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鼠移植瘤内毛细淋巴管的形态结构,探讨肿瘤内淋巴管新生机制。方法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22)接种于昆明小鼠腹股沟区皮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和VEGFR-3在肿瘤内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肿瘤内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结果肿瘤细胞有VEGF-C阳性表达,且强度与肿瘤进展相关。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有VEGFR-3阳性表达。透射电镜下,肿瘤周边区可见3种类型的毛细淋巴管,且内皮细胞细胞器发生改变。结论肿瘤细胞可能通过VEGF-C与VEGFR-3的作用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在肿瘤周边形成新生淋巴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炎性牙髓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透射电镜法,对正常和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可见微吞饮泡和多种内皮细胞连接方式,在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微吞饮泡几乎消失并出现开放连接。在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在炎症期数量增加。结论: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可有效引流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与机体其他部位在毛细淋巴管的引流作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皮下S180移植肉瘤组织淋巴管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S180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淋巴管的形态学改变,为进一步研究肿瘤淋巴管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小鼠S180腹水型瘤细胞接种于昆明小鼠左腋部皮下,20天后切取肿瘤及瘤周组织和对侧正常皮肤,分别用HE染色确认肿瘤,半薄切片筛选淋巴管并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淋巴管形态.结果 2周以上小鼠腋部可见明显肿块,致癌率达100%.移植瘤中心区液化坏死,无毛细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侧且管腔大,形态不规则,管壁薄.内皮细胞肿胀,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的形态有改变.结论 S180移植肉瘤中心区无淋巴管,瘤周边区淋巴管密度增多,管腔扩张,形态不规则,伴有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炎性牙髓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透射电镜法,对正常和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可见微吞饮泡和多种内皮细胞连接方式,在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微吞饮泡几乎消失并出现开放连接.在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在炎症期数量增加.结论: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可有效引流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与机体其他部位的毛细淋巴管的引流作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人结肠腺癌淋巴管生成裸鼠动物模型.方法 在建立人结肠腺癌皮下移植瘤基础上构建人结肠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通过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LYVE-1、D2-40和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的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以鉴定是否为肿瘤淋巴管生成.结果 与结肠阴性对照组即无瘤组比较,结肠原位种植瘤中呈LYVE-1、D2-40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的管道管壁较薄、管腔大而不规则或呈塌陷状,微淋巴管密度(LMVD)高,符合毛细淋巴管形态学特征;而且LYVE-1、D2-40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同时,结肠原位种植瘤的VEGF-C,VEGF-D和VEGFR-3蛋白和mRNA表达亦明显高于无瘤组(P<0.01),支持肿瘤淋巴管生成的VEGF-C,-D/VEGFR-3信号调控机制.结论 裸鼠结肠癌原位种植瘤存在淋巴管生成.该肿瘤淋巴管生成模型可作为一种新的人结肠腺癌淋巴管生成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机制、药物干预及抗淋巴转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璐  莫维光 《广西医学》2010,32(9):1025-1027
目的通过研究人类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新生淋巴管的发生分布特点,探讨新生淋巴管在结肠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鼠抗人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淋巴管内皮,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新生淋巴管的数量和分布,探讨新生淋巴管与结肠癌发展的相关性。结果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癌的黏膜固有层内均发现D2-40标记的新生毛细淋巴管,正常结肠壁、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结肠癌的新生毛细淋巴管数量分别为(7.93±2.36)个/HP、(33.14±11.96)个/HP、(65.40±23.13)个/HP及(42.20±17.20)个/HP。组间样本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新生淋巴管数量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结肠癌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正常结肠组织中呈递减趋势。