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荣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64-66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97例,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并对患者腰痛进行评级,分析Modic改变与疼痛的关系,分析其与性别、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97例患者中54例出现终板Modic退变,占55.7%,终板Modic退变患者腰痛评分显著高于无终板Modic退变的患者(P < 0.01).女性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体重超重患者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P < 0.01).超重的患者Modic退变Ⅲ型显著高于体重正常和超重的患者.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以Ⅱ型最多,性别和体重均与退变的发生有关,而体重还与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异常信号改变.1987年Roos等[1]率先报道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MRI中发现邻近终板区域的椎体信号异常.1988年Modic等[2,3]系统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患者术前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术前MRI对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并用Pfirrmann分级和改良的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不同类型的Modic改变之间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差异;评价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患者中,12例无Modic改变,Pfirrmann分级为3.92 ± 0.29,改良分级为5.92 ± 0.90;ModicⅠ型改变16例,Pfirrmann分级为4.31 ± 0.60,改良分级为6.88 ± 1.54;ModicⅡ型改变15例,Pfirrmann分级为4.27 ± 0.46,改良分级为6.87 ± 0.83;ModicⅢ型改变1例,Pfirrmann分级为Ⅳ级和改良分级为6级?统计显示,ModicⅠ?Ⅱ型与无改变组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 < 0.01)?ModicⅠ型改变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及改良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ModicⅠ型改变和无改变组之间?Ⅱ型和无改变组之间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性差异(P < 0.05)?结论:在本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病例中,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和改良分级之间有明确关联;ModicⅠ型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重塑、Modic改变及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节段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20例(男249例,女171例)下腰痛患者共2 100个腰椎节段,采用动态MRI技术在患者中立及过屈、过伸3个体位成像,统计各节段的椎间位移和椎间角度变化,分析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凹陷型、平坦型和不规则型),Modic改变(0~3型),椎间盘退变(Ⅰ~Ⅴ级)与腰椎节段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终板凹陷型(63.24%)、2型Modic改变(71.79%)和Ⅱ级椎间盘退变(40.33%)最常见;1~3型Modic改变在不规则型、平坦型和凹陷型腰椎终板中的发生率依次减少,而椎间盘退变程度在凹陷型、平坦型和不规则型腰椎终板中依次加重,同样椎间盘退变程度随着腰椎终板0~3型Modic改变亦逐渐加重;腰椎椎间位移在不规则型、平坦型和凹陷型腰椎终板节段中依次增加,而椎间角度变化相反,在不规则型腰椎终板节段中最大,在凹陷型腰椎终板节段中最小;腰椎终板2型Modic改变节段椎间位移最大,而椎间角度变化在Modic改变各型中依次增加.结论 腰椎终板重塑与Modic改变可能参与机体对抗节段过度活动的调节机制,与腰椎节段活动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取近3年在我院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0例,比较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滑脱节段Modic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滑脱节段;退变性滑脱多见Medic2型;峡部断裂性滑脱多见Modic3型。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与椎体终板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情况、劳动严重度等相关。结论:在退变性滑脱中多见Modic改变Ⅱ型,在峡部裂性滑脱中多见Modie改变Ⅲ型;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的改变与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腰椎间盘退变中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即椎体终板骨软骨炎。自1988年Modic等[1]对其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命名以来,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病逐渐被重视,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给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诊断支持,笔者复习文献并回顾性的收集我科MRI开展1年多来将Modic改变误诊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对此病变有进一步认识,并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Modic改变类型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及二者与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12月间行腰椎MRI检查且合并Modic改变的患者200例。Pfirrmann分级评估腰椎间盘退变。通过电话随访,采用VAS法评估LBP。统计Modic改变及邻近椎间盘退变在下腰段(L4/5及L5/S1水平)的分布情况及关系,及二者与LBP的关系。结果:Modic Ⅱ型与Ⅱ?Ⅰ型均与轻度椎间盘退变相关(P < 0.05)。Modic Ⅰ?Ⅱ型与轻度及严重椎间盘均相关(P < 0.05),而Modic Ⅰ型与严重椎间盘退变相关(P < 0.05)。Modic Ⅰ型、Ⅱ型及Ⅰ?Ⅱ型与LBP相关(P < 0.05)。多因素分析后,严重椎间盘退变(4级)与LBP相关性消失(P > 0.05)。结论:退变程度较高的腰椎间盘易合并Modic Ⅰ型,Modic Ⅱ型更常见于退变程度较低的腰椎间盘;退变初始阶段,Modic Ⅱ型可能向Ⅰ型转换。虽然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均与LBP相关,Modic改变的影响可能更直接,而腰椎间盘退变通过Modic改变间接产生影响,因此较弱。  相似文献   

8.
