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第一讲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的产生及其发展史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00050)杨功焕在慢性病,意外伤害和性病艾滋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的不健康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吸烟,高脂,高盐和低蛋白质的饮食方式,缺少体力活动,以及缺乏防护... 相似文献
4.
第三讲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的管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00050)杨功焕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是组织调查员每月根据调查表入户调查,对调查表所获信,息进行计算机录入、分析、结果解释、反馈、并对干预项目的效果作出评价的一个系统。对这样... 相似文献
5.
6.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中心 《疾病监测》1997,12(1):5-6
1996年1-8月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分析(世行VI项目健康促进部分监测子领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中心(100050)1.分析指标目前月报选用与行为,知识,态度有关指标22项,其中核心指标12项,包括与吸烟行为有关的指标3项,心血管危险... 相似文献
7.
第三讲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的管理(续)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00050)杨功焕(2)技术管理,协调员必须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与研究人员协商调查表的制定;协调各项工作,保证抽样,资料收集,数据管理、分析和利用过程的顺利进行;财... 相似文献
8.
第三讲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的管理(续)杨功焕2)中国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的机构及人员配置:(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成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中心,负责设计,抽样、培训、资料管理、核心调查表分析和结果反馈。由负责人(1人),现场管理(1人),资料管理(1人)... 相似文献
9.
10.
第四讲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的样本与抽样方法(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讲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的样本与抽样方法(续)杨功焕,王若涛(接7期277页)2确定样本大小的原则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调查的样本大小一般是由要求精度,总体方差大小,概率保证程度和抽样方法诸因素来决定的。当总体方差大小不清楚时,一般用最大值为估计值。在进行...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目的:了解城市人群中冠心病的行为危险因素,为制定康复干预措施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信息。方法:1996—2001年,每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市城区范围内年龄在15~69岁的常住居民抽样进行问卷调查,6年间共调查14000人。结果:1996~2001年人群对高血压演变后果、摄入高胆固醇和高盐食品后果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上升了4.9%(斜率1.57,P=0.04)、12.7%(斜率3.05,P=0.01)、7.2%(斜率1.85,P=0.02),高血脂和吸烟可导致冠心病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上升10.5%(斜率2.29,P=0.01)、4.7%(斜率1.34,P=0.03);35岁以上人群2年内测血压率从51、9%上升到70.1%(斜率3.26,P=0.01)、高血压患每月定期测血压率从34.8%上升到66.5%(斜率6.64,P=0.00)、40岁以上人群2年内测血脂率从14.9%上升到29.4%(斜率2.81,P=0.00)、人群吸烟率从35.0%下降到28.5%(斜率-1.44,P=0.01),动物内脏摄入显减少,但超重、肥胖率和静坐生活方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人群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知识知晓率显增加,冠心病相关行为改变也有显性正向变化,对某些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还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6.
17.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位,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征。有文献报道,人群中有10%的人口具有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危险行为因素(A型行为、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等)占相当大的比例。现就脑血管病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住院精神病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保证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安全,防止发生危险行为,是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作者对67例有危险行为的精神病病人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发现:男性病人、40岁以下、工人职业、初中文化程度、病程在一年以内者危险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春季为多发季节,入院一个月以内发生者占90%,24小时之内以8AM~4PM发生最多。精神症状则以幻听、被害妄想、不协调性兴奋、无自知力者多见。这些因素对临床护理制定预防措施具有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康复过程中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医护人员的责任就是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为患者提供行动线索,以使患者有正向的行为;增加自我效能的来源,力争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努力提高患者的态度,进而有正向的行为意图和行为,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城市人群中冠心病的行为危险因素,为制定康复干预措施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信息。方法:1996~2001年,每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市城区范围内年龄在15~69岁的常住居民抽样进行问卷调查,6年间共调查14000人。结果:1996~2001年人群对高血压演变后果、摄入高胆固醇和高盐食品后果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上升了4.9%(斜率1.57,P=0.04)、12.7%(斜率3.05,P=0.01)、7.2%(斜率1.85,P=0.02),高血脂和吸烟可导致冠心病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上升10.5%(斜率2.29,P=0.01)、4.7%(斜率1.34,P=0.03);35岁以上人群2年内测血压率从51.9%上升到70.1%(斜率3.26,P=0.01)、高血压患者每月定期测血压率从34.8%上升到66.5%(斜率6.64,P=0.00)、40岁以上人群2年内测血脂率从14.9%上升到29.4%(斜率2.81,P=0.00)、人群吸烟率从35.0%下降到28.5%(斜率-1.44,P=0.01),动物内脏摄入显著减少,但超重、肥胖率和静坐生活方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人群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知识知晓率显著增加,冠心病相关行为改变也有显著性正向变化,对某些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还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