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之友》2014,(3):90-91
中国人由于饮食以碳水化合物(米面等主食)为主,因此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比较普遍。对于餐后血糖控制欠佳的病人,专家建议,可以尝试加强饭后运动的方式来辅助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2.
我们工薪人员和退休人员,除了必要的药费开支外,没有经济能力参加高档的健身活动。我认为步行是糖尿病患者比较适宜的运动方式,具有简单、方便、因地制宜、随时可行的特点,这种运动方式成本低,健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争取甩掉糖尿病的帽子 我是2型糖尿病患者,是经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出来的。将75克葡萄糖融入300克温水中,5分钟内喝下,1小时血样检查11.0mmol/L,2小时血糖11.0mmol/L。面对这样一个结果,医生的表情凝重,经过缜密思考后,他说:“暂不扣帽子。”并特意为我量身制订处方,嘱我暂不吃药,靠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以观后效。  相似文献   

4.
<正> 每周步行数小时能够降低女性中风的风险最新的研究显示,每周步行至少2小时或者习惯快步走的女性患中风的风险显著降低。此研究结果是基于一项对393 1 5位健康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年人越来越崇尚运动健身,如何科学合理地运动,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显得越来越重要。人到60岁以后,各个系统的功能都开始衰退,包括反应性、平衡性、协调性、灵敏性;肌肉力量明显减弱,运动器官也发生一系列的退行性变化,如肌肉萎缩、兴奋性降低、速度减慢、骨质松脆等。加之进入老年以后,容易患多种疾病,尤其是一些疾病平时不易发现,运动时疾病容易发作,导致出现意外。因此,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使老年人更好地从运动中受益,减少运动损伤给老年人带来的痛苦成为当今老年运动中的热点话题。运动现象:未做好准备活动。很多老年人在做准备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太极拳和快步走锻炼改善老年人静态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在该市公园内随机选取122名老年人,根据是否进行日常锻炼及主要锻炼方式分为太极拳组41人,健步走组43人,无锻炼组38人。采用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对研究对象静态平衡功能进行测试,对比三组老年人6种不同姿势(A:双脚睁眼站立,B:双脚闭眼站立,C:单足左脚睁眼站立,D:单足左脚团眼站立,E:单独右脚睁眼站立,F:单足右脚闭眼站立)下的静态平衡能力。结果太极拳组AF姿势下重心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健步走组B、D姿势下重心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A、D、E、F姿势下重心动摇轨迹长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和健步走组BF姿势下重心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健步走组B、D姿势下重心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A、D、E、F姿势下重心动摇轨迹长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和健步走组BF姿势下重心包罗面积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D姿势下重心包罗面积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CF姿势下重心包罗面积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D姿势下重心包罗面积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CF姿势下重心X方向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健步走组E、F姿势下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CF姿势下重心X方向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健步走组E、F姿势下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CF姿势下重心X方向动摇轨迹长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和健步走组DF姿势下重心X方向动摇轨迹长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和健步走组DF姿势下重心Y方向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A、B、C、F姿势下重心Y方向动摇轨迹长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结论太极拳锻炼和健步走锻炼均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静态平衡能力下降,同时太极拳作用明显优于健步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步走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收治的72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运动组(常规治疗+快步走),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运动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日≥60 min、≥3次/周的快步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睡眠障碍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PSQI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治疗12周后,运动组PQS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PQSI总分较治疗前下降[(15.53±3.33)vs(14.94±3.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因子得分变化不明显。运动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5.6%(20/36)vs 19.4%(7/36);P0.05]。结论快步走辅助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AD患者的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8.
