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不同病房管理模式对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返流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住我科的168例脑卒中带胃管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85例。对照组采用二级病房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三级病房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返流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返流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P=0.01)。结论三级病房管理模式能够使患者家属熟练掌握留置胃管的护理,减少返流、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吞咽治疗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老年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90例老年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行鼻饲护理,实验组行吞咽治疗仪与吞咽功能训练,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拔管率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行吞咽治疗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拔管率,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丁亚芳 《护理研究》2005,19(27):2509-2510
[目的]探讨饮食指导对吞咽障碍病人进食时误吸的影响,以预防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方法]选择吞咽障碍病人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2例,对照组78例.实验组于入院后即接受专门的饮食指导,对照组重度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中度、轻度吞咽障碍者协助自行进食.观察病人进食后呛咳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病人进行正确的饮食指导,能够有效降低吞咽障碍病人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胃管留置的时机。方法将50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于静脉溶栓后24h留置胃管,观察组患者于静脉溶栓后8h留置胃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胃管留置相关出血并发症、患者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见胃管留置相关出血并发症;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4%,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8h留置胃管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且可降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带气囊胃管鼻饲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方法将30例昏迷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应用带气囊胃管进行鼻饲,对照组应用普通胃管进行鼻饲,观察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带气囊胃管对昏迷患者进行鼻饲,能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尽早留置胃管防止急诊开颅术后昏迷患者呼吸道及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术后即刻留置胃管,对照组按常规时间留置胃管,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呼吸道、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留置胃管可减少急诊开颅术后昏迷患者呼吸道和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间歇式鼻胃管营养支持在预防老年肿瘤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92例老年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歇式鼻胃管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改良间歇式鼻胃管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鼻饲10 d,30 d和60 d后的反流、呛咳、误吸以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鼻饲10 d、30 d和60 d后,观察组患者的反流、呛咳和误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鼻饲10 d和30 d后,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鼻饲60 d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间歇式鼻胃管营养支持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鼻饲过程中反流、呛咳和误吸发生次数,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在吞咽障碍患者胃管拔管时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本科室鼻饲留置胃管吞咽障碍患者100例,采用简单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误吸知识预防宣教,根据医嘱拔除胃管。观察组患者每周应用SSA评价量表进行吞咽功能及误吸风险评估,根据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及误吸风险评分,采取针对性功能锻炼及确定拔管时机。比较两组患者拔除胃管后再次置管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再次置管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鼻饲吞咽障碍患者使用SSA评价量表进行吞咽功能及误吸风险评估,根据患者误吸风险评分实施针对性功能锻炼,并确立拔管时机,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再次置管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评估早期中风患者吞咽评估与加强口腔护理对降低中风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5月我院中风患者106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Gugging吞咽功能量表评估,评分15分者采取口腔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在30 d后观察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鼻胃管饮食患者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鼻胃管饮食患者例数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早期Gugging吞咽功能困难评估与加强口腔护理可有效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联合饮食指导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3月1日~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在采用改良饮水试验后实施常规护理和指导,实验组在采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后实施饮食指导。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NRS2002总分3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干预前(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留置胃管占比(25.00%)低于对照组(47.50%)(P0.05),且实验组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实验组吸入性肺炎和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可正确干预患者的饮食,其联合饮食指导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胃管留置发生,降低吸入性肺炎及误吸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出血昏迷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留置胃管采用个性化置管长度,对患者反流、误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80例在本科住院脑出血昏迷患者,均于入院24~72 h内行肠内营养支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传统的胃管置管长度45~55cm;观察组采用个性化置管长度,考虑不同患者身高、年龄及解剖特性的差异性,测量患者发际至剑突长度,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0 cm(总长度约为55~65 cm)。观察两组患者误吸、反流及呛咳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置管后2周内出现误吸、反流及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昏迷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胃管置管采取个性化置管长度能有效降低脑出血昏迷患者误吸、反流及呛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贺章勤  王海兰  谭君花 《华西医学》2014,(11):2138-2140
目的观察改良后胃管置入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需置胃管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胃管置入法,改良组采用改良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管置入过程中发生呛咳、误吸的情况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胃管留置期间胃内容物反流、胃管滑脱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胃管置入过程中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26.7%),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3.3%、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置管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3,P〈0.001);改良组胃管留置期间胃管脱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能减少置入过程中患者发生呛咳情况,提高胃管置入成功率,降低胃管留置期间胃管脱管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留置长度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26例经鼻胃管肠内营养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12)和观察组(n=114),观察组改良胃管留置长度为患者眉心至脐的体表距离(约55~65 cm),对照组胃管留置长度为患者前额发际至剑突的体表距离(约45~55 cm),比较两组患者反流、呛咳及误吸的发生率和胃内残留量监测情况。结果经比较观察组反流、呛咳及误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监测胃内残留量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胃管留置长度可准确反映胃内残留量,降低反流、呛咳及误吸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老年脑卒中患者使用微量泵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45例老年脑卒中鼻饲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每次鼻饲时由护士手工推注鼻饲营养液;观察组22例,每次鼻饲时使用微量泵推注鼻饲营养液.鼻饲1周后送检咽拭子、痰、胃管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胃腔细菌在咽部逆向定植情况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鼻饲后胃腔细菌在咽部逆向定植情况及发生吸入性肺炎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腔细菌在咽部逆向定植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均较对照组少.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鼻饲时使用微量泵可减少食物反流,减少胃内细菌通过留置胃管逆向反流至口咽部定植的几率,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鼻胃管置管方法,以提高留置鼻胃管的一次成功率。方法将80例ICU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舌钳向外牵拉舌体并旋转胃管90~180°的方法置管。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置管用时和置管一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呛咳、误入气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6.157,P=0.000),置管用时少于对照组(t=20.145,P=0.000),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6.275,P=0.012)。结论采用舌钳向外牵拉舌体并旋转胃管90~180°的置管方法,能够提高留置鼻胃管的一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护理干预预防球麻痹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娟妹 《护理与康复》2009,8(6):485-48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球麻痹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73例球麻痹鼻饲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吞咽功能训练、增加胃管留置长度、改变鼻饲体位等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球麻痹患者鼻饲期间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丝胃管在昏迷患者鼻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昏迷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带导丝的胃管,对照组使用普通胃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胃管的一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鼻饲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留置胃管的一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带导丝的胃管明显的提高了昏迷患者留置胃管的成功率,减少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临床护理工作中,给神志清醒的患者留置胃管而不慎将胃管置入气管内时,会导致患者发生呛咳、窒息。而气管插管的患者大多神志不清或昏迷,在给其留置胃管时很难判断是否误入气管。为提高气管插管昏迷患者留置胃管的成功率,笔者尝试将气管导管的气囊充盈后填塞整个气管口,而后再行留置胃管,从而避免了除气管导管外的其他异物进入呼吸道,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科留置胃管患者意外拔管的效果.方法 将2009年12月~2011年3月对本科收治的37例留置胃管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8例,实验组19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固定及护理;实验组按照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应用新式胃管固定法、加强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多次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自护能力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留置胃管意外拔管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留置胃管的老年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老年科留置胃管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24小时内留置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降低因吞咽障碍引起的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64名。随机选择入院后24小时以内留置鼻胃管患者32名为实验组,入院后24小时内未留置鼻胃管患者32名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结果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在住院期间SAP发生率、医疗费用及住院天数上优于对照组( P < 0. 05)。结论 早期留置鼻胃管能减少因误吸引发的SAP,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能预防因吞咽障碍引起的卒中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