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或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二元信号系统PhoQ/PhoP编码基因序列并确定该系统与耐约性关系.方法 采用PCR获得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全长phoQ和phoP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构建phoQ和phoP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 重组表达产物rPhoQ和rPhoP,皮内注射免疫法制备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采用Red重组系统敲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hoQ基因,采用PCR、测序和Western blot对phoQ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各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phoP和phoQ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7%~99.6%和98.7~100%、98.4%~99.8%和99.1%~100%.采用pET-42a和E. coli BL21DE3系统成功地表达了rPhoQ和rPhoP.rPhoQ和rPhoP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效价分别为1:4和1:8抗血清.经PCR、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两株phoQ突变株phoQ基因及产物均缺失.上述phoQ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MIC值分别为其野生株的1/512~1/2048.结论 PhoQ/PhoP是序列保守的铜绿假单胞菌二元信号转导系统,该系统介导细菌对氨基精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或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二元信号系统PhoQ/PhoP编码基因序列并确定该系统与耐约性关系.方法 采用PCR获得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全长phoQ和phoP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构建phoQ和phoP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 重组表达产物rPhoQ和rPhoP,皮内注射免疫法制备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采用Red重组系统敲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hoQ基因,采用PCR、测序和Western blot对phoQ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各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phoP和phoQ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7%~99.6%和98.7~100%、98.4%~99.8%和99.1%~100%.采用pET-42a和E. coli BL21DE3系统成功地表达了rPhoQ和rPhoP.rPhoQ和rPhoP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效价分别为1:4和1:8抗血清.经PCR、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两株phoQ突变株phoQ基因及产物均缺失.上述phoQ突变株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MIC值分别为其野生株的1/512~1/2048.结论 PhoQ/PhoP是序列保守的铜绿假单胞菌二元信号转导系统,该系统介导细菌对氨基精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2004年北京地区临床收集的耐庆大霉素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64株大肠埃希菌对16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利用巢式PCR方法对其可能含有的7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进行检测和确证.结果 临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较为复杂,与钝化酶基因表达有关.测试菌株中存在aac(3)-Ⅱc、aac(6')-Ⅰ b、ant(2")-Ⅰ a和ant(3")-Ⅰ a 4种耐药基因,aac(3)-Ⅱc和aac(6′)-Ⅰ b是主要的产酶基因.约40%的耐药菌中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钝化酶基因.结论 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是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的耐药机制.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特别是在缺少阳性对照菌株的情况下,可以保障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临床菌的耐药表型和钝化酶基因关系较为复杂,这可能与耐药菌中尚存在其他耐药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4.
对本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时,发现一株携带aac(6')-Ib-cr基因,该基因产物不仅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修饰作用,对氟喹诺酮类也有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5.
20株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明确临床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采用ATB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结果该20株菌呈现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和头孢西丁完全耐药,对头孢吡肟及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0%、60.0%、85.0%、90.0%和90.0%,其余9种的耐药率在80.0%~95.0%之间。19株(95.0%)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aac(3)-Ⅱ、ant(3″)-Ⅰ、ant(2″)-Ⅰ和aph(3′)-Ⅵ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80.0%、50.0%、40.0%、5.0%和5.0%;而aog2(3)-Ⅰ、aac(3)-Ⅲ、aac(3)-Ⅳ和aac(6′)-Ⅱ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成都市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情况与机制.方法: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各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水解Nitrocefin法定性初筛β-内酰胺酶;K-B纸片法初筛ESBLs;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成都市医院分离的6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45.16%、29.03%、27.42%、30.64%、58.06%、58.06%、67.64%.有24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初筛有3株产ESBLs,其中有3株高产AmpC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这62株从成都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正常人的皮肤、肠道和呼吸道中 ,可以引起人体多部位感染。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严重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固有的特性 ,表现出对 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存在天然或获得性多重耐药 (Multi drugresistance) ,使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十分困难。铜绿假单胞菌几乎具有目前所知道的细菌主要耐药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途径 :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 ,如产生 β 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14年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的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用mdfA测序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1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 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4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阳性率15.00%;ant(3")-Ⅰ阳性率20.00%;aph3'-Ⅰ阳性率100.00%;16SrRNA甲基化酶未检出;外排泵adeB基因阳性率95.00%。 结论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相对应,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产aac(3)-Ⅰ、ant(3")-Ⅰ、aph3'-Ⅰ修饰酶基因和获得外排泵adeB 2种耐药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D2与耐药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eruginosa,PA)对多种抗生素呈固有耐药性,并在接触抗生素后可诱导产生外膜通透性下降及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多种机制对原本敏感的抗生素产生耐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亚胺培能是一小分子广谱高效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PA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临床上治疗PA感染亦获得良好疗效。然而在亚胺培能的临床运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即PA).为条件致病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常引起菌血症、肺炎、泌尿系感染、烧伤感染和囊性纤维化继发感染等疾病。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各类抗生素产生药物耐受性,导致抗生素治疗的失败。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不断升高。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临床分离的88株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用Kirby—Bauer(K-B)药敏试验分析88株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3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敏感性,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eR)法分别扩增常见的8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结果这88株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同时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耐药的有19株.