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乙璇  朱桂金 《生殖与避孕》2010,30(2):92-97,139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取卵失败(failed oocyte retrieval,FOR)的发病率、原因及预后。方法:从同济医院生殖中心2000.01~2009.05期间所有病例中筛查出所有取卵失败周期,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通过后续周期获卵及妊娠情况,分析不同原因取卵失败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共有10 279个取卵周期,其中49个周期(0.48%)取卵失败。35个周期(71.4%)取卵失败与卵巢反应不良有关,4个周期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用时间不足所致,5个周期与卵子发育障碍相关,其余5个周期原因不明。hCG因素的3个后续周期中,2例分别获卵9枚、8枚,1例临床妊娠;1例左侧卵巢取卵失败时停止取卵,24 h后穿刺右侧卵巢,共取到卵7枚,移植2个胚胎但未妊娠。原因不明的3个后续周期中2例分别获卵13枚、7枚,均临床妊娠;另1例左侧卵巢取卵失败时停止取卵,6 h后行第2次取卵仍未获卵。卵子发育障碍患者中1例继续行助孕治疗,共启动3个周期,平均取卵1.3±1.5枚,未妊娠。卵巢反应不良患者中5例继续行助孕治疗,共行6个后续周期,其中1例取卵32枚,因OHSS取消移植;另5个周期平均获卵3.2±2.6枚,1例临床妊娠。结论:取卵失败发病率低,本中心发病率仅0.48%(49/10 279)。卵巢反应不良、hCG作用时间不足及卵子发育障碍为常见原因。单纯由hCG因素导致的取卵失败预后良好,卵子发育障碍者预后欠佳,卵巢反应不良和不明原因的取卵失败预后决定于内在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刺激全部胚胎冷冻方案在常规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方案失败的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6例IVF/ICSI-ET应用常规促排卵方案因POR放弃周期或移植失败后改用微刺激方案的402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前、后2次不同促排卵方案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结果 402个微刺激周期中32个周期取消,周期取消率为7.96%,370个周期获得卵母细胞,平均获卵数(2.2±1.5)个,共233个周期有胚胎冷冻,胚胎冷冻率为57.96%,共194个周期进行了ET,临床妊娠74例,早期自然流产6例,起始周期累积妊娠率为37.75%(74/196),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8.14%(74/194),其中≤37岁组FET周期的临床妊娠率(50.89%)明显高于37岁组(20.73%)(P0.05)。微刺激方案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长方案。结论微刺激全部胚胎冷冻方案对常规方案IVF/ICSI-ET治疗失败的POR患者具有疗程短、刺激剂量小,获卵率高、可利用胚胎率高、周期取消率低等特点,对于该类患者再次助孕可考虑微刺激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方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在卵巢低反应患者的应用。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3年11月至2007年7月20例卵巢低反应患者采用自然周期方案进行IVF-E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共进行41个起始周期。其中11个周期取消,取消率为26.8%。30个取卵周期中27个周期获得卵子,取卵周期获卵率为90.0%。19个周期进行胚胎移植,起始周期移植胚胎率46.3%,取卵周期移植胚胎率63.3%。临床妊娠6例,其中5例已经分娩,1例流产。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1.6%,移植周期分娩率为26.3%。结论自然周期方案行IVF-ET对于卵巢低反应患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报道新开展的三维透明带部分切开术(3DPZD)应用于临床着床前遗传病的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和辅助孵化(AH)。自1997年1~9月,对337例IVF病例(371周期)需要AH作PZD者,随机分为3DPZD组,185周期、572个胚胎及传统PZD组(对照组),186周期、600个胚胎。两组均于胚胎发育第3天作移植(ET)前PZD术。  相似文献   

5.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植入前胚胎染色体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植入前胚胎染色体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0对不孕夫妇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周期的超促排卵和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于受精后第3天进行胚胎活检及FISH分析,第4天选择染色体组成正常或平衡的胚胎进行移植。结果 10个PGD周期共获卵158个,对其中54个胚胎进行活检,51个胚胎获得明确诊断,诊断率为94%(51/54)。对染色体组成正常或平衡的24个胚胎进行官腔内移植,共4例获得妊娠,其中3例已足月分娩健康婴儿,1例为异位妊娠。结论 应用FISH技术进行植人前胚胎染色体诊断,是预防流产和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38例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时,被刺激周期早期黄体期激素的变化。在采卵后的第1天(即黄体期第1天),雌二醇的水平最低,孕酮的水平从第1天至第3天有明显增加,雌二醇与孕酮之比的最高值在第1天。且发现采卵前雌二醇的峰值与采卵后第1至第3天孕酮的水平成正相关。这些资料提示,为了提高受孕卵移植的成功率,除提高卵巢对刺激的反应外,应在采卵后本即给予黄体激素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体外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5%的常规IVF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01-2004.12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35例非男性因素不育患者,取卵后体外受精培养16-18h,发现卵母细胞完全未受精或受精率低于25%,立即行ICSI再授精。