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褐藻铁钉菜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层析手段,从采自浙江南麂岛的褐藻铁钉菜(Ishigeokamurai)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应用多种波谱技术,分别确定为:3β,28ξ-二羟基-24-乙基-5,23Z-胆甾二烯(J),13^2S-羟基脱铁叶绿素a(Ⅱ)。脱镁叶绿素a(Ⅲ),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Ⅳ),1-O-十六烷酰基甘油酯(V)和l-O-(8Z-十四碳烯酰基)甘油酯(Ⅵ)。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得到,Ⅰ和Ⅵ分别为新化舍物和新天然产物,Ⅰ~Ⅲ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和肿瘤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2.
褐藻果叶马尾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层析手段,从采自广西北海的褐藻果叶马尾藻(Sar-gassum carpophyllum)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应用多种波谱技术,分别确定为:戈米辛N(Ⅰ),13^2S-羟基脱镁叶绿素a(Ⅱ),脱镁叶绿素a(Ⅲ),棕榈酸(Ⅳ),反丁烯二酸(Ⅴ),对羟基苯甲酸(Ⅵ),4-痉基-3-甲氧基苯甲醛(Ⅶ)和甘露醇(Ⅷ)。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得到,Ⅰ首次从海洋生物中获得,Ⅰ-Ⅲ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和弱的肿瘤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3.
褐藻叶托马尾藻中的甘油酯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层析手段,从褐藻叶托马尾藻(Sargassum carpophyllum)中分离得到5个甘油酯类成分,应用多种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分别确定为:1-O十六碳酰基-3-O-(13Z-十八碳烯酰基)甘油酯(I)1,2,3-O-三910Z,13Z-十八碳二烯酰)甘油酯(II),(2S)-1-O-十六碳酰基2-O-十四碳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Ⅲ),(2S)-1-O-十六碳酰基-2-O-十六碳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Ⅳ)和(2S)-1-O-十六碳酰基-2-O(11Z-十八碳烯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V),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各频繁 藻中得到,I和V为新天然产物,Ⅱ-Ⅴ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和弱的肿瘤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4.
微紫青霉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微紫青霉代谢产物对稻瘟霉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的分析鉴定结构,利用稻瘟霉模型测试活性。结果与结论:从微紫青霉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1-甲基乙基)-6-(1-甲基丙基)-2,5-哌嗪二酮(Ⅰ)、(3S,8аS)-3-甲基-1,2,3,4,6,7,8,8а-八氢吡咯骈[1,2а]-吡嗪-1,4-二酮(Ⅱ)、二十二烷酸(Ⅲ)、2-甲酰基-3,5-二羟基-4-甲基苯甲酸(Ⅳ)。上述4个化合物均对稻瘟霉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洋药物》2009,28(3):23-28
目的系统研究红树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与结论从老鼠簕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是豆甾-4-烯-3-酮(1),豆甾-4,22-二烯-3-酮(2),麦角甾-4-烯-3-酮(3),豆甾-4-烯-3,6-二酮(4),豆甾-4,22-二烯-3,6-二酮(5),豆甾-4,22-二烯-6β-羟基-3-酮(6),6β-羟基-豆甾-4-烯-3-酮(7),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8),3β-羟基-豆甾-5-烯-7-酮(9)。其中,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毒筛选实验表明,化合物2、4和9具有中等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太平洋侧花海葵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 5个化合物,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Ⅰ),对羟基苯甲醛(Ⅱ),N-甲基吡啶-2-羧酸盐(Ⅲ),脲基甲酸乙酯(Ⅳ),牛磺酸(Ⅴ),其中化合物和对稻瘟霉的最小菌丝变形浓度分别为0.46mmol·L~(-1)和1.9mmol·L~(-1)。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葵中获得,化合物和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  相似文献   

7.
