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试建立一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方法给予大鼠一次维生素D33×105U/kg体重肌肉注射、球囊损伤主动脉内皮和饲以含2%胆固醇、0.5%胆酸钠、0.2%丙硫氧嘧啶、3%猪油和维生素D31.25×106U/kg的高脂饲料90 d。结果90 d后大鼠血脂明显增高,胸主动脉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有大量的泡沫细胞、脂质、巨噬细胞及钙化,中膜平滑肌明显萎缩;而仅饲以高脂饲料的大鼠胸主动脉结构未见改变。结论血管钙超载、内皮损伤和高脂可使大鼠主动脉形成较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一种纯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实验选用C57BL/6J纯系小鼠,饲喂含2%胆固醇饮食16周后,血清脂质(包括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清总胆固醇为3.69±0.78g/L,与人类高脂血症接近;油红O方法染色后在光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主动脉窦瓣膜、冠状动脉等部位均形成典型的含有大量泡沫细胞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Roberts&Thompson评分达到8.0±1.2。这表明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纯系小鼠整体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正>1概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世界范围内ICAD相关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20~40/10万[1,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加,导致ICAD的发病率稳步上升,对该疾病的诊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的慢性炎症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氧化LDL在动脉粥样硬化(aterosclerosis,A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被广泛接受,九十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二种假说相辅相成,基本阐明了AS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种快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方法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制备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用大剂量VD3及高脂饲料喂大鼠24d后,测量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制作动脉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大鼠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动脉内膜细胞增生出现斑块状突出,中膜可见明显的钙化、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泡沫样细胞,相应的对照组未出现类似变化。结论:用高脂饲料及大剂量VD3可快速诱发大鼠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多因素引起的。从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的发病机制出发,介绍了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和小鼠模型建立的具体方法,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小鼠颈动脉斑块程度与血管壁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关系,以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周龄相仿且敲除载脂蛋白E(ApoE-/-)的雄性小鼠(遗传背景为C57BL/6J)分为四组,分别喂养普通饮食、高脂饮食、注入血管紧张素II(Ang II)的高脂饮食、注入Ang II和Periostin重组腺病毒的高脂饮食,4周后对小鼠进行超声检查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高脂饲料喂养的A、B、C组小鼠TC、TG、LDL逐渐升高,而HDL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正常组小鼠相比,高脂饲料喂养的A、B、C组小鼠的WSS值降低,A组降低了1.5%,B组降低了23.2%,C组降低了35.4%,随着斑块程度加重WSS随之降低;与正常组小鼠相比,高脂饲料喂养的A、B、C组小鼠的LVESD、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每搏量、心输出量升高,而LVEF、短轴缩短率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斑块程度与WSS间为较强的负相关性,低剪切应力诱导ApoE-/-小鼠颈...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探索建立造型简便且重复性好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150~170g)24只,按3种方法建立模型:①高脂造模组,高脂饲料9周;②维生素D3造模组,维生素D340万单位灌胃3d,标准饲料9周;③高脂维生素D3造模组,维生素D320万单位灌胃3d,高脂饲料9周。采用HE染色鉴定各组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情况。结果:光镜下高脂组血管各层结构基本正常;维生素D3造模组出现典型动脉粥样病变的斑块结构;高脂维生素D3造模组血管壁钙化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较维生素D3组减轻,未出现典型斑块结构。结论:40万单位维生素D3的造模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典型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  相似文献   

9.
雌激素受体及其介导的血管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是由雌激素受体所介导 ,血管壁中存在有雌激素受体 ,为雌激素对血管的直接作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物质基础。本文介绍了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和特性、雌激素受体亚型、雌激素作用机制、膜雌激素受体及血管壁雌激素受体及其介导的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无捆绑、无粘贴技术的监测方法,同时也是为了用于对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初筛检查,也为进一步开展小区级网络监测提供一种思路。方法 在分析基于枕垫监测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方法思路的基础上描述了以ADuC814处理器为核心的整个监测系统的构成,并对采集的数据加以分析,给出了基线调整和睡眠呼吸暂停分段算法。结果 本研究可以用于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的监测。结论 对于枕垫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能实用化。对于现有算法的科学性仍需进一步验证。需要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需要进一步考虑体位的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对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及表型转变的影响。方法制备CSE,分别使用2.5%、5%、10%、20%CSE处理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OVAS细胞),并以正常MOVAS细胞作为对照组。MTT法检测各浓度CSE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水平。流式细胞仪结合PI单染以及Annexin V-PI双染技术分别分析10%CSE处理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10%CSE处理后MOVAS细胞内SMemb和SMA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10%CSE处理后MOVAS细胞内SMemb和SM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5%、5%、10%及20%CSE处理后,MOVAS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9.6%±8.6%、65.2%±10.0%、53.6%±6.9%、43.1%±5.9%,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CSE处理后细胞内ROS水平显著提高。10%CSE处理后细胞G1期比例明显上升,细胞凋亡率也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CSE处理后MOVAS合成型标志物SMemb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而收缩型标志物SM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CSE可以对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造成损伤,并能够使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变,其机制可能与CSE引起的细胞内ROS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脂质过氧化损伤能否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mRNA,将培养的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μmol/L、5μmol/L及10μmol/L联胺)和对照组(不加联胺)。用地高辛随机引物标记的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cDNA探针与各组内皮细胞进行核酸原位杂交。用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各组细胞的总RNA,与上述探针进行斑点杂交。