结果:在24个常规IVF低于25%的周期中,共有197个未受精卵,其中159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159个,受精123个,最终形成胚胎96个,受精率为77.4%,卵裂率为78.1%,在22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由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胚胎组成),共有4例临床妊娠;在8个冷冻移植周期中(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有1例临床妊娠。在11个常规IVF完全失败周期中,共有89个未受精卵,其中78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78个,受精63个,卵裂51个,受精率为80.7%,卵裂率为80.9%,在10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共有2例临床妊娠;在2个冷冻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有1例单胎妊娠,妊娠早期流产。胚胎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8%;胚胎完全来源于补行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20%。结论:ICSI可作为常规IVF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常规IVF中受精失败相关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规IVF受精失败原因,以进一步提高IVF受精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IVF中受精率低下或受精失败患者的各种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结果:438个常规IVF取卵周期中,受精率≤25%的周期30个(A组)(6.85%)。其中12个周期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最终共20个周期进行了胚胎移植,但均未获得临床妊娠。与受精率正常的周期(B组)相比,A组精子密度、活率、a级精子比例、前向运动精子比例(PMS)及分离后的精子活率、PMS比例、精子密度等均显著降低(P均<0.05)。组间的获卵数无明显差别,但A组MI期及GV期卵的数量明显高于B组(P<0.01)。其他受精失败因素包括对精子因素导致受精失败的7例在随后的周期进行ICSI,5例获得临床妊娠。结论:受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精液各参数下降及卵子发育不成熟是其主要原因;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的妊娠结局差;对于精子因素造成的受精失败,在以后的周期中行ICSI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胚胎移植策略对高龄低可利用胚胎患者体外受精/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解放军第105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治疗、年龄≥40岁且可利用胚胎≤3枚的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9个周期;其中受精后第2天(D2)行胚胎移植87个周期(D2移植组),受精后第3天(D3)行胚胎移植122个周期(D3移植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同时对本次D2移植与自身既往D3移植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D2移植组的获卵数及胚胎耗损率均显著低于D3移植组(P0.05),优胚率则显著高于D3移植组(P0.05);两组间促性腺激素(Gn)用量和天数、移植日内膜厚度、成熟卵子(MⅡ)率、受精率、移植胚胎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对照结果显示,本次D2移植组的获卵数、胚胎耗损率及周期取消率均显著低于既往D3移植组(P0.05),而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既往D3移植组(P0.05)。结论:对既往D3移植失败且低可利用胚胎的高龄不孕患者,选择行D2移植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有价值的胚胎移植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玻璃化冷冻法冷冻桑葚期胚胎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门诊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784例(829个周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06例)为前期采用玻璃化冷冻法冷冻第3天卵裂期胚胎637个周期;研究组A(145例)采用玻璃化冷冻法冷冻第4天桑葚期胚胎159个周期;研究组B(33例)为前期采用玻璃化冷冻法冷冻胚胎在第3天评分较差,介于冷冻和非冷冻之间的胚胎,通过继续培养至第4天采用玻璃化冷冻法冷冻桑葚期胚胎33个周期.3组均解冻以后行冻融胚胎移植,比较3组复活周期的胚胎完整率、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以及流产率.结果:①研究组A的完整胚胎存活率、周期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A的胚胎种植率(33.2%)高于对照组(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B和对照组比较,完整胚胎存活率、种植率、周期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葚期胚胎较原核期胚胎和早期卵裂期胚胎处于胚胎发育的更晚阶段,是胚胎的进一步选择,其玻璃化冷冻是可行的,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率和种植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120个妊娠周期中移植胚胎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临床中选择移植胚胎提供参考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行IVF-ET治疗并在取卵后第2天移植胚胎的120个妊娠周期共453个移植胚胎的资料。结果120个治疗周期中单胎75例,双胎33例,3胎10例,4胎以及5胎各1例。4细胞期胚胎所占的比例从单胎的47.3%增至双胎的53.2%和3胎的72.5%,妊娠胎数随移植胚胎中≥4细胞期胚胎的增多而明显增加(χ2=10.813,P<0.05)。结论形态学可以作为选择移植胚胎的参考指标之一,但如何在保证妊娠率的同时减少移植胚胎的数目而降低多胎妊娠率还需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洪焱  黄绘  骆荣  胡皓睿  胡慧 《生殖与避孕》2011,31(12):833-837