藏药尼哇的植物甾醇苷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藏药尼哇(鸡蛋参)Codonopsis convolvulacea Kurz.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法进行分离,所得产物经光谱分析及化学方法鉴定。结果:分得一植物甾醇苷混合物,由△^7-豆甾烯醇-β-D-6'(二十碳烯酰)-吡喃葡萄糖苷(Ⅰ);豆甾烷醇-β-D-6'(软脂酰)-吡喃葡萄糖苷(Ⅱ);△^7-豆甾烯醇-β-D-6'(软脂酰)-吡喃葡萄糖苷(Ⅲ)及α-菠甾醇-β-D-6'(软酯酰)-吡喃葡萄糖苷(β)4种成份组成。结论:四组份均为首次党参属植物中获得。其中,Ⅰ、Ⅱ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以稻瘟霉 (Pyriculariaoryzae)分生孢子及菌丝形态变化为指标 ,对从云南土壤中分离得到0 7 1 1真菌的发酵产物中活性成分追踪分离 ,从其乙酸乙酯层浸膏中得到 3个酚酸性成分 ,经光谱数据分析和理化鉴别 ,分别鉴定为邻羟基苯甲酸 (Ⅰ )、4 ,6 二羟基 5 甲基异苯并呋喃酮 (Ⅱ )及 2 甲酰基 3 ,5 二羟基 4 甲基苯甲酸 (Ⅲ ) ,它们对稻瘟霉分生孢子及菌丝体都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产紫青霉中的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陕西省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产紫青霉 (Penicillium purpurogenumStoll) ,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 ,经过光谱数据的分析鉴定为 :3 (1′ 羧基乙烯氧基 )苯甲酸和间羟基苯甲酸 ,并利用稻瘟霉 (Pyriculariaoryzae)菌丝体形态变化作为活性指标 ,测定了它们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黄驰  H  Tunon  and  L  Bohlin 《药学学报》1995,30(8):621-626
睡菜(Menyanthes trifoliata L.)是瑞典民间用于治疗肾炎的一种传统药用植物,其粗提物对体外前列腺素合成具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该植物的根茎中分得8个化合物,经理化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betulinicacid,1),白桦脂醇(betulin,2),番木鳖甙(loganin,3),睡菜根甙乙(foliamenthin,4),蔗糖(sucrose,5),番木鳖甙元(loganetin,6)。化合物7和8尚在鉴定中,其中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除对以上8个化合物进行了体外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的筛选外,并对该植物中的另外2个化合物即羽扇豆醇型三萜α-羽扇豆醇(9)和β-羽扇豆醇(10)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只有羽扇豆醇型三萜1,2,9和10具抑制作用,其中1最有效,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1μM,对照品阿斯匹林的IC50为1879μM,其余3个三萜的IC50分别为白桦脂醇(2)119μM,α-羽扇豆醇(9)为130μM,β-羽扇豆醇(10)为134μM。同时还对羽扇豆醇型三萜类对体外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作用作了构效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离鉴定冈村凹顶藻中的倍半萜类成分,供抗菌活性筛选。方法 综合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利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选择4株真菌为实验菌株,对6个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定;选择2株细菌为实验菌株,对所有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细菌活性测定。结果 分离得到17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海兔阿普里醇 (1)、劳藻过氧素 (2)、海兔阿普里醛 (3)、 α-异溴花侧伯烯 (4)、α-异花侧伯烯醇 (5)、花侧伯烯醚 (6)、月桂烷-11-烯-10-醇 (7)、劳藻酚 (8)、劳藻酚乙酰化物 (9)、去溴劳藻酚 (10)、异劳藻酚 (11)、异劳藻酚乙酰化物 (12)、约翰斯顿醇 (13)、帕西菲醇 (14)、10-溴-α-花柏烯 (15)、10-溴-β-花柏烯 (16)、9-羟基-3-氯-4,10-二溴-α-花柏烯 (17),并对所获得的倍半萜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论 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冈村凹顶藻中分离得到;应用1D和2D NMR首次对化合物6的1H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5和13对光滑假丝酵母菌显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80值分别为1和4 μg/mL,与两性霉素B(2 μg/mL)和氟康唑(1 μg/mL)相当,而化合物2、8和9对新生隐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化合物2、8~10、15和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8和9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MIC80值分别为2.3和10.5 μg/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采自中国东海南麂岛海域的海洋红藻冈村凹顶藻(Laurencia okamurai)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层析手段对冈村凹顶藻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同时运用1H NMR、13C NMR、EIMS等光谱技术手段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无乳链球菌、鳗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塔氏弧菌、海豚链球菌、鮰爱德华和HN016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冈村凹顶藻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包括7个倍半萜化合物、1个甾体化合物、1个不饱和脂肪酸、一个脂类化合物和一个醛类化合物,分别是aplysin (1),debromolaurinterol(2),aplysinol (3),debromoisolaurinterol (4),3β-hydroperoxyaplysin (5),laurinterol acetate (6),Laurokomurenene A (7),cholesterol (8),棕榈油酸(9),octadec-3(E)-en-2-one(10)和(2E)-2-tridecyl-2-heptadecenal (11)。