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最常见的严重主动脉疾病,年发病率为(5~30)例/10万人,在美国每年约有1万例[1]。我国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发病率资料,但由于高血压控制率低,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美国。AD是一种高病死率疾病,未经治疗的AD患者发病48 h内平均每小时病死率增加1%[2],2周内病死率为80%。不同类型的患者病死率稍有差别,其中Stanford A型(A型)患者约2/3在急性期内死于夹层破裂或心包填塞、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多数患者死于发病后的早期,5年生存率约19%[3]。然而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冬梅  范崇伦  张梅  李光 《山东医药》2003,43(10):32-33
主动脉夹层 (AD)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流通过内膜破