目的:比较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促性腺激素对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结局的影响。方法:将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的35例患者共42个新鲜取卵周期,随机分成A组:22个取卵周期将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果纳芬,rFSH)和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艾泽,hCG)按1∶1的比例混合添加,终浓度为75 mIU/ml;B组:20个取卵周期添加终浓度为75 mIU/ml的尿源性促性腺激素(hMG),进行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35例患者中新鲜取卵周期未移植或移植后未孕者行解冻胚胎移植。比较组间患者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累计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结果:取卵均于月经周期第12日或最大卵泡发育至10 ̄12 mm时进行,故所获卵均为未成熟卵。A组获卵181枚,经培养后成熟84枚,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84枚,受精60枚,卵裂55枚,优质胚胎20枚;新鲜胚胎移植9例,获1例临床妊娠,解冻胚胎移植5例,获1例临床妊娠,累计临床妊娠率为14.29%,胚胎着床率为7.14%。B组获卵176枚,经培养后成熟120枚,行ICSI 120枚,受精97枚,卵裂90枚,优质胚胎41枚,新鲜胚胎移植6例,获4例临床妊娠,解冻胚胎移植9例,获3例临床妊娠,累计临床妊娠率为46.67%,胚胎着床率为33.33%。结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尿源性促性腺激素可获得较添加重组人促卵泡激素和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高的卵母细胞成熟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授精第3日发育迟缓(5~6-细胞)的胚胎冷冻价值及如何提高其利用价值的可行性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冷冻复苏移植第3日发育迟缓胚胎的12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复苏移植方案和培养条件,分为第3日冷冻,复苏移植周期提前1 d解冻者(A组,32个周期)、解冻后培养至囊胚再移植组(B组,62个周期)、当日解冻组(C组,30个周期),再与同期新鲜周期第3日发育迟缓行囊胚培养再冷冻复苏囊胚(复苏囊胚组,D组)的58个周期比较。结果:1各组在女方年龄、不孕年限、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日激素水平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D组的周期临床妊娠率(55.4%)和种植率(42.2%)都高于其他组(P0.05)。A组和B组的周期取消率(12.5%和35.5%)均高于其他组(P0.05),B组的临床妊娠率(40.0%)高于C组(33.7%)(P0.05),但与A组(39.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授精第3日5~6-细胞胚胎可以通过新鲜周期延长体外培养时间至第6日,获得囊胚后再进行冷冻复苏,可以得到更好的临床结局。2对于胚胎少的患者,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选择5~6-细胞胚胎第3日直接冷冻,复苏周期提前解冻来挑选具有发育潜能的胚胎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冻融囊胚移植(frozen-thawed blastocyst transfer,FBT)周期移植第5日(D5)与第6日(D6)高质量囊胚的临床结局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本中心接受FBT的365例共387个周期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结局,根据形成扩张囊胚的天数及移植胚胎的个数分4组,分别为第5日双囊胚移植组(double D5 blastocysts transfer group,DET5组)88个周期、第5日单囊胚移植组(single D5 blastocyst transfer group,SET5组)69个周期、第6日双囊胚移植组(double D6 blastocysts transfer group,DET6组)129个周期及第6日单囊胚移植组(single D6 blastocyst transfer group,SET6组)101个周期。结果四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内膜厚度、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及冻融胚胎的复苏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T5组的临床妊娠率(62.3%)和种植率(62.3%)显著高于SET6组(46.5%,46.5%)(P均为0.04),与DET5组和DET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T5组及DET6组的多胎率均为42.6%,分别与SET5组及SET6组(均为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结论 FBT周期选择高质量的D5囊胚进行单胚胎移植,可以确保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并显著降低多胎率。  相似文献   

15.
