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3例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患者,植入单胺ICD12例,双腔ICD1例。结果 13例ICD植入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其中5例有不同频率和程度的VT或VF发作,经ICD分层治疗,均成功;1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误认为VT,而误放电(CV治疗)。结论 ICD可有效地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双腔ICD在预防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减少不适当放电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ICD能迅速感知并识别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分别采取复律、除颤、起搏的方法,纠正快速型心律失常,防止心源性猝死(SCD)的发生[1].SCD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而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以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导致SCD的主要原因.随着心电监护仪器设备的高速发展,使得院内的心源性猝死率大大降低,但患者常常由于院外的恶性心律失常不能被及时发现而导致死亡.近年我院对38例具有ICD植入适应证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ICD植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 2 1例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临床应用分析 ,探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作用、参数设定、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法  2 1例均植入成功 ,其中单腔ICD 18例 ,双腔ICD 3例。心室起搏阈值 0 3~ 0 9(0 6 8± 0 2 1)V ,R波振幅 5 5~ 2 0 (10 0± 3 8)mV ,除颤阻抗 14~ 73(5 0 2±9 3)Ω ,除颤阈值 5~ 15 (12 5± 4 7)V。随访 3~ 5 7(2 5 3± 11 7)月 ,17例接受了成功的ICD治疗 ,2例发生误放电治疗 ,经重新调整参数后未再发生误放电 ,1例出现囊袋血肿 ,经处理好转 ,2例因电池耗竭更换了ICD装置 ,2例死亡 ,其中 1例为自杀 ,另 1例拒绝治疗和随访 ,室颤反复发作死亡。结果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能提高对室性和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鉴别 ,降低不适当ICD治疗 ;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参数更能准确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老年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类型及相应治疗。方法:对317例心律失常患者给予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等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病因及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给予治疗。结果:心律失常患者室上性心律失常占59.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主要原因。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室上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相似文献   

5.
全球每年猝死人数为9000000,中国心血管病致死人数为1500000,心脏猝死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比例为5%-10%,心室颤动(室颤)为60%-80%。国外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已证实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地预防心性猝死。本通过随访观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ICD治疗的长期疗效及并发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琪  曹阳  王琳  何淑英 《安徽医药》2024,28(4):782-785
目的 探讨2例不同临床结局Brugada综合征的围术期麻醉要点。方法 对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2022年3—5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集到的2例不同临床结局Brugada综合征的麻醉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例72岁的Brugada病人,有多次晕厥病史,于2013年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ICD后晕厥症状消失,其后,因“下肢静脉曲张”与“腹股沟疝气”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2次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不良事件。而另1例Brugada病人,则是因“躯干、下肢烧伤”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了清创植皮术,但在手术之前,并没有植入ICD。与前1例病人不同,该病人在2次围手术期均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并且在随访的1年内死亡。结论 许多围手术期的药理学因素及非药理因素均可能诱发Brugada综合征病人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而术前植入起搏器也许可以降低这种风险,ICD是保证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20岁以下患者在发生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SCD)复苏后,立用植入性转复—除颤器(ICD)后的影响,通过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分析进行了评价。 方法 由7个国家的102名医生提供了1980 年10月-1991年10月首次植入ICD177例患者中125例(71%)的详细资料。定义:SCD指以往病情稳定者,在症状出现1小时内,发生来意料到的,或睡眠中发生的死亡;快速心律失常性非猝发性死亡,是指死前发生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超过1小时;心性非心律失常性死亡,是由于心脏病本身而致的意料到的死亡。适时放电是指患者在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发生的电击,症状的发生推测或心电监测证实是因自发的持续性室速心律失常所引起。误放电是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既无症状也无心电监测证实,ICD发生的电击。不明确放电与上述二者不同。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的原因,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虽然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院内的猝死率大为降低,但院外心脏猝死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干预作用。方法103例有Ⅰ/Ⅱa类ICD适应证患者中,21例植入ICD(ICD组),另82例未接受ICD(非ICD组);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比较两组入选后第3个月,第6个月及第12个月累计死亡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在观察时间达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ICD组累计死亡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ICD组。结论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用于保护心脏猝死(SCD)高危人群,可使死亡率降低23·17%。ICD可降低SCD高危人群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心律平治疗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建新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7):14-15,17
目的 观察心律平治疗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对于107例经心电图及临床确诊的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按口服心律平剂量不同分为:300mg/d组(33例)、450mg/d组(66例)、600mg/d组(8例)三组,10d为1个疗程;分析心律失常类型、心律平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副作用及原因。结果 心律平对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分别为89.6%与79.7%(P>0.05);3种剂量与疗效关系不大(P>0.05);发生副反应19例,占17.8%,无效17例,占15.9%。结论 心律平对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良好治疗作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可达龙治疗危重症患者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45例危重症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可达龙150mg加入20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如无效,可重复静脉注射1次,后将可达龙300mg加入输液泵中,以1mg/分静脉持续治疗6小时。结果45例中有39例心律失常被及时终止,有效率为87%,无1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可达龙静脉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作为危重患者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12.
