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3年以来新疆和硕县已连续开展14轮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至今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性病例.为防止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输入和传播,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的部署,2007年和硕县继续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江阿泰  毕古丽 《地方病通报》2006,21(6):79-79,81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高质量运转,是维持和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发生的关键。伊犁州自1993年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同时开展了口服脊灰疫苗(OPV)强化免疫工作,已连续10年未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性病例。现将2003年伊犁州消灭脊灰工作状况简要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2003年州直8县2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个案调查数据;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数据及州直各县(市)的强化免疫数据。1.2方法:统计分析采用Ep i info 6.04b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流行病学特征2.1.1地区分布:2003…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1年9月~2012年4月新疆阿合奇县0~14岁儿童五轮、15~39岁人群四轮脊髓灰质炎疫苗应急强化免疫的效果。方法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脊髓灰质炎疫情应急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脊髓灰质炎应急强化免疫活动督导方案》要求开展工作,通过常规免疫接种率调查、应急强化免疫接种快速评估,AFP主动监测和相关病例主动搜索进行分析。结果常规免疫调查每个乡抽查60名儿童,县城30名,全县每轮次90人,五轮次共计抽查儿童450人,全程接种率85.78%,建卡率为94.00%;0~14岁儿童五轮接种总人数53 959人次,15~39岁人群四轮强化免疫总接种成人58 642人次;通过国家、自治区、自治州专家快速评估儿童接种率为99.78%,成人接种率99.72%;AFP通过查看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日常监测、主动搜索未发现AFP病例及漏报。结论通过儿童五轮次、成人四轮次脊髓灰质炎疫苗应急强化免疫活动,提高了阿合奇县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为严防脊髓灰质炎传入阿合奇县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江西省由输入性疟疾病例引起本地继发传播的潜在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推动全省实现消除疟疾目标,调整监测重点地区和风险人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建立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收集江西省2012-2015年100个县(市、区)疟疾疫情、传疟媒介和防控能力等数据资料,分别计算各县(市、区)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消除疟疾防控能力指数(ICI)和疟疾传播风险指数(MRI),并绘制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潜在风险地图。结果全省疟疾传播风险指数前10位的县(市、区)分别为临川区(2.131)、信州区(1.609)、九江县(1.404)、章贡区(1.365)、丰城市(1.225)、青山湖区(1.184)、于都县(1.171)、定南县(1.018)、浔阳区(1.015)和珠山区(1.006)。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地级市所在辖区以及流动人口较多的县(市、区)。结论江西省存在因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且流动人口越多、防控能力越薄弱的地区,其风险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云南省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提供防治策略依据。 方 法 2015 ~ 2018 年在全省范围内每年选择 1 个疫区县(市)的 2 ~ 3 个疫区村作为被评估村,通过查阅和收集 疫区村被评估当年的前 3 年血吸虫病常规疫情监测资料,现场开展螺情、人群病情和野粪调查等风险监测, 综合评估血吸虫病传播扩散风险。 结果 被评估村常规疫情监测累计查出有螺面积 321 70 hm2 ,1 个村于 2013 年曾发现阳性钉螺;人群血检阳性率 7 95% ,粪检阳性率 0 10% ;未查到病畜。 风险监测累计查出有 螺面积 17 99 hm2 ,有螺框出现率 12 00% ,活螺平均密度 0 830 2 只 /框,未发现阳性钉螺;检测野粪 437 份, 全部为阴性;人群血检阳性率 8 18% ,未发现病原学阳性。 疫情传播扩散风险综合评估,祥云县为高风险, 弥渡县、鹤庆县和楚雄市为中等风险;敏感指标风险等级,Ⅱ级 4 个村,Ⅲ级 6 个村。 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 传播扩散风险仍然存在,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6.
2021年6月,我国顺利通过WHO消除疟疾认证。但我国每年仍有数千例境外输入疟疾病例,因输入性疟疾病例引起的死亡病例每年均有报告;由输入性疟疾导致的继发病例时有发生,由于原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依然存在,在疟疾消除地区由输入性病例再次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依然较大。本文就消除后阶段我国疟疾防控工作面临的风险、监测与响应工作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工作重点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9~2011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麻疹流行特征,探讨麻疹流行特征和发病特点。方法对2009~2011年阿克苏地区的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阿克苏地区累计报告51例麻疹病例,年均发病率2.06/10万;由于经过2008年麻疹强化免疫,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0,P>0.05);3~5月为发病高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8.6%。结论新疆阿克苏地区麻疹病例中成人和未到免疫年龄段人群占较大比例,具有双向移位特征;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在提高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疫苗成功率以及加强麻疹监测系统灵敏性的同时,建议适时开展成人强化免疫工作和提前麻疹疫苗初次免疫时间,进而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识别高风险区分布,为制定监测与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5年云南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以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和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采用BIOCLIM、DOMAIN和MaxEnt等3种生态位模型构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精度。选择最佳模型分析环境变量的重要性,并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情况。