原位杂交显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脂质过氧化损伤能否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将培养的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 μmol/L、5 μmol/L及10 μmol/L联胺)和对照组(不加联胺).用地高辛随机引物标记的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cDNA探针与各组内皮细胞进行核酸原位杂交.用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各组细胞的总RNA,与上述探针进行斑点杂交.原位杂交显示,正常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均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为蓝色颗粒.加联胺后,上述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并与所加联胺的浓度呈正相关.斑点杂交显示,1 μmol/L联胺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1.40倍和1.22倍;5 μmol/L联胺组为对照组的1.90倍和1.56倍;10 μmol/L联胺组为对照组的2.50倍和2.04倍,与联胺的浓度呈正相关.结果提示,脂质过氧化可通过刺激内皮细胞产生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诱导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并向内皮下间隙迁移,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单核细胞的募集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家兔颈动脉球囊扩张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30%~50%的再狭窄严重制约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效果,为探索再狭窄的发病机制以进行干预研究,建立家兔动物模型。取颈部正中切口,无菌暴露兔右颈动脉,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近心侧距动脉分叉2cm处用动脉夹临时夹闭,自颈外动脉远端结扎并由结扎近心侧穿刺进入导丝、球囊导管,撤除颈总动脉动脉夹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然后在不同时间进行组织学及形态学分析,并以左侧颈总动脉作正常对照组。结果发现,颈总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早期主要病理改变是血栓形成,中晚期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由中层移行到内膜并失控增殖伴有基质增多;第15天管腔出现明显狭窄、内膜增厚。结果提示,家兔颈总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模型模拟了临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过程,死亡率低、成功率高,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之动脉阶段局部用药或转基因治疗实验首选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OX40-OX40配体(OX40L)相互作用对小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亲环素A(CyP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小鼠VSMC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OX40L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内、外CyPA水平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脂多糖联合处理小鼠VSMC,细胞OX40L mRNA和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mRNA表达在24 h(5.967±0.252比1.000±0.000,P<0.05)达到高峰,蛋白表达在36 h(61.900±2.551比20.967±0.451,P<0.05)增加最显著;可溶性OX40处理VSMC后,CyPA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并在90 min达到高峰(1.799±0.098比1.000±0.000,P<0.05),2 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CyPA(1.119±0.059比0.281±0.038,P<0.05),而细胞内CyPA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抗OX40L预处理细胞可显著抑制可溶性OX40诱导的CyPA mRNA(1.105±0.091比1.799±0.098,P<0.05)及蛋白(0.635±0.040比1.119±0.059,P<0.05)表达。结论 OX40-OX40L相互作用可影响VSMC CyPA的分泌。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平滑肌细胞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探讨黑木耳多糖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3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正常组)、高胆固醇饲料(模型组)以及高胆固醇加黑木耳多糖饲料(实验组)喂养。实验前及第12周时检测空腹12~14h后血脂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喂养至第12周末处死动物,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实验组动物血脂水平显著降低(模型组和实验组总胆固醇分别为18.76±2.32和11.68±1.63;甘油三酯分别为1.52±0.15和1.19±0.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17.62±2.27和9.64±1.5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0.65±0.09和0.73±0.76;P<0.01),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高(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182.3±10.9和216.0±7.4,P<0.05)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4.53±0.21和4.14±0.14,P<0.05);实验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0.44±0.10和0.30±0.83,P<0.01),斑块内平滑肌细胞也少(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14%±1%和12%±1%,P<0.05)。结论黑木耳多糖可减少平滑细胞的增殖,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7.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一种近十年来研究较多的新的细胞因子,其在与血管钙化密切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病变区域中表达增加,本文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管钙化是多种疾病的并发症之一,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而血管平滑肌细胞死亡是钙化过程中的必然伴随现象。已有研究证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明确参加血管钙化的发生,而对于另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自噬是否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研究近年来也有报道。本文就当今凋亡和自噬两种常见细胞程序性死亡参与血管平滑肌钙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瘦素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以阐明瘦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至第4~6代,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瘦素(0、20、40、80、100、200μg/L)孵育24 h后:模拟Boyden实验,检测瘦素对平滑肌细胞趋化迁移的影响;MTT法检测瘦素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瘦素对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的影响。结果瘦素对平滑肌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促增殖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在瘦素浓度为100μg/L时达最大效应(OD值为0.193±0.010)。瘦素对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的影响与此相同。瘦素有明显的促进平滑肌细胞趋化迁移作用,而且随着瘦素浓度的增加,迁移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瘦素可以促进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提示瘦素可能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脂质过氧化损伤是否诱导内皮细胞产生单核细胞趋化因子RANTES ,使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暴露于 5 μmol/L联胺后收取其条件培养基。继之 ,将其放在截留分子质量分别为 3.5kDa(外层 )和 10kDa(内层 )的双层透析袋中 ,间层注入适量的 0 .0 1mol/LPBS ,再将透析袋悬在装有PBS的锥形瓶内进行透析。透析完毕 ,取出间层液体 ,即为分子质量为 3 .5~ 10kDa的条件培养基 ,其中含RANTES。用微孔滤膜法进行单核细胞趋化实验 ,并应用鼠抗人RANTES抗体 ,以证明条件培养基中RANTES的趋化活性。结果发现 ,经联胺刺激的条件培养基引起的单核细胞迁移距离 (89.75± 11.33μm)明显大于不经联胺刺激的条件培养基 (77.30± 11.5 3μm)和随机移动组 (76 .18± 10 .5 0 μm)。方差分析显示 ,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 (F =47.2 0 ,P <0 .0 1)。加入鼠抗人RANTES抗体后 ,单核细胞迁移距离明显缩短 (F =2 1.31,P <0 .0 1)。结果提示 ,从功能实验方面表明脂质过氧化损伤能诱导内皮细胞产生RANTES增强 ,并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