罗科锋 《医学综述》2013,19(5):889-892
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磁共振成像上的信号改变,椎间盘退变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人群其Modic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并随着年龄的增大不断增加。不同类型的Modic改变目前认为是同一病理变化不同时期的表现,混合型则被认为是一种过渡性表现,ModicⅡ型改变是否为一稳定阶段,仍存在争议。Modic改变的定量测量研究目前仍较少,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及基因等多种因素联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退变腰椎终板MRI表现与其TNF-α表达及临床治疗效果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选取因腰椎退变行椎体间融合术的19例患者,其中MRI检查无改变者7例,ModicⅠ型6例,ModicⅡ型6例.退变终板先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软骨形态学变化以确定实验标本,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TNF-α的含量,临床疗效依据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结果 在出现Modic改变的腰椎终板中,TNF-α表达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0.05),ModicⅠ型TNF-α表达明显高于ModicⅡ型(P<0.05).ModicⅠ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55.28%,ModicⅡ型改善34.27%,无Modic改变者改善48.13%.ModicⅠ型手术效果优于ModicⅡ型.结论 退变腰椎终板的MRI改变与TNF-α表达有关,终板中TNF-α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临床疗效与Modic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椎间盘退变是一系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研究方面,而关于严重腰腿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需手术干预的研究少见,其椎间盘退变分布规律并不明确,而责任间隙(手术节段)退变分布情况鲜有报道。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和腰椎矢状位MRI检查并确诊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3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特点〔包括腰椎失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HIZ)、许莫结节(SN)〕;椎间盘退变分级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Ⅰ、Ⅱ级为正常椎间盘,Ⅲ、Ⅳ、Ⅴ级为退变椎间盘(其中Ⅳ级、Ⅴ级为严重退变);多间隙椎间盘退变采用自定义W分级标准,即两个及以上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 503例患者共2 515个腰椎间盘,退变率为74.08%(1 863/2 515),严重退变率36.46%(917/2 515)。上腰椎椎间盘(L1~2、L2~3)退变率为56.96%(573/1 006),严重退变率为34.55%(198/573);下腰椎椎间盘(L3~4、L4~5、L5~S1)退变率为85.49%(1 290/1 509),严重退变率为55.74%(719/1 290)。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率、严重退变率均高于上腰椎(P<0.05)。≥40岁女性腰椎间盘退变率高于男性(P<0.05)。<40岁男性腰椎失稳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女性腰椎失稳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男性Modic改变、HIZ与女性腰椎失稳、HIZ、SN与<40岁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失稳、Modic改变、SN和HIZ腰椎退变节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节段单间隙381例,两间隙102例,三间隙14例,四间隙4例,五间隙2例;责任间隙椎间盘退变率为99.01%(498/503),严重退变率为62.82%(316/503)。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率较高,且女性较高,下腰椎椎间盘高于上腰椎椎间盘,女性腰椎失稳、Modic改变发生率均高于男性,SN发生率低于男性,40岁是男性Modic改变及HIZ发生的转折点,也是女性腰椎失稳、HIZ、SN发生的转折点。责任间隙椎间盘大部分发生退变,且严重退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2010年6月采用腰椎单节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的伴有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一组有腰椎终板Modic退变(A组),另一组无腰椎终板Modic退变(B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患者术后下腰痛缓解的影响。结果:术后2组患者下肢放射痛症状均缓解,临床疗效满意。2组术后下腰痛VA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与腰椎终板Modic退变相关,对终板的观察可以更全面的评判下腰痛的发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Schmorl结节的检出率、影像学表现及其与腰椎退变的关系。方法行腰椎MRI检查的病人218例,对Schmorl结节在不同性别之间的检出率、检出部位、终板形态及信号、椎间盘信号、椎体骨赘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18例病人中发现Schmorl结节者82例(182个结节),男45例,女37例;182个Schmorl结节中位于终板前1/3者26个,中1/3者67个,后1/3者89个;123个结节所在终板边缘椎体信号为Modic I型,21个为Modic Ⅱ型,38个为Modic Ⅲ型;1727个凹陷终板共有66个Schmorl结节,105个弓形终板共有7个Schmorl结节,322个直形终板共有104个Schmorl结节,26个断裂及不规则终板共有5个Schmorl结节;946个伴椎体前缘骨赘的终板发现114个Schmorl结节,1234个无骨赘终板发现68个Schmorl结节;与Schmorl结节相关的椎间盘有142个,评分0分的有29个,1分的有83个,2分的有16个,3分的有14个。结论Schmorl结节于男性多见,并且与其邻近的终板及椎间盘退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在颈肩痛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因颈肩痛就诊于我院并行颈椎MRI检查的患者共计300例,记录其颈椎Modic改变的分期、发生节段,并分析Modic改变与患者年龄、性别、间盘退变类型的相关性。结果300例共计1 800个椎间盘节段中33例(占11.0%)42个椎间盘节段(占2.3%)发生Modic改变,其中Ⅰ型8例(占2.7%),Ⅱ型21例(占7%),Ⅲ型4例(占1.3%)。结论 Modic改变好发于C4/5、C5/6椎间盘,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Modic改变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无明显不同。