结果构建的3种生态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分布,其中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AUC为0.96±0.01),其次为DOMAIN模型(AUC为0.93±0.04),再次为BIOCLIM模型(AUC为0.88±0.01),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xEn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吸虫病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降水量(贡献值为1.52),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贡献值分别为1.06和1.03)。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3.1%,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低风险区和中风险区占2.7%,高风险区面积占0.4%,主要分布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大理市中部、巍山彝族自治县东北部和弥渡县北部等地区。结论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是可行的。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存在,高风险区分布较为集中,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九江市消除疟疾考核结果,总结全市消除疟疾工作经验,为消除后监测工作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江西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要求,2013–2016年对全市13个县(市、区)开展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对考核评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九江市最后1例本地疟疾感染病例发生于2008年。2010–2016年全市共发现境外输入疟疾报告病例20例,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血检不明原因发热病人67 501例,发现血检疟原虫阳性13例,阳性率为0.02%,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病例。13个县(市、区)消除疟疾工作综合考核得分为88.75~98.15分,均达到了考核评估标准。结论 九江市13个县(市、区)均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考核。今后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和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九江市消除疟疾考核结果,总结全市消除疟疾工作经验,为消除后监测工作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江西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要求,2013–2016年对全市13个县(市、区)开展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对考核评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九江市最后1例本地疟疾感染病例发生于2008年。2010–2016年全市共发现境外输入疟疾报告病例20例,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血检不明原因发热病人67 501例,发现血检疟原虫阳性13例,阳性率为0.02%,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病例。13个县(市、区)消除疟疾工作综合考核得分为88.75~98.15分,均达到了考核评估标准。结论 九江市13个县(市、区)均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考核。今后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和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福建省疟疾消除后基层监测响应系统现况,为制定疟疾消除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0月对福建省85个县(市、区)级疾控机构开展基层疟疾防治能力的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疟疾防治经费、技术人员数量、药品储备、检测仪器、定点医院、病例监测、媒介监测、培训等,结合消除疟疾后2016—2020年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按照输入再传播风险等级,分析福建省消除疟疾后基层监测响应系统现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根据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福建省2016—2020年共血检92 280人份,阳性505例(0.55%),均为输入性病例。就诊的505例疟疾病例中,初诊在基层(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就诊的占23.37%(118/505),基层初诊确诊占比27.97%(33/118)。94.12%(80/85)的基层疾控机构3年内(2018—2020年)有疟疾防治经费,平均为0.97万/(年·县),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的疾控机构年平均经费(1.35万元)高于潜在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0.88万元)(t=2.1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了解秀洲区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情况。方法 方法 收集2013-2014年秀洲区自血吸虫病未传播阻断县输入 的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情况, 计算流动人口血吸虫 感染率, 并推算输入性病例数。结果 结果 2013-2014年秀洲区自全国未传播阻断县输入的流动人口数为15 940人, 共调查 4 405人, 其中有血吸虫病史及治疗史者124人。共查出血清学阳性38例, 病原学阳性3例; 血吸虫平均感染率为 0.068%, 推算输入性病例数为11人。结论 结论 输入性传染源是影响传播阻断地区血防成果巩固及导致疫情回升的主要隐 患, 应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及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8县(市)2001-2010年疟疾监测结果及流行动态.方法 收集广西边境8县(市)2001-2010年疟疾疫情资料、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数据和疟疾病例个案调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广西边境8县(市)查见疟疾发病总人数221例,疟疾发病率从2001年1.92/10万下降至2010年0.22/10万.其中,3个县2001-2003年和2005-2006年查见本地感染疟疾8例,占疟疾发病总人数的3.62%,5个县监测10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流动人口监测查见输入疟疾213例,占疟疾发病总人数96.38%.结论 广西边境8县(市)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传播媒介依然存在,应落实监测措施,防止传染源输入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十三五”期间湖北省27 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流行县(市、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按照《湖北省县级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工作评估方案》,对湖北省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地区开展考核评估工作。结果 27 个县(市、区)共计开展血清学检测88 483 人,血检阳性率1. 