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调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92例U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和普通组各46例。2组均予以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基础治疗。普通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每天1次,睡前口服,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瑞舒伐他汀片20 mg,每天1次,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ET)-1与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水平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强化组和普通组分别发生失访2例与4例,2组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血清ET-1与VEC水平较前明显下降,FMD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组变化幅度较普通组更明显(P<0.05)。强化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组(χ2=5.49,P<0.05)。普通组与强化组治疗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和5例,症状均较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调脂治疗UAP患者的疗效较显著,安全性较佳,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ET-1与VEC水平,提高FMD水平,保护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调脂药物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伟侨  曹国华 《医药导报》2002,21(2):113-115
目的:了解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6~2000年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着重分析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值(DDD)分析法,对5年中消耗的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其用药频率及日均用药费用及调脂药销售金额、品种变化.结果:1997年他汀类销售金额随整体调脂药物增长有较大增幅;从1998年起他汀类品种逐渐增加,辛伐他汀的总用药人次值(DDDs)一直位居首位,日均用药费用基本呈下降趋势.结论:该院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符合经济、适用原则,基本无一味追求新药、贵药现象.  相似文献   

3.
血脂异常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显示,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异常者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重视血脂检测和调脂治疗对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应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均连续使用20d。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轻微,对治疗无影响。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应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均连续使用20d.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且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轻微,对治疗无影响.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9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2.2%,高于对照组的85.6%(χ^2=32.94,P<0.05);干预组治疗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为(3.5±1.9)min和(1.4±0.7)次/d,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5.5±3.2)min和(2.7±0.9)次/d(t=4.10、3.94,均P<0.05);干预组治疗后血清TC和LDL-C分别为(5.20±1.81) mmol/L和(3.01±1.02) mmol/L,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5.51±2.24) mmol/L和(3.01±1.02) mmol/L(t=3.90、4.17,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 =2 9) ;阿托伐他汀组 (n =3 1)。定期测定血糖 (FBG)、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 ,记录 12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数值和 (∑ST)、一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每日心绞痛持续时间 ,作为心肌缺血的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间治疗后比较 ,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 .0 1) ,TC、∑ST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后对比 ,TC、LDL、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ST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降脂治疗能明显改善UAP病人的临床预后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疗效确切而安全的降脂药物  相似文献   

8.
王玉霞  徐长波  李学强 《中国医药》2011,6(10):1165-1167
目的 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116例UA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40 mg/d组6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 mg/d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 组5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口服,用药时间均为2周。2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心电图、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改变情况。结果 用药2周后,阿托伐他汀40 m/d组显效28例(44.4%)、有效30例(47.6%)、无效3例(4.8%)、加重2例(3.2%);阿托伐他汀10 mg/d组显效7例(13.2%)、有效8例(15.1%)、无效28例(52.8%)、加重10例(18.9%)。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方面,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显效26例(41.3%)、有效32例(50.8%)、无效4例(6.3%)、加重1例(1.6%);阿托伐他汀10 mg/d组显效6例(11.3%)、有效10例(18.9%)、无效26例(49.1%)、加重11例(20.8%)。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分别为(8.97±3.72)、(4.26±1.08) mg/L;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则分别为(9.13±3.58)、(6.10±1.67) mg/L。2组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治疗前后比较下降更明显,治疗后组间hs-CR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发生心脏事件2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发生心脏事件11例(20.7%),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源性猝死1例。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总缺血事件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UA,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且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40例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以及心电图改善有效率方面,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RP值和血脂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值和血脂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时,阿托伐他汀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对心绞痛症状进行显著改善,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UAP患者根据前瞻性、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初始剂量为10mg,1次/d,睡前顿服,每4周调整1次剂量,最大剂量为40mg/d,睡前顿服,疗程2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2.5%,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显效率33.9%,总有效率69.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辛伐他汀具有明显的调脂作用及广泛的非调脂作用,可防止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恢复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斑块中的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临床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烟酸类调脂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烟酸具有确切而全面的调脂作用,并且随着剂型的改进重新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烟酸独特的药理作用,对其调脂疗效及联合作用疗效、安全性进行了循证评价,肯定了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40例,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明显的调脂作用和广泛的非调脂作用,可以防止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可恢复血管内皮功能,可抑制斑块中炎症反应及稳定易损斑块,其显著的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郝兵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121-12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89例已确认的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145)和阿托伐他汀组(n=144),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6和12个月时分别检测患者肝功、肾功能、心肌酶谱,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反应蛋白(CRP),并评估心血管缺血相关主要终点事件。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能有效降低UAP患者TC、LDL、CRP,且HDL升高,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法作次数均有减少,但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且其发生缺血相关事件更少,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阿托伐他汀组中10例患者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UAP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有效地降低UAP患者的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傅嬿 《中国药业》2013,22(1):89-9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予吸氧、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对照组予硝酸盐、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8~10 mg/d,每日睡前1次,疗程8周,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常规使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天2次;阿托伐他汀每天10mg,晚间顿服。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UA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患者易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2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常规使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天2次;阿托伐他汀每天10mg,晚间顿服.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UA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患者易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和心电图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20mg/d,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明显(P〈0.05),心电图缺血改善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他汀辅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4例UA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2组临床疗效,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比较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研究组显效率为77.4%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减少UAP患者血脂含量,有效稳定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阿托代他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10mg/d)和B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mg/d),疗程6周,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40mg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