运动的重要性2011年12月我国体育总局出版的《运动健身指南》指出,运动锻炼具有很多健身效果:它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呼吸功能,控制与降低体重,增强抗疾病的能力。改善血脂,调节血压。特别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能增强肌肉的代谢调节功能。因为肌肉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脂肪酸和葡萄糖,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即降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有氧锻炼项目对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作用差异。方法问卷调查法筛选社区中老年女性中健步走、健身气功、健身舞和不锻炼四类人群,进行闭眼单脚站立、闭目原地踏步、靠墙半蹲、30 s坐站测试等平衡相关测试,并用平衡仪测量睁眼直立(NO)、闭眼直立(NC)、加垫睁眼直立(PO)、加垫闭眼直立(PC)状态下的稳定性指数(ST值)和体重分配指数(WDI)及整体反映跌倒风险的跌倒指数。结果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健身气功和健身舞组略高于健步走和不锻炼组;闭目原地踏步时间健身舞组略长,健身气功和不锻炼组相对较短;靠墙半蹲时间和30 s坐站次数,健身气功组显著优于其他3个组别。平衡仪测得的跌倒指数水平,健身舞组最低,健身气功组和健步走组次之,不锻炼组最高。ST值不锻炼组在所有姿势下均最高,提示稳定性最差;健身气功组在NO、PO姿势下ST水平最低;健身舞组在NC、PC姿势下ST水平最低。各组老年人在NO和NC姿势下可以保持WDI值在正常区间内;PO姿势下WDI值在除健身气功组外的其他组别均超出了正常区间,不锻炼组超出最多;PC姿势下不锻炼组超出正常区间,其他锻炼组均维持在正常区间。结论相较于不锻炼者,健步走、健身气功和健身舞均可以改善中老年女性的平衡能力。但健身气功和健身舞改善平衡能力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推行,确实推动了全民运动锻炼,在许多地区中老年人晨练已经形成一道风景线,使参加运动锻炼的中老年人增强了体质,焕发了精神。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在学会走路之前.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滚、爬阶段。成人后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了直立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如今.有一位读者给本刊来信告知他已经开始重温婴儿时期的滚爬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健身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运动给健康带来的益处毋庸置疑。但是有不少人会说自己没有时间锻炼,没有同伴一起锻炼,没有锻炼的场所等等。国外有专家指出,从早晨起床到夜间休息,从工作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至少有2000多种方法进行运动锻炼,其中就包含了很多不易觉察的隐形健身方法,随时随地都能进行。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全民健身的时代,几乎人人都知道锻炼的重要,大家也热情洋溢的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运动锻炼中去。但是,能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有效的锻炼,什么样的运动才能对身体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5.
乍暖还寒的初春,万物待发,可寒意犹盛的冷空气往往会成为“糖友”锻炼的阻力。这样的季节我们该如何锻炼呢?怎样才能在枯燥的锻炼中寻找到乐趣呢?  相似文献   

16.
营养把饮食的能量调整到正常比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选择低盐、低糖、低脂肪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特别要注意食用天然的、未精炼过的食品。运动运动能增强心肌力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使骨骼中的钙不流失;改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7.
慢跑不给力老王和老李是一对好“糖友”,他俩在医院认识后相约天天一起锻炼。老王喜欢慢跑,每次跑得全身热气蒸腾,感觉特别舒服。而老李则一直坚持新学到的高摆臂、大步走,老王认为老李的运动强度太小,一直建议老李和他一起跑步。一个月下来,反倒是看似运动强度没那么大的老李血糖控制得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根据病情选撵运动方式 首先,制订运动方案时,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因为我已患有视网膜病变,所以在运动时一定不能进行大运动量和剧烈的运动,而是采取快步走和极慢速跑的运动方式,并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9.
可以尝试低强度运动,慢慢过渡到日常锻炼。我们知道定期运动有利于心脏。但是,只有约一半成年人坚持身体锻炼指南推荐的一周2.5小时中等强度运动(例如快步走)。抽不出时间是常见借口,但不运动的确有真实原因。如果你处在心脏病发作后的恢复期、或超重、或身体不佳,每天运动30分可能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全球大肆流行,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控制其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0年间心血管病死率下降了30%,但进入21世纪,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