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以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活动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9.46%降至1.54%,圈员们在运用QC手法、创新思维及协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显著,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同时提高了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比较QCC活动前后2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QCC活动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1.0%低于活动前6.5%,(P<0.05),目标达成率107.8%,进步率84.6%,圈员技能等8个方面得到提高。结论 QCC活动能有效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护理管理执行力和患者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5.
6.
7.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肝胆外科留置胃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1~20病房的110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1~40病房的120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路护理方法,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通过现况调查、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与实施等活动,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分析两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胃管非计划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住院患者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科室护理人员的凝聚力,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小儿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护理效果。方法 2022 年 5 月至 2023 年 4 月我院接诊的使用留置针的小儿患者 13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品管圈活动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降低小儿留置针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目的:研究品管圈对减少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确定以“降低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全体圈员按计划按程序各尽其责开展活动。结果高危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10.5%降低到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3.8%。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社区居家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为降低社区居家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社区居家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情况并进行要因分析及真因验证,并拟定实施护理对策:及时上门宣教,建立导管安全意识;强化落实胃管固定技能;正确评估患者意识,有效落实正确约束方法。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社区居家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16.49%降至3.06%(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社区居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7)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降低妇科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在妇科病区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回顾分析2013年1~4月妇科住院病区腹腔镜及宫腔镜术后放置Ⅰ、Ⅱ类导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状况,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找出引起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组织实施,将改进前、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1.52%降低至活动后的0.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有效降低了妇科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安全管理质量,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品质意识和参与质量管理的能力,提高了质量改进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减少肝、肾移植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确定以“减少肝、肾移植术后病人的非计划性拔管”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全体圈员参与,按PDCA循环严格执行,各司其职开展活动。[结果]圈员积极参与品管圈活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观察组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在护理工作中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病人满意度,并增强了护士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激发了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拔针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通过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订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探讨QCC活动在降低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拔针率中的应用效果。结果通过QCC活动后,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性拔针率从50.5%降低到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项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圈员的积极性、QCC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操作水平,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降低了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针率,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可提高护士的价值感。 相似文献
18.
《当代护士》2020,(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小儿普外科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7年1月—12月为品管圈活动开展前,2018年1月—12月对本院普外科留置胃管患儿实施品管圈活动,成立目标管理小组,对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应用PDCA循环改进方法进行措施制定,制定留置胃管标准化护理流程、对全员进行培训,并进行效果探讨,持续进行护理质量改进。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拔管率与无形成果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儿的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拨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7.64%降低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小儿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 科室成立品管圈,共有成员9名,以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应用品管圈活动的PDCA循环管理办法,通过鱼骨图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价效果等步骤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品管圈活动开展后,ICU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8.95%降至5.9%,运用品管圈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降低。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整个活动过程使护理人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