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作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时能顺利找到并将导管插入欲行造影的动脉开口。方法:测量53具成人尸体身高与坐高以及自股动脉起点至腹主动脉各主要脏支起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股动脉起点至腹主动脉各主要脏支起点间距同身高与坐高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相应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在作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时能顺利找到并将导管插人欲行造影的动脉开口。方法:测量53具成人尸体身高与坐高以及自股动脉起点至腹主动动脉各主要脏支起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股动脉起点至版主动脉各主要脏支起点间距同身高与坐高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相应回归方程;进行回归方程的检验。结果:各距与身高及坐高的相关系数r全>0.87,tr均>12,相关均具极高显著性;回归系数标准误很小(sL<0.029),tb值极大(均>12),亦具很高的显著性;各方程检验显示均属实用、可靠。结论:利用身高与坐高推算股动脉起点至腹主动脉各主要脏支起点距的回归方程均属实用、可靠,可以应用于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对53具成人尸体与"超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有关的动脉进行测量:测量受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的长度、管径及横截面积;自股动脉起点至腹主动脉各主要脏支起点的距离及各脏支起点间的距离;腹主动脉各主要脏支及其主要分支的长度、管径、横截面积;各主要脏支与腹主动脉纵轴的夹角。这些数据为"超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导管的选择、导管插入的深度以及导管插入某动脉分支时动脉开口的寻找等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周怡婷  曹建民 《当代医学》2008,2(19):322-323
目的 探讨不同原因引起腹部急性出血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 方法 对76例行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腹部急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后作选择性腹部内脏血管造影,用碘化油、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治疗,76例中完全止血65例、再出血9例,无效2例. 结论 介入 方法 不仅可确定出血部位,而且可达到止血目的 ,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支气管扩张症引起大咯血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诊断并栓塞治疗.方法 在大型C型臂数字减影系统导引下,穿刺股动脉,经股动脉置入导管行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插管并造影,诊断明确后,给予聚乙烯微粒(PVA)栓塞出血动脉.结果 栓塞后出血停止病情好转.结论 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对病变部位可做出明确的定位诊断,行(PVA)栓塞治疗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止血迅速有效、疗效确切可靠、且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微创、病人痛苦少、手术风险小、病程短、可重复治疗等优点,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1956年Odman开始研究利用心导管进行腹主动脉各分支选择性造影,而早在1953年Seldinger就首先成功地经股动脉插管进行脑血管造影。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目前国内有部分关于选择性动脉造影的报道。由于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不仅提高了某些疾病的确诊率,而且可以对某些恶性肿瘤、外伤或大出血的病变进行栓塞治疗。我院从1985年开始进行此项工作,因起步晚,缺乏经验,故仅就我院开展此项工作以来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980~1981年首都医院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100例(121次)经验总结。本组病例均采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法,其造影总成功率为91%。讨论了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分析了选择性导管插入失败原因。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的适应证包括:消化道出血(26例),胰腺疾病(34例),肝脏肿瘤(13例),门脉高压(11例),腹部包块(10例)及其他(6例)。讨论了上述诸疾病的造影阳性所见。消化道出血造影成功率为73%,胰  相似文献   

8.
