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我淄博临床用血情况,旨在探讨输血不良反应与成分血的应用,对输血不良反应与成分血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输血在抢救生命、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像静脉输液一样,偶有不良反应发生。本文旨在探讨怎样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现状的调查,将各类成分用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输血病例发生不同种类输血不良反应的53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不同血液制品成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且不同血液制品种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FNHTR(47.83%)和变态反应(37.68%);老年组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与非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种血液制品均能够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FNHTR和变态反应为主,年龄对输血不良反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某三级医院2006年2009年围术期的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围术期是否输血合理以及用血存在的问题,为围术期合理用血提供客观数据。方法随机抽取并评估1000例围术期接受输血的患者,分别对围手术期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及其比例和使用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血液制品应用比例与人均用血情况;分析围术期血红蛋白检查率和患者治愈转归情况。结果成分血人均用量及使用比例逐渐升高,全血人均用量及使用比例逐渐明显减少,自体血回输23.7%2009年围术期的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围术期是否输血合理以及用血存在的问题,为围术期合理用血提供客观数据。方法随机抽取并评估1000例围术期接受输血的患者,分别对围手术期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及其比例和使用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血液制品应用比例与人均用血情况;分析围术期血红蛋白检查率和患者治愈转归情况。结果成分血人均用量及使用比例逐渐升高,全血人均用量及使用比例逐渐明显减少,自体血回输23.7%37.8%;红细胞使用率74.60%,血浆使用率23.30%,血小板0.04%,自体血使用率44.70%,围术期全血使用率6.50%;术前血红蛋白平均约10 g/dL水平,且输血前血红蛋白略高于输血后;术后血红蛋白未检查率(30.48%)明显高于术前(4.14%);治愈好转率约96%,病死率约4%。结论围术期输血中成分血用量逐渐增加,红细胞使用率较高,全血用量呈下降趋势,临床用血趋于合理,但存在输血后血常规检查不及时情况;成分血与自体血使用率的上升不增加患者病死率,也未见影响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输血治疗是现今临床上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随之而来的输血反应也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溶血性输血反应有急发性和迟发性,急发性大多见于ABO血型不合造成的血管内溶血,而我们发现的1例是由RH血型系统存在的同种抗体合并有自身较高效价的冷抗体引发的血管外溶血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成分输血是由Gibson于1959年首先提出[1],随着国家对血液的法制化管理的加强,以及高新技术在输血领域的应用,成分输血已日益广泛,它有效地节约了血资源,又增加了安全感,在1987年内江市还未建血站前,基本上是输注全血,特殊病例需要输成分血也得到数十公里外的血站去购置。自1987年内江市血站成立至2009年底,成分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某市近3年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特点和诱因,探讨未来输血风险的防范策略.方法 查阅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市输血记录,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类别及诱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7-2019年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9%(48/9741)、0.38%(34/9052)、0.27%(24/8772),...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 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输血反应发生率不断下降。现将我院近5年开展成分输血后出现的49例输血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锦萍  李斌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63-2665
目的:通过对中医医院全年用血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09年的血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全年用血量587 800 mL,成分输血率99.79%.结论:我院成分血使用率高,临床医师基本能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全年无因输血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孙家志  徐传妍 《河北医药》2012,34(13):2051-2051
随着成分输血的大力推广,成分血越来越受欢迎,我站的成分血使用率达99%,为了解我站成分血的质量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1],质量管理科每月对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进行抽检.本文将北海市中心血站2008至2010年成分血质量特殊检查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茂名市中心血站供应血液范围内的2家三甲医院和6家二甲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对策。方法分段统计8家医院临床用血及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见,临床输注滤白血液制品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应用滤除白细胞产品能有效降低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李秀芳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44-146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制品引发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造成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市各大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进行输血的681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13例住院输血患者中,共有144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2.11%。冰冻血浆、手工血小板以及冷沉淀输血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84%、3.22%、3.77%。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开始的1 h内,而既往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临床输注血浆以及血小板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一般情况。此外,对于既往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关注,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本地区不同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为血站采用血液制品精细化管理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统计2017年1~12月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至郑州市签订供血合同医院的各类血液制品,收集并查阅同期医院反馈的183例临床输血反应反馈单,记录血液制品种类和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不同血液制品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结果 2017年1~12月共发放血液制品751 490袋,发生输血反应183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024%(183/751 490),其中全血、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69%(2/107)、0.052%(89/172 366)、0.024%(15/62 247)、0.030%(47/155 337)和0.005%(7/147 460)。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和发热为主,过敏的患者中,由普通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38例(40.43%)高于病毒灭活血浆6例(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的患者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54例(75.00%)高于去白悬浮红细胞6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和普通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和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显著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18.
袁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132-133
目的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相应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8896次输血记录单与输血反应回报单,对其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8896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6%。结论临床上应对输血指正进行严格掌握,合理实施输血治疗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输血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及输注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最多,分别占39.29%、35.71%。其中有过输血史及妊娠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较多。结论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后果及预防进行准确掌握,区别对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输血患者早期输血反应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率。方法对514例输血患者的早期输血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4例患者巾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9例,过敏反应8例,循环负荷过重1例,低钙血症1例,出血倾向1例。结论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溶血性输血反应已经极为罕见,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仍然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反应。关于输血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组胺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预防输血反应是否有利,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