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了解小儿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CT特点,探讨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2列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分析CT所见,并采用静臣,止血,降颅压,营养神经细胞,对症及外科手术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小儿颅内出血患者的早期诊断与实施急救措施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的60例小儿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上述案例采用CT扫描进行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结果 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小儿颅内出血的病因较多,患儿出生体质量不同在出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出血类型的临床表现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小儿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运用适当方法正确判断,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急救措施,可以很效地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婴儿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实验组为2008~2009年本院65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自发性颅内出血小婴儿,对照组为2006年本院收治的32例采用保守治疗的患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愈率达75.38%,而对照组治愈率仅为43.75%,实验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采取内科综合疗法和手术治疗,是降低婴儿自发性颅内出血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明显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临床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例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患儿,治疗采用牵引、外固定和相关功能锻炼等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0例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患儿,治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1例治疗无效患儿,经3周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寰枢关节易发生半脱位,由于其功能及解剖特点,发病原因为颈部姿势不当或咽喉部感染,而早期的诊断与治疗为提高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胆道自发性穿孔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9例胆道自发性穿孔患儿,平均年龄15个月,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纳差、呕吐、发热,同时有全腹压痛.结果 8例术前经腹腔穿刺,1例经剖腹探查明确诊断.6例未见穿孔部位患儿行单纯腹腔引流或加做胆囊造瘘,3例行胆总管引流 腹腔引流.治愈5例,失访1例,死亡3例.结论 一旦怀疑为胆道自发性穿孔,应尽早行腹穿检查明确诊断,并尽快行胆汁外引流术,选择最稳妥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发性食管破裂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5~2010年治疗的31例自发性食管破裂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断、治疗、结果 进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16例在48 h内确诊并手术,病死率为18.8%(3/16),超过48 h的15例,亡率为40.0%(6/15).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颅内出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通过临床3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分析。结果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存活者往往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经临床36例病例分析结果治愈21例(58%),自动出院8例(22%),死亡7例(19%),20例患儿出院后复查,其中12例发育良好,智力正常,无近其后遗症,8例合并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脑瘫5例,癫痫3例。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产伤和缺氧史,头部CT是诊断最重要途径。一般以足月儿,急性缺氧、20minApgar评分正常、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小的情况预后转好;早产儿慢性缺氧,Apgar评分过低,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大预后较差。因此,在预防颅内出血病因,避免围生期的不良因素,应用CT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诊断率、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遗尿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针刺结合遗尿散热敷神阙穴的方法治疗小儿遗尿52例.结果 本组52例患儿均经1~3个疗程治疗.其中治愈39例(75.0%),显效5例(9.62%),有效6例(11.53%),无效2例(3.85%),总有效率96.15%.结论 遗尿是多病因的一种临床症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刺配合遗尿散治疗小儿遗尿症疗程短、见效快、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小儿阑尾炎采取超声检查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纳入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萍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疑似小儿阑尾炎患儿80例, 其中男47例、女33例, 年龄(6.35±2.48)岁, 均接受超声检查, 分析对比手术病理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评估诊断准确性。结果 80例患儿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率为98.75%(79/80), 经超声检查确诊率为92.50%(74/80), 超声诊断分型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4, P=0.053)。结论小儿阑尾炎应用超声诊断及分型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进而为临床疾病诊断及后期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常见急腹症疾病的诊断效果。方法 150例急腹症患儿,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及不同疾病类型的超声声像图(病灶形态、内部回声、典型特征、血流情况)。结果 150例患儿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急性阑尾炎63例,肠套叠8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4例,肠梗阻7例,其他1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符合139例,其中急性阑尾炎52例,肠套叠8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4例,肠梗阻7例,其他1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92.67%(139/150)。结论 对小儿常见急腹症疾病患儿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辐射、可重复操作、操作便捷等优势,诊断效果确切,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3例,按照TOAST分型方法将其分为A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242例,B组(心源性脑栓塞)46例,C组(小动脉型脑梗死)83例和D组(不明原因脑梗死)32例,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51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的脑微出血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8.14%,远高于对照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四个分组中,以C组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最为显著,远高于其他三组(P<0.05);其中,A组患者脑微出血在Ⅱ级、Ⅲ级、Ⅳ级均有分布,比例相当;B组、D组患者则以Ⅱ级脑微出血较为常见,C组患者以Ⅳ级为主.结论 脑微出血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生风险不同,此外部分类型患者初发和复发过程中其脑微出血发生率也不尽相同,这可能与不同类型患者其相关致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不同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与临床表现关系。方法收集经CT复查证实为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患者28例,主要分析其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首次颅脑CT平扫未见明确脑挫裂伤征象,短期内复查CT发现典型脑挫裂伤病灶,额颞叶最常见,多位于脑较表浅部位,复查时症状均持续存在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及神经体征。结论紧密结合临床及时复查CT对迟发性脑挫裂伤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致病因素和临床救治措施。方法:收集并分析本院2003~2009年收治的9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治疗后按ADL评分:ADL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2例,V级1例,死亡1例。结论:脑梗死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致病因素复杂。早期诊断、综合防治能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透析过程中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患者560例,其中25例在透析过程中发生脑血管意外。结果本组患者中脑出血出现7例,占1.25%,脑梗死发病例数18例,占3.21%,脑出血患者中仅1例存活,存活率为14.3%,脑梗死中有15例存活,存活率为83.3%,脑梗死后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脑出血患者。结论对于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虽然脑梗死发生率较脑出血出现率明显升高,但是脑出血的严重性明显高于脑梗死,预后较脑梗死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超高倍显微镜下直视分析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并与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情况进行对比,为预测临床阿斯匹林抵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ACT-2000超高倍多媒体显微镜直接观察15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服用阿斯匹林1周后外周血血小板聚集情况,跟踪患者首次起病后1年内是否复发脑梗死(临床阿斯匹林抵抗)。结果超高倍显微镜直视检查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异常者85例,占56.7%,其中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21例,复发率24.7%;血小板聚集正常者65例,占43.3%,其中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5例,复发率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服阿司匹林后超高倍显微镜下血小板聚集异常的脑梗死患者容易复发,该方法简便、直观、易行,可作为预测临床阿斯匹林抵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ABI)特点及其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判断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资料,分析ABI特点,依据ABI值分为ABI正常组(ABI≥0.9)(162例)和ABI减低组(ABI〈0.9)(66例),比较2组脑梗死患病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ABI减低率为28.9%(66/228);960岁糖尿病患者ABI减低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41.0%(50/122)比15.1%(16/106),P〈0.01];ABI减低组糖尿病患者的脑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ABI正常组[54.5(36/66)比25.9%(42/162),P〈0.01]。结论ABI减低为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脑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缺血散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脑梗死寻找新的散剂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脑缺血散组,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脑缺血散组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缺血散治疗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可作为脑梗死治疗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立普妥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出血风险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采用立普妥。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血清中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均发生变化,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同时在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中,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8%显著高于对照组8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立普妥治疗的效果更具有临床意义,安全有效,有利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作用。方法将保定市徐水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1年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内的死亡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脑梗死的斑块形成,减轻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防止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光量子化的丹参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34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 :A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常规药物治疗 4 2例、B组加用光量子化的葡萄糖液治疗 4 5例、C组用光量子化的丹参葡萄糖液治疗 4 7例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 6 6 7% ( 2 8/ 4 2 )、B组 77 8% ( 35 / 4 5 )、C组 89 4 % ( 4 2 / 4 7) ,C组较A、B组疗效更显著 (P <0 0 1)。结论 经光量子化的丹参葡萄糖液治疗脑梗死较单用光量子液或丹参的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