征(阴影大小、阴影密集度、尘肺分期)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尘肺的CT影像征象显示率方面,ATCM组可清晰地显示各种尘肺特征性表现,与固定组相比,两者在显示尘肺影像特征(阴影大小、阴影密集度以及尘肺分期)、图像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的CTDIvol、DLP分别为13.53 mGy和(337.13±13.53) mGy/cm,ATCM组分别为(7.39±0.45) mGy和(188.78±1.80) mGy/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能全面反映尘肺的特征,图像质量可满足辅助诊断要求,并且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可代替常规剂量CT用于尘肺的筛选与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80 kV)扫描降低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及对病变显示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做腹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80 kV和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比较两组的病变显示、图像质量、腹主动脉CT值及平均辐射剂量,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强化值(604.9±132.3)H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3±94.3)HU,图像质量评分(3.61±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原始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管重建成像图像质量、病变显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试验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6.2%、69.7%及69.8%。结论: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80 kV)可降低辐射剂量,病变显示较满意,获得图像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但原始图像噪声偏高,相关参数及管电流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3.
自动毫安控制技术在颈部CT扫描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中X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方法:对照组(25例)用固定管电流100—220mA扫描。自动管电流组分别选择噪声指数NI10和NI12.5扫描,管电流分别为80-480mA和80~369mA.测定并记录特定兴趣平面噪声,记录管电流平均值。由2住有经验的影像专业人员分别评价图像。结果:所有图像都能满足诊断要求。与固定管电流比较,头颈平面噪声无明显差异,颈肩平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辐射剂量NI10组(94.8±17.9)和NI12.5组(74.8±18.3)明显低于固定管电流组(130.4±43.1)。结论:在多层CT颈部扫描中,Z轴自动mA技术与固定mA相比,其图像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自动管电流组辐射剂量却分剐降低了27%(NI10)和43%(NI12.5)。噪声指数应根据所要显示的组织结构、病灶大小及性质等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部CT检查的84名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2名。对照组采用固定管电流进行腹部CT检查,试验组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腹部CT检查,比较两组对比-噪声比(CNR)、同层皮下脂肪CT值、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图像质量。结果 试验组CNR、同层皮下脂肪CT值、CTDI及DL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腹部CT检查获得的图像质量可靠,能清晰显示患者的腹部组织形态与结构信息,还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脉CTA检查方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保证检查成功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指导和规范冠脉CTA检查的正当化和最优化。方法分析北京市30家三级医院用于冠脉CTA成像的机型、扫描方式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根据CT机型和扫描模式进行分组:根据CT机型分成普通64排CT组、后64排CT组两组;按冠脉CTA扫描模式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单心动周期大螺距扫描组三组,分别统计两组机型及三组扫描方式冠脉CTA检查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不同机型和不同扫描方式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后64排CT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27.61±19.61)mGy、(412.56±328.74)mGy·cm、(5.78±4.60)mSv,均低于普通64排CT组(57.09±27.58)mGy、(950.93±552.91)mGv·cm、(14.53±8.8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17.98±11.27)mGy、(229.63±158.31)mGv·cm、(3.24±2.20)mSv,均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50.89±25.01)mGy、(839.80±469.56)mGy·cm、(12.40±7.4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后64排CT和低剂量扫描模式均可以有效降低冠脉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心电脉冲(ECG—pulsing)和四维管电流调制(CAREDose 4D)相结合的毫安调制技术对降低CT冠状动脉成像射线剂量的价值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配合良好、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且心律齐的受检者68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2组,组1(34例)使用传统方法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组2(34例)使用ECG—pulsing及CAREDose 4D技术。通过CT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相应的有效剂量(ED)。获得的图像通过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分,对两组ED值及图像质量评分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组1和组2的ED值分别为(7.2±0.32)m Sv和(4.0±0.98)m Sv,组2比组1下降44%,2组间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99,P〈0.01)。(2)组1和组2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4.41±0.35)分和(4.38±0.37)分,2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3,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合理运用EGG—pulsing及CAREDose 4D技术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化胸部CT扫描剂量在减少辐射方面的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利用在线式自动化实时动态放射剂量调节技术(CAREDose4D)进行胸部CT扫描,观察其成像质量,分析其每一层的曝光量(mAs)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01),然后和常规胸部CT扫描(200mAs,15.3mGy)进行比较。结果:利用CAREDose4D技术进行胸部CT扫描的单层曝光量与常规胸部CT扫描的曝光量200mAs比较,最多下降幅度84%,平均下降48.2%;CTDIvol最多下降5615%,平均下降32.98%。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REDose4D技术在胸部扫描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受照射剂量,且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降低胸部扫描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于我院作胸部CT检查的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每组各40人。对照组采用管电压130 kV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低剂量组采用管电压80 kV和SAFIRE(Strength 3级)技术。分别测量两组气管分杈层面降主动脉和同层背部肌肉的CT值及其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两组患者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并估算有效剂量(ED)。由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采用5分制进行评估,并用Kappa检验评价医师评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对照组的CTDI为(6.71±1.06)mGy,DLP为(237.75±45.76) mGy·cm,ED为(3.33±0.64) mSv;低剂量组的CTDI为(2.08±0.28) mGy, DLP为(78.53±11.35) mGy·cm,ED为(1.10±0.16) mSv;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SNR为(6.84±1.83),CNR为(2.25±1.05);低剂量组的SNR为(6.43±1.32),CNR为(1.99±1.41),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医师间的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64)。结论胸部低剂量CT结合SAFIRE技术,可在不影响诊断效果的情况下,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螺旋CT机及其机房防护状况。方法:依据国家标准对25台螺旋CT机的加权剂量指数(CTDIw)和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头部扫描的CTDIw、CTDIvol平均值分别为(40.2±18.1)mGy和(46.1±15.5)mGy,腹部扫描的CTDIw、CTDIvol平均值分别为(19.1±12.4)mGy和(20.3±12.1)mGy,19台(76%)CT机剂量指数符合要求。