陈力  尹克春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190-191
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由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最常见于植入ICD的早期,是植入ICD后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治疗开胸手术后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静脉注射胺碘酮对非心脏开胸手术后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46例开胸手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24例、频发室性早搏15例、心房颤动7例。用胺碘酮150mg缓慢静脉注射后,效果不佳者重复上述剂量。结果 快速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66%(22/24)和86.67%(13/15),心房颤动者达100%(7/7)。结论 胺碘酮对胸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黄明伟 《医药世界》2009,(9):508-509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3例经心电图确诊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胺碘酮1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采用微量注射泵缓慢静脉注射,时间10min、30min后效果不满意依前法可再次静脉注射150mg,如仍无效则以20mg/h静脉滴注维持不超过24h。治疗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密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96%。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能有效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采用缓慢精确的给药方式可以提高疗效并大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血运重建及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双重治疗后的长期预后,对18例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行血运重建(PCI16例,CABG2例),并植入单腔ICD(VVI)13例,双腔ICD(DDDR)1例,三腔ICD(CRT-D)4例,随访6~72(31.7±22.7)个月。结果发现:①死亡2例,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各1例。②4例术后再次住院。1例因心功能不全,另外3例因ICD多次放电(电风暴)。13例(占72.2%)发生持续性室速(VT)或室颤(VF)事件。持续性VT发作434次,386次(98.6%)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成功。FVT发作25次,ATP治疗快室速总的成功率为84.0%。ICD电风暴3例。ICD误识别及误治疗2例。结论:冠心病患者联合应用血运重建及ICD双重治疗,既可减少(或消除)血管狭窄(或闭塞)产生的临床症状,又可防止由于心肌的慢性瘢痕产生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心室率过快,持续时间长,可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和心肌缺血,临床上常需转复窦性心律或减慢其心室率。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通过使心肌复极延迟,延长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间而起治疗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的心律失常。但若使用不当,可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阻滞、Q—T延长、尖端扭转型室速、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本文旨在探讨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治疗期间安全性观察和护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87年以来我们对46例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心房调搏,其中转复成功27例,失败19例,分析其失败原因,探讨此法的机理和终止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及脉冲发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埋置式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1]。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ICD的临床应用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我科于2003年2月成功为一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施行ICD,取得良好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进一步提高对老年人心律失常发生原因的认识。方法分析10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检查而确诊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全部患者首先根据病史、系统体格检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资料完全排除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其他继发性心脏瓣膜病。结果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6.6%,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占52.4%,室性心律失常占13.4%,房性心律失常并室性心律失常占9.8%,各种类型传导阻滞占24.3%。结论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退行性变以及病变心肌的扩张、钙化涉及传导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美托洛尔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海英  宋新德 《中国医药》2008,3(3):170-171
目的观察关托洛尔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与对照组75例。治疗组口服关托洛尔与步长稳心颗粒,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心电图及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结果关托洛尔联合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疗效较好,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93.94%,室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84.62%,临床症状缓解率91.76%;而普罗帕酮分别为77.78%、77.08%、78.67%,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托洛尔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安全、疗效确切,长期服用可改善预后,对于功能性心律失常可作为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