在腺瘤癌变阶段淋巴管新生数量增多,提示新生的毛细淋巴管可作为腺瘤恶变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舌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方法通过皮下移植人舌癌Tca8113-M1细胞建立人舌癌裸鼠移植肿瘤模型,并于肿瘤生长至直径1cm时切除肿瘤,对移植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抗体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4和大鼠抗小鼠单克隆抗体CD34;并进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检测。结果右腋窝皮下接种人舌癌Tca8113-M1细胞2周后,6只裸鼠的肿瘤直径都达到1cm以上,切片HE染色可见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为鳞状上皮细胞癌,MVD平均值为10.72±2.12,其中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大鼠抗小鼠CD34免疫组化结果是阳性,而鼠抗人CD34阴性。VEGF在6例移植瘤标本中均阳性表达,平均阳性率为(67±5.6)%。结论人舌癌移植瘤模型中血管内皮细胞主要来源于宿主裸鼠,并且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的VFGE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从形态学方面探讨小肠淋巴的形成机理。方法:大白鼠10只,采用透射电镜生物样品制作技术,制成半簿切片用光镜观察及超簿切片用电镜观察,并用多功能图像分析系统做定量分析。结果:大白鼠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具有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一般特点,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端端连接、重叠连接和插入连接三种形式。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的囊胞有三种分布形式,(1)游离于胞质内,(2)向管腔外开放,(3)向管腔内开放。囊泡的平均直径为0.721μm,体密度为0.0729μm^3/μm^3,数密度为20.5/μm^3。结论:在正常大白鼠小肠,组织液主要通过囊泡的转运和内皮细胞间的连接间隙两种方式进入毛细淋巴管腔。  相似文献   

9.
家兔子宫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的电镜观察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到家兔子宫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有3种基本方式:(1)端对端连接,即相邻内皮细胞端与端互相对接,在对接处,可见粘着装置和伸向管腔外的锚丝(anchoringfilament),内皮细胞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机制,观察小鼠肝癌移植瘤淋巴管Podoplanin免疫组化及酶组化表达。方法取(H22)肝癌细胞株,接种于小鼠腹股沟部皮下,第20 d后处死动物,取肿瘤及瘤周组织。应用5’-核苷酸酶(5’-Nase)和碱性磷酸酶(ALPase)双重染色及podoplanin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肿瘤及瘤周组织淋巴管的分布。结果动物模型在接种20 d时可见明显肿块;癌周边区可见较多棕色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淋巴管腔较大且饱满,管壁薄,形态不规则。结论移植瘤周边区淋巴管增多,推测癌细胞淋巴道转移与癌周淋巴管的密度和扩张相关。  相似文献   

11.
人参皂甙Rg3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 Rg3 ( Rg3 )抑制裸鼠原位种植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移植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雌性裸鼠 15只 ,随机分为 Rg3组、环磷酰胺 ( CTX)组和对照组 ,分别用 Rg3、CTX及对照剂连续灌胃 5 6d,处死后病理标本用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Rg3组瘤重 ( 0 .84± 0 .2 6g)低于对照组( 1.2 0± 0 .2 4g,P=0 .0 5 ) ,CTX组瘤重 ( 0 .75± 0 .2 3 g)明显低于对照组 ( P<0 .0 5 )。免疫组化显示 ,Rg3组的微血管密度 ( 16.68± 8.0 0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明显低于对照组 ( P<0 .0 5 )。结论  Rg3抑制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移植瘤生长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其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将1996年1月获得的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移植于BALB/c-nu/nu裸小鼠胸部乳垫下,31天后局部出现肿瘤结节,并逐渐长大,以后进行鼠间传代移植,现已15代,移植成功率100%,肿瘤保持了原先的生物学特性,经医学文献检索证实,该模型在国内属首次建立,为乳腺癌的深入研究建立了有一个很有价值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ti-tumor effect of bufalin on the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model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nude mice. Methods: BEL-7402 cells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ere inoculated to form subcutaneous tumors in nude mice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Then the subcutaneous tumor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liver of nude mice, and the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models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ere established. Seventy-five models were randomized into 5 groups ( n = 15) . Bufalin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nto the 3 groups at dose of 1.5,1 and 0.5 mg/kg for day 15 - 24, respectively. NS group were injected equal volume saline as above and adriamycin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nto ADM group at dose of 8.0 mg/kg for day 15. Ten mice in each group were killed at day 25 and detected on morp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myocardium, brain, liver, kidney and tumor tissues by pathology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survival time in each grou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  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注射于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 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4周后将所有裸大鼠处死,取出皮下瘤。