CT机房扫描室防护门处的辐射水平最高,并有2处超过防护限值,机房合格率为92%。结论:CT剂量指数直接关系到受检者的照射剂量,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合理选择扫描条件;对新建和改建的CT机房应做好防护设计审查,并注意选择安装位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浓度对比剂对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95例临床胸痛患者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成像进行分组研究,其中男性126例,女性69例,年龄56~72岁,平均(64.23±1.23)岁,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65例。其中A组(常规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对比剂碘含量350mgl/mL,对比剂用量60mL;B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s,对比剂碘含量320mgl/mL,对比剂用量50mL;C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80mAs,对比剂碘含量300mgl/mL,对比剂量40mL。记录各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pol)与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结果:A组(CTpol)与(DLP)明显高于B组、C组,3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高于B组、C组,但C组图像能够满足诊断。结论:在胸痛三联成像运用低碘浓度对比剂、低用量联合低管电流的方法,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控制辐射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微创治疗肺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采用常规剂量引导的对照组与采用低剂量引导的试验组各20例;记录两组间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术中的影像学特性、表现与CT引导下辐射剂量的差异性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不同剂量CT引导下肿瘤影像学特性、术中并发症(出血、气胸)图像质量评价影像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噪声与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mA引导扫描时候,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从常规的17.95mGy降低至2.26mGy,对照组CT下引导肺部肿瘤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6426.5±4352.21)mGy.cm;试验组DLP为(2492.68±1179.52)mGy.cm;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p<0.05)。结论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微创治疗肺部肿瘤方法,减低患者辐射剂量,可确保手术顺利实施的整个过程,值得同行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肺部肿瘤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使用不同辐射剂量的CT影像引导下微创治疗肺部肿瘤;记录不同剂量CT引导下肿瘤影像学特性、肿块大小、微创治疗肺部肿瘤的术中并发症(出血、气胸)影像学表现、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扫描层数、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以及近期疗效等参数进行定量测量与差异性评价。结果表明试验组在降低毫安值,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会产生一定噪声与伪影使到图像质量下降;但是两组CT影像引导下微创治疗肺部肿瘤过程的图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试验组能达到对照组临床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要求。在扫描管电流剂量降低至15mA引导扫描时候,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从常规的17.95 mGy降低至2.26 mGy,降低幅度达87.41%。对照组CT下引导肺部肿瘤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远远大于试验组,试验组DLP值仅为对照组的35%。结论低剂量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方法,大大减低了患者辐射剂量,并可确保微创手术顺利实施的整个过程,本研究最低选用管电流15 mA CT引导技术值得同行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中应用低kV和CARE Dose 4D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钙化积分测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7月于本院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26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34例每位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kV及120 kV,CARE Dose 4D技术扫描钙化积分;B组134例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kV及100 kV,CARE Dose 4D技术扫描钙化积分,分别测量和计算钙化积分、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235.45±285.26)和(224.18±270.81);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13±0.017) mGy和(1.61±0.28) 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1.84±2.91) mGy·cm和(24.15±4.46)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0.476±0.046) mSv和(0.366±0.081) mSv;A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181.46±204.79)和(185.14±207.55);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13±0.01) mGy和(0.90±0.18) 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0.69±.017) mGy·cm和(12.90±2.40)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0.448±0.019) mSv和(0.189±0.035) mSv,B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钙化积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持120 kV并使用CARE Dose 4D技术虽然降低了辐射剂量,但是对钙化积分测量有影响;而100 kV和CARE Dose 4D技术同时使用,在不影响钙化积分计算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CT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在固定噪声水平低剂量扫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连续行CTCA检查患者60例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30例作为固定mA组,随后采用前瞻性分析30例作为个体mA组,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ED)的差异。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mA组CTDIvol、ED分别为(99.29±9.04)mGy和(28.10±2.73)mSv,较固定mA组分别减少了10.64%、15.03%(P〈0.01)。结论 64层MSCT冠脉成像在固定噪声水平个性化调节mA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步进式扫描应用于腰椎CT扫描以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体模进行基础研究,设计出可应用于腰椎扫描的新程序并得出相应扫描参数。将需行腰椎扫描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步进式扫描组(实验组A、B)和螺旋扫描组(对照组C、D),各50例。实验组应用步进式扫描新程序进行扫描,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B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对照组应用螺旋扫描,C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螺距0.993;D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200 mAs,余参数同C组。各组均采用标准重建算法,准直128×0.625,重建层厚1 mm,重建层间隔0.5 mm,FOV 180 mm。分别记录各组辐射剂量指数(CTDI)及有效剂量(ED),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均传输至PACS,由诊断医师对所扫图像的质量进行盲法评分(5分制)。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辐射剂量和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病人所受辐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A剂量(7.16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 mSv)10%,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D(5.55±0.1 mSv)14%(P<0.05),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3mSv)40%。实验组A图像质量与对照组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B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与对照组C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步进式轴扫应用于腰椎扫描存在可行性,并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