88%(0~ 6. 78%);粪检1 665 人,受检率100%,未检出阳性;检测家畜1 289 头(只),未检出阳性;现场钉螺调查162 680 框,捡获钉螺36 382 只,其中活螺25 566 只,经解剖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各县均建立了一套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较为完整的血防档案资料,能够反映从传播控制到传播阻断阶段人畜病情、螺情变化情况。同时,也建立健全了能适应当地疫情特点的敏感、有效的监测体系。结论 湖北省27 个县(市、区)各项疫情指标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顺利完成了《“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既定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云南省沧源县地震后疟疾传播风险和流行潜势。方法根据2005-2015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网报系统)的疟疾疫情数据和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上报的疟疾疫情数据(年报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沧源县近10年来疟疾疫情和震后流行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网报系统数据显示,2005-2015年4月云南省沧源县共报告疟疾病例799例,间日疟652例,恶性疟127例,未分型20例。其中,2006年报告病例数最多(326例),地震后班老乡报告1例本地恶性疟病例。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芒卡镇(320例,40.1%)、班老乡(191例,23.9%)、班洪乡(98例,12.3%)和勐懂镇(92例,11.5%)等4个乡(镇)。年报系统数据显示,沧源县2005-2015年4月共报告本地病例519例,占总病例的58.4%;输入性病例370例,占41.6%。除2006年本地病例报告所占比例低于15%,其余年份本地病例均高于65%以上。风险评估数据显示,沧源县西部乡镇疟疾传播风险指数较高,其中芒卡镇和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的疟疾传播风险指数最高。结论云南省沧源县由于地震后自然、社会、生物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仍然存在传疟媒介,该地存在疟疾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7个县(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判定其是否符合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方法在每个县(区)随机抽取3个乡,每个乡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开展人畜感染情况调查。人群查病采用IHA法对6~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筛查,阳性者再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查;对所有敞放的牛和羊采用粪便直接毛蚴孵化法检查。传播控制达标评估县(区)对近3年查出钉螺且人、畜活动频繁的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调查法查螺;传播阻断达标评估县(区)对历史有螺环境、可疑有螺环境采用全面细查法查螺。同时,审核近5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结果 4个区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低于1%,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3个县(市、区)已连续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钉螺。结论 4个区的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了传播标准,3个县(市、区)的疫情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百色市12个县(市、区)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消除疟疾工作经验。方法依据《消除 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2014-2015年对百色市12个县(市、区)开展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并对考核评估资料进 行分析。结果自2009年起,百色市连续6年均无本地感染疟疾及输入性继发病例报告;所有县(市、区)都撰写了《消除 疟疾自评报告》,并对历年来的疫情资料进行了详实收集。12个县(市、区)均未发现疟疾漏报和迟报现象。考核评估综 合得分最高为96.58分,最低为90.76分,平均为93.77分。各项得分中,对考核最终得分影响最大的是“现场考核”得分。 结论百色市12个县(市、区)均通过了市级消除疟疾考核。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开展消除后疟疾监测,加强前往疫区回 归人员排查,及时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采取规范化及时治疗,确保无本地及输入性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方法2008-2010年,在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途经的江苏省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高邮县,山东省微山县,湖北省潜江市和宜昌市夷陵区,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重庆市万州区和开县,以及长江下游河口段的张家港市等5省(市)11个县(市、区),选择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开展传播风险相关因素监测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2008年随机抽取当地6~65岁常住居民,2008-2010年每年对监测县(市、区)内的当地暂住流动人口,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或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8-2010年每年对居巢、潜江、高邮和万州等4个县(市、区)的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此外,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孳生分布调查和水体漂浮物的监测,并在江苏省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高邮县的通江河道采用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调查。结果监测点共8 256名当地居民接受了血清学检查,抗体阳性率为0.7%(60/8 256),60例抗体阳性者中55例接受了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2008-2010年流动人口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53/2 611)、1.4%(56/3 944)和1.7%(74/4 581),3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7,P>0.05);在抗体阳性者中,居巢区连续3年均查获了粪检阳性者,共22例,另于2010年在金湖县检获1例粪检阳性。除在金湖和高邮的可疑环境检获钉螺外,其他监测点均未查获钉螺,检获的钉螺中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水体漂浮物和稻草帘诱螺监测,检获大量水生贝类和螺,但未检获钉螺。结论尚未发现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相关工程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情况,但存在相关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不同类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因素监测的重点可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