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历史,自1953年Seldinger所创立的经皮肤穿刺股动脉插入导管法成功以来,临床应用更为广泛。它不仅对腹部脏器疾患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而且,利用超选择造影导管可进行止血及肿瘤的栓塞性治疗等。它已成为临床X线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熟练地掌握腹部血管的选择性及超选择插管技术,必须熟知有关血管的解剖知识。为此,我们围绕着进行腹腔动脉及其分支、以及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的需要,进行了有关动脉的长度、起端口经、分支角度、走行方向等测量及观察,为临床开展腹部血管造影提供解剖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可在活体观察局部血液供应状况,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动脉造影术的插管技术可将导管插至较细小的动脉分支,把药物送达病变局部,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选择性动脉造影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猕猴的心血管系统与人体比较,在分支走向上有差异,血管口径也较细。猕猴动脉造影技术和造影图像必有其不同于人类之处。国内外文献中尚未找见猕猴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的研究报道。本文旨在通过对猕猴施行经股动脉的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术,解剖测量猕猴与造影术有关的心血管部位,研究猴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技术,分析猴颈外动脉造影数字减影图像与人类图像的异同。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对4只广西产猕猴施行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 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 ,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 ,对4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肠系膜上、下动脉 DSA造影 ,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4例病人 DSA造影后出血部位均得以明确 ,出血原因包括直肠上段血管畸形 2例、空肠平滑肌肉瘤 1例、回肠非特异性溃疡 1例。血管畸形显示病变区域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丛状 ,静脉过早显影 ;空肠平滑肌肉瘤显示肿瘤染色 ;回肠非特异性溃疡显示单纯造影剂外漏。结论 :选择性动脉 DSA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 ,对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以明确其出血病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腹部选择性DSA检查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0例,下消化道出血18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行选择性靶动脉插管DSA检查。结果造影定位诊断率为85.7%(24/28),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81.3%(13/16),直接显示出血征象(造影剂外溢)71.4%(20/28)。造影阴性4例。结论腹部选择性DSA检查对不明原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尤其对小肠和胆道出血病变的诊断更具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在40具成年尸体上,就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起始、行径及方位、血管干长和直径,及其与椎骨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解剖观测。参照Seldinger氏方法,首次应用7F聚乙烯导管在尸体上经股动脉作模拟插管,并对至各靶动脉的插管长度与身高进行统计学分析。阐述和讨论了腹部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关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腹部内脏动脉造影术55次的经验,介绍了操作方法、各种疾病的X线表现及木后处理,并就选择性腹部内脏动脉造影术的价值与缺点、如何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53年Seldinger创用经皮股动脉穿剌、并用钢丝导引插管术,在同外动脉造影技术很快得到推广。1956年odman改进导管头的弯度,1958年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获得成功。目前已能做插入腹腔内脏所属一级或二级的超选择性动脉造影(Superselective cathererization)。国内于70年代开始应用此技术,林贵等于1979年首先报道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诊断原发性肝  相似文献   

15.
颌面部血管病变的颈外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烂基 《广西医学》2005,27(4):528-529
目的 探讨颌面部血管病变的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治疗技术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对8例颌面部血管病变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病变的血供来源及范围,利用栓塞颗粒超选择性颈外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变血管。结果 8例经造影显示,病变血供均来源于颈外动脉,其中3例行双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5例行单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栓塞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无并发症发生;追踪临床手术记录,临床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难度大大减小,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结论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颌面部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的、临床效果明显的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径股动脉播管的选择性颈动脉造影,用于头颈部搏动性肿块和血管病变的诊断,在国内文献上已有报道,但是径股动脉插管的选择性劲外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的应用,迄今在国内文献中尚无报道。本文主要介绍此项技术的应用,以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8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并就其临床实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晓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655-265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应用Philips Brilliance多层螺旋CT进行腹部扫描,且经病理或手术证实为腹部病变的患者60例,采用动脉期、门静脉期与平衡期三期扫描方式,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动脉与门静脉期血管重建。结果 16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左肾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处被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1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血管造影可见肿瘤内供血动脉与肿瘤引流静脉;10例肾癌可见迂曲扩张的供血肾动脉分支;18例有腹部动脉相关的动脉瘤,如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CT血管造影均能清晰显示与动脉的关系;5例肠扭转,可见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呈漩涡状改变的典型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成像技术及临床价值,对21例怀疑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行MSCT血管造影成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下肢动脉立体图像。结果,MSCT下肢动脉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下端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腓动脉的主干及分支。21例受检者中11例患者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股动脉闭塞2例,Guo动脉血栓3例,双侧髂总动脉瘤1例,股动脉医源性动脉损伤致假性动脉瘤1例,正常表现3例。认为MS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病变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方法,可作为动脉造影筛选或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5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采用核素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对肝癌病变区测定肝血流量(BF),同期进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SAG),观察肝癌血管形态。结果发现47例肝癌属于高供血型(94%),3例属于低供血型(6%)。根据血液动力学不同类型的研究结果,对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梅  周洪军 《河北医学》2008,14(10):1247-1248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治疗的基础.脑血管造影是经皮肤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后,送入动脉鞘,然后将造影导管(一般为猎人头导管)送入动脉腔内,在电视监控下选择性地插至颈内外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来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性质,以协助诊断疾病及治疗策略的选择.结合70例病人的护理经验, 总结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 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