其中化合物2对无乳链球菌和鳗弧菌HLPF表现出强的特异性抑制活性,其余化合物均无明显的抗菌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化合物2对无乳链球菌和鳗弧菌显示出很好的特异性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侧花海葵中的化学成分(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太平洋侧花海葵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9个化合物 :正十六烷 ( ) ,正十三醇 ( ) ,棕榈酸 ( ) ,硬脂酸 ( ) ,棕榈酸甲酯 ( ) ,花生酸甲酯 ( ) ,1 - O-蜡酰甘油酯 ( )以及 2 S,3 R,Δ4 (E) ,Δ8(E) -十八碳鞘氨醇 -正十六碳酰胺和其同系物 2 S,3 R,Δ4 (E) ,Δ8(E) -十八碳鞘氨醇 -正十四碳酰胺的混合物 ( 和 ) ,其中 和 的混合物对稻瘟霉的最小菌丝变形浓度为 6 3 mg· L-1。结论  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葵中获得 ,( 和 )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海洋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以用于新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制开发。方法以稻瘟霉孢子形态变异为指标的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模型 ,对 2 0 0株海洋微生物资源菌株进行了反复筛选。结果得到了 6株在其发酵液中能够产生较强生物活性物质的菌株 ,即海豚葡萄球菌 (Staphylococusdelphini)、拟青霉 (Paecilomycessp )、土曲霉 (Aspergillusterreus)、青霉 (Penicilliumsp .)、中华拟青霉 (Sinopaecilomyces)、海洋芽孢杆菌 (Bacillusmarinus) ;并且对这 6株菌株的生长发育稳定性 ,遗传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发现其中的 4株菌株 ,即拟青霉 (Paecilomycessp )、青霉 (Penicilliumsp )、中华拟青霉 (Sinopae cilomyces)、海洋芽孢杆菌 (Bacillusmarinus)的各项稳定性良好。 结论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物质的追踪分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One kinds of glycolipid (SBI)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marine brown alga Sargassum hemiphyllum (Turn.) Ag. The structures of SBI have been determined as the sodium salt of 1-0-acyl-3-0-(6'-sulfo-alpha-D-quinovopyrannosyl) glycerol (acyl: tetradecanoyl, pentadecanoyl, 11-hexadecenoyl, hexadecanoyl, 10,13-octadecadienoyl, 9-octade cenoyl, 15-metylheptadecanoyl and 11-eicosenoyl 17: 1.5: 19: 153: 1: 19: 1: 2)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and spectral evidence and GC-MS analysis, respectively. Four constituents of the SBI were new compounds [the sodium salt of 1-0-(11"-hexadecenoyl)-3-0-(6'-sulfo-alpha-D-quinovopyrannosyl) glycerol, the sodium salt of 1-0-(10",13"-octadecadienoyl)-3-0-(6'-sulfo-alpha-D-quinovopyrannosyl) glycerol, and the sodium salt of 1-0-(15"-metylhexadecenoyl)-3-0-(6'-sulfo-alpha-D-quinovopyrannosyl) glycerol, and the sodium salt of 1-0-(11"-eicosenoyl)-3-0-(6'-sulfo-alpha-D-quinovopyrannosyl) glycerol]. All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marine brown alga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6.
Marine organisms exhibit a rich chemical content that possess unique structural features as compared to terrestrial metabolites. Among marine resources, marine algae are a rich source of chemically diverse compound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potential use as a novel class of artificial food ingredients and antimicrobial agen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brief review is to identify new candidate drugs for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Bioactive compounds derived from brown algae are discussed, namely phlorotannins, that have anti-microbial effects and therefore may be useful to explore as potential antimicrobial agents for the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海洋细菌Bacillus sp.菌株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研究其成分对稻瘟霉的抑制情况.为从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新型抗肿瘤、抗真菌活性物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各种色谱层析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成分.分别鉴定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Ⅰ)、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Ⅱ)、3-甲基-哌嗪-2,5-二酮(Ⅲ)、胸腺嘧啶(Ⅳ)、尿嘧啶(Ⅴ)、曲酸(Ⅵ)、丁四醇(Ⅶ)、苯丙氨酸(Ⅷ)。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Ⅱ,Ⅲ对稻瘟霉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有一定抑制作用;化合物Ⅵ为首次从本属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