各种类型的间盘退变中,间盘脱出组Modic改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在腰腿痛病例中的分布特点及发生Modic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间因腰痛和/或坐骨神经痛行腰椎MR检查患者1040例,根据患者MR结果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其Modic改变的发生率以及分布特点,并研究其与性别、年龄及体重的关系。[结果]1040例5200个腰椎椎间盘中,368例(35.4%)患者的448个(8.6%)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其中I型58例(5.6%)59个椎间盘(1.1%),Ⅱ型307例(29.5%)386个椎间盘(7.4%),III型3例(0.3%)3个椎间盘(0.06%)。男性30.5%(168/550)发生Modic改变,女性为40.8%(200/490),P<0.05。40岁以后各组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与39岁前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正常组与肥胖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超重组与肥胖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在腰腿痛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中Ⅱ型居多;40岁以后多见;好发于L5-S1、L4-5这两个节段;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Modic改变在肥胖人群中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和超重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胸背痛患者终板Modic改变在胸椎MRI上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因胸背痛在我院行胸椎MRI检查的患者,排除特异性疼痛,共纳入384例,其中男178例,女206例,年龄18~85岁,分析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分布节段及相邻椎间盘退变等级,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结果:21例患者23个椎间盘存在终板Modic改变,占入选患者5.5%,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个数分别为4个、10个、9个,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T5/6(2个),T6/7(2个),T7/8(4个),T8/9(3个),T9/10(3个),T10/11(4个),T11/12(5个);中下胸椎分布多于上胸椎;终板Modic改变相邻椎间盘退变分级,2级1个,3级5个,4级10个,5级7个,椎间盘退变与Modic改变有相关性。结论:胸椎Modic改变发生率较低,以中下胸椎多见,椎间盘退变与Modic改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间盘退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型的基于CT图像的CAD建模方法精确建立L4-L5运动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改变椎间盘材料特性和椎间盘高度等参数,建立正常椎间盘模型和轻、中、重度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对4种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4种模型之间刚度、髓核内压、后部结构力、纤维环基质最大应力的差异,并比较椎体、终板的应力分布变化.结果 各种载荷条件下,退变椎间盘模型刚度均与正常椎间盘模型不同,其中轻度退变模型刚度小于正常模型,而中度退变模型和重度退变模型刚度大于正常模型,且重度退变模型刚度大于中度退变模型;与正常模型比较,轻度退变模型的后部结构力略有增大,而中度退变和重度退变模型的后部结构力逐渐减小;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增加,髓核内压逐渐减小,纤维环基质最大von Mises应力渐行性增大,各指标在5种载荷下表现一致;随着椎间盘退变的加重,椎间盘承载向纤维环分散,椎体、终板外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论 椎间盘退变可导致腰椎活动节段刚度改变,轻度椎间盘退变引起腰椎刚度下降,而中、重度椎间盘退变时腰椎刚度增加;椎间盘退变时腰椎间盘承载与腰椎后部结构力呈现负相关变化;退变椎间盘的承载模式发生改变,椎间盘、椎体、终板应力分布存在向外周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冉汉清  何江涛   《四川医学》2018,39(4):471-474
<正>慢性下腰痛是骨科常见病症,而椎间盘突出是其常见和重要的病因之一,其中部分患者伴有腰椎终板病变。1987年de Roos等[1]首先报道了腰椎终板及邻近区域的MRI信号改变,1988年Modic等[2-3]对其作了具体的描述和分型,此后将终板信号的改变称为Modic改变。目前,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伴Modic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对于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的患者,常需行外科治  相似文献   

18.
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和终板骨质在MRI中信号强度的变化。在解剖和分型等方面学术界认识较为一致,但在发病机制、腰椎疾病的关系等上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Modic改变的局部解剖、发病机制及其与腰部相关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磁共振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中共累及终板86个,好发于下腰椎。按Modic分型:Ⅰ型33个(38.4%);Ⅱ型50个(58.1%);Ⅲ型3个(3.5%)。多发者30例(34.9%),单发者56例(65.1%)。伴Schmorl结节9例,伴腰椎不稳7例,伴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是造成临床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磁共振是本病的理想检查方法,能反映本病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腰椎MRI上的Ⅰ型Modic改变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其与腰椎退变性不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7月间有腰痛且伴Ⅰ型Modic改变但无椎体间不稳的30例患者,对其进行Modic改变的体积测量,按体积值大小分为两组,以及有腰痛不伴Modic改变、椎体间不稳的3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随访6、12个月后再次评估各组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分析Ⅰ型Modic改变与腰椎退变性不稳的关系。结果随访6、12个月后Ⅰ型Modic改变组中发生腰椎不稳分别有7例和9例,其中体积较大组分别有4例和6例,体积较小组分别有3例和3例,无Ⅰ型Modic改变组中发生腰椎不稳分别有1例和2例。统计分析得出,Ⅰ型Modic改变患者的不稳发生率均高(P<0.05),但Ⅰ型Modic改变的体积值大小与不稳发生率高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Ⅰ型Modic改变与腰椎退变性不稳之间具有相关性,但Ⅰ型Modic改变的体积大小尚不能用来预测腰椎退变性不稳的发生率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