占21.6%(19/88);同时对这3种抗生素都敏感的有12株,占13.6%(12/88);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2%,69.3%和58%,敏感率分别为70%,22.7%和23.9%。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ac(3)-Ⅰ和ant(4′)-Ⅱ未检测到;其余6种基因中,aac(3)-Ⅱ,ant(2′′)-Ⅰ,aae(6′)-I,aae(3)-Ⅲ,aae(3)-Ⅳ和aac(6′)-Ⅱ)的检出率分别是2.3%,5.7%,8%,11.4%,11.4%和12.5%。结论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携带率不是很高,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却很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院内感染的重要代表菌及临床分离率较高的菌株,在我院PA占所有菌株检出率的24.5%、占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的35.4%。通过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期间4个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并与同期非重症监护室的病区进行比较,分析PA产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对其他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icro 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数据的分析采用WHONET软件。结果 4年间我院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数为559株,依次为:内科ICU272株、外科ICU149株、急诊ICU126株、儿科ICU12株。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重症监护室感染菌株。P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耐药的菌株产生多重甚至广泛耐药的几率较高。结论 4年间我院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严重,尤其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增加。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机制,产生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的检出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近年来铜绿假单孢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各亚基的编码基因gyr A和gyrB基因与parC和parE基因的突变与其耐药性有关;外膜通透性屏障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协同作用使铜绿假单孢菌对多种类型抗菌药物耐药.在临床治疗绿假单孢菌感染和开发抗铜绿假单孢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耐药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君君    张莹 《医学信息》2020,(2):129-131
目的 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分离的产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4~2018年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产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菌种鉴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药物的耐药率进行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感染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8年临床分离的423株产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均来自下呼吸道标本,来源以呼吸内科为主,年龄>60岁、合并有支气管扩张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易引起产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2015~2018年产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下降。结论 产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低于非产生物膜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应选用可靠的药敏方法和合适的培养时间,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药敏结果。  相似文献   

15.
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重要原因为细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AMEs)。根据AMEs的修饰活性可分 3类 ,即乙酰转移酶 (aac基因编码 )、磷酸转移酶 (aph基因编码 )和核苷转移酶 (ant基因编码 )。目前从美国GenBank核酸库已能检索到AMEs 30余个基因型 ,但在革兰阴性菌中以aac(3) Ⅰ、aac(3) Ⅱ、aac(6′) Ⅰ、aac (6′) Ⅱ、ant (3″) Ⅰ、ant(2″) Ⅰ等基因型为常见 ,革兰阳性菌中以aac(6′) aph(2″)、aph(3′) Ⅲ、ant(4′ ,4″)、ant (6 ) Ⅰ等基因型为常见。本文报告PCR法检测上述 1 0种AMEs基因。革兰阴性菌 1 3株 ,其中铜绿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天津地区某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和近5年的耐药变化趋势,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细菌培养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分析其科室分布及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耐药变迁。结果 5年内共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542株,其分布主要以呼吸内科、ICU以及普通外科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8.80%、17.30%、15.40%、13.30%、15.30%、8.30%、3.6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基层三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最常见的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分离人群主要以呼吸内科、ICU和普通外科为主。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体外敏感性。因此,临床使用这些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由于该细菌易产生获得性耐药,且近年来少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波动范围较大。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关注实验室药敏结果报告和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亚胺培南(IMP)作为革兰阴性菌的最有效的抗生素,随着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这与铜绿假单胞菌的主动外排机制以及特异性膜蛋白OprD2的缺失有关,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新β-内酰胺酶一金属酶的产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更大威胁。本研究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合并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沙门菌中第一类整合子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基于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对来自正常人体内耐药沙门菌的整合子分布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PCR方法 ,设计第一类整合酶基因intI1和耐药基因盒的特异性引物 ,用PCR方法检测整合子阳性菌株并对其整合的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 发现 1株S .hadar和 3株S .tshiongwe为第一类整合酶阳性菌株。耐药基因盒进行扩增的结果 ,从 2株中分别得到 10 0 9bp的扩增产物。 1株得到 16 6 4bp的扩增产物。 1株菌得到 10 0 9bp和 16 6 4bp的扩增产物。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10 0 9bp的扩增产物为携带aadA2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壮观霉素、链霉素产生耐药的基因盒 ;16 6 4bp为携带aadA5和dfr17,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壮观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甲氧氨苄嘧啶产生耐药的基因盒。结论 首次揭示了健康人携带由整合子介导的耐药菌这一现象 ,提示我们要从基因水平上监测细菌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9.
彭锋 《医学信息》2010,23(5):1352-1353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对所有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多重耐药株,造成治疗的极大困难.下面通过本院具体一例患者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儿科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目前儿科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情况。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分离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59株。使用E试验法检测金属酶的耐药表型,PCR技术检测编码金属酶的IMP、VIM、SPM和GIM4种基因型。结果 本研究59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29株金属酶耐药表型结果阳性,占49.2%。39株金属酶基因型阳性,占66.1%,其中扩增出IMP型阳性35株,占89.7%,VIM型阳性4株,占10.3%。未检测出SPM和GIM型金属酶。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产金属酶不敏感率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产金属酶菌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90均达到256μg/ml,MIC90均大于256μg/ml,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结论 从本研究分离的菌株显示儿科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率高于成人报道,产金属酶是儿科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重要耐药机制。且以产IMP型金属酶为主,少部分产VIM型金属酶。产金属酶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比非产金属酶菌株更严重,尤其对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高。E试验法易用于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初步筛选,但不能单独作为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的确证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