通过巨检、镜检、免疫组化等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皮下均成瘤,采用组织块移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中8只皮下成瘤。两种方法的成瘤速度基本相似。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两种方法建立的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的特性基本一致。结论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均能成功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为乳腺癌的体内实验和新型治疗等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和顺铂(DDP)治疗人乳腺癌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疗效。方法:建立裸鼠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应用As2O3和DDP联合治疗,计算抑瘤率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瘤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为76.47%,明显高于单独应用As2O3,或DDP的抑瘤率(P〈0.01);且联合用药组的肿瘤细胞呈明显凋亡形态改变。结论:As2O3与DDP联合用药比两药单独应用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二者具有协同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人喉鳞癌(Hep-2)裸鼠移植模型,比较两种建模方法成瘤效果。方法:将裸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两组分别于皮下接种人喉鳞癌细胞悬液和改良法皮下接种瘤块建立动物模型,观察接种成瘤率、肿块大小、生长速度;免疫组化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表达。结果:接种3d后,改良瘤块接种法组裸鼠可见皮下隆起瘤体,接种1周后,皮下接种瘤细胞法和改良瘤块接种法成瘤率分别为75%、87.5%,比较第1周瘤体体积,P<0.05,但成瘤后肿瘤生长方面无明显的差别(比较第3周瘤体体积,P>0.05),两种方法成瘤后的瘤块hTERT蛋白表达阳性率相同。结论:采用改良瘤块接种法成瘤率高,生长速度快,且裸鼠皮下肿瘤较好的继承了人喉鳞癌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点,该法能较好建立了人喉鳞癌裸鼠移植模型,为后续以端粒酶为靶点的体内抗肿瘤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雌激素皮贴刺激的方法,建立去卵巢(模拟妇女绝经后)裸鼠人乳腺癌移植模型,并探讨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16只裸鼠切除卵巢后,背部给予雌激素皮贴,再接种雌激素受体阳性(ER )的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观察肿瘤块生长情况,30天后处死荷瘤裸鼠,切除肿块作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接种后第4天即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4周后肿瘤块平均表面积为(10.0±2.1)mm2,肿瘤移植成功率(成瘤率)为75%(12/16).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表达呈阳性.结论:该方法采用了外部给予雌激素皮贴,刺激肿瘤的生长,成瘤率较高,且操作简便,成功的建立了去卵巢(绝经后)裸鼠人乳腺癌移植模型,经实验证明肿瘤可保持人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为研究妇女绝经后雌激素依赖性乳腺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简便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并探讨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雌激素受体阴性的MDA-MB-231和SK-BR-3人乳腺癌细胞株,分别接种于10只裸鼠左侧腋窝皮下,移植细胞总数为1 x 107/只.观察肿块生长情况,第42天处死荷瘤鼠,切除肿块作病理切片.结果 MDA-MB-231接种后第5d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成瘤率为90% (9/10),接种42 d肿瘤体积426.6±333.8,瘤重0.417±0.276,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SK-BR -3接种后第11天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成瘤率为80%(8/10),接种42 d肿瘤体积357.5±246,瘤重0.325±0.167,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结论 该方法建立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皮下移植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成功率较高,肿瘤可部分保持人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为研究人乳腺癌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人胃癌裸鼠胃原位种植转移模型的建立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胃癌裸鼠胃原位种植转移模型。方法: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悬液接种于裸鼠皮下,形成稳定传代的皮下移植瘤。将皮下移植瘤组织再接种于裸鼠胃浆肌层,观察移植肿瘤的生长状况、移植成功率和自发转移的发生率及组织学变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肿瘤组织块保留了人胃腺癌的组织学特点,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成瘤率为100%(20/20),肝脏转移率为45%(9/20)。结论: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生物学行学与人胃癌自然生长和转移过程相似,为研究人胃癌转移机制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