患者39岁,因胚胎移植术后39天,左下肢痛7天,于2007年1月9日入院。患者因原发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反应不良,多次IVF失败,在我院生殖中心行供卵治疗,给予雌孕激素人工周期替代,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给予(补佳乐)3mg/d,第10天增量至6mg/d,从月经周期第13天开始给予黄体酮肌内注射40mg/d,次日增量至60mg/d,同时给予达芙通(地曲孕酮)20mg/d口服,维持用药。2006年12月1日宫腔内移植3个胚胎,2006年12月15日尿HCG检测阳性证实妊娠,2006年12月29日B超示宫内单胎妊娠,胚胎存活。2006年12月28日因不规则阴道流血在我院东山院区行保胎治疗,给予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取卵后无胚胎可移植的原因及应对方法,为今后类似病例助孕方式和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对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助孕治疗并行采卵术的无胚胎可移植的142对夫妇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 324个取卵周期中无胚胎可移植的周期数是146个,占取卵周期总数的6.3% (146/2324).146个...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为评价用GnRHa治疗后行IVF患者中比较使用微丞化口服黄体酮和肌肉注射油剂黄体酮支持黄体酮的效果。临床观察,患者均采用Gn-RHa后使用FSH或hMG促卵泡发育,周期14天行采卵,3天后作胚胎移植、周期15天起,24例口服黄体酮(ZOOmsTid)19例肌肉注射黄体酮(SOmsQd)。二组间的年龄、刺激反应及采卵结果统计学方面没有差异。测定第ZI天孕酮水平,肌肉注射组为776土13.Zng/n。1,口服组是81.5土16.Zng/ml,周期28天孕酮水平,肌肉注射组是763土15.Ong/ml,口服组是53.6士lOng/ml。二级各有11例妊娠,胚胎种植率在肌肉注射组是4O.9%,口服组是18.l%,在胚胎数量和质量及;防床妊娠率方面,二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口服组中有2例流产,其中互例是染色体异常,肌肉注射组中无流产者。口服组胚胎种植率低于肌肉注射组,有统计学差异。口服组有4例在同期第28天时其孕酮值rtZOng/ml,均未妊娠。hCG注射则视EZ浓度而异,E。>10OOPg/ml者,hCG50OOU,E。rtl0OOPg/ml者,hCGIO000U,hCG剂量不同的二组其孕酮浓度种植率及妊娠年均无差异。结论:口服与肌肉注射黄体酮组孕酮浓度相近,但口服组胚胎种植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和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最合适的获卵数目。方法 对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2005实施的短方案有获卵的共963个IVF-ET新鲜周期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根据不同获卵数分为4组(A组:1—5,B组:6~15,C组:16~25及D组:〉25个卵子),就各组的周期数、年龄、平均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天数、HCG注射日的E2值、全冻胚胎数、放弃周期数、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进行分析。结果 (1)获卵数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2)周期完成率在6~15个卵子组最高;A组因缺乏有效胚胎移植,周期放弃率较高;其余3组随获卵数增加,为预防OHSS行胚胎全冻而放弃移植的周期比例也随之明显上升(P〈0.01)。(3)Gn用药天数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Gn用量随获卵数增加呈下降趋势,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5)注射HCG日的血清E2值随获卵数增加而明显上升,与获卵数呈正相关,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6)种植率(IR)及妊娠率(PR)在B组及D组较A组及C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适量促性腺激素超促排后的获卵数,在移植有效胚胎数相同的条件下,获卵数多少与其妊娠率差异并无显著意义,但就总体IVF-ET结局而言,短方案IVF—ET周期中获卵数在6~25个之间有较理想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与IVF-ET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治疗周期的不孕症患者在不同阶段血清及卵泡液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浓度变化以及它与卵泡生长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卵裂及胚胎质量的关系。方法 :IVF治疗周期妇女 6 0例 ,在应用促性腺激素前、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取卵日分别抽取外周血 ,穿刺取卵时留取卵泡液 ,应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血清及卵泡液中VEGF的浓度变化 ,并记录相应卵子的成熟度、受精、卵裂情况与胚胎质量。结果 :(1)控制超排卵过程中 ,随着卵泡的生长发育 ,VEGF浓度逐步升高 ,在取卵日达到较高水平 ;(2 )在控制超排卵过程中 ,卵巢反应类型不同 ,其VEGF水平亦不同 ,卵巢高反应组在取卵日血清中VEGF水平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患者卵泡液中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外周血浓度 (P <0 .0 0 1) ;(3)成熟卵的卵泡液中VEGF浓度明显高于未成熟卵 ;(4)受精卵卵泡液中VEGF水平高于未受精卵 ,VEGF浓度高的卵母细胞受精后优质胚胎形成率高 (P <0 .0 5 )。结论 :VEGF调节卵母细胞的成熟、受精、卵裂过程 ,并可能影响早期胚胎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机械法和激光法进行卵裂球和极体活检对胚胎发育及着床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20对夫妇的21个PGD周期,其中18个周期分别用机械法或激光法于受精后第3天进行卵裂球活检,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检出的卵裂球,于受精后第5或第6天移植信号正常的胚胎;2个周期分别用机械法和激光法在取卵后行极体活检,后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o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同时将活检取出的极体进行FISH分析,于取卵后第3天移植经FISH检查正常的卵发育而来的胚胎。另外一个周期先用激光法实行了极体活检,由于FISH检查均无信号,后又用激光法对胚胎行卵裂球活检。结果:共活检胚胎145枚,其中109枚用机械法,36枚用激光法。活检后胚胎的继续发育率分别为72.48%和83.33%,囊胚形成率为33.94%和44.44%,临床妊娠率为38.46%和16.67%,着床率为21.43%和8.33%,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对27枚卵行极体活检,其中12枚用机械法,15枚用激光法。活检后2PN受精率分别为58.33%和46.66%,继续发育率为66.67%和60.00%,亦无显著差异。对活检出的极体进行FISH分析,用机械法活检的极体信号阳性率为90.00%,显著高于激光法的28.57%。结论:用机械法和激光法行极体或卵裂球活检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使用机械法活检卵裂球能获得较高的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极体活检时能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和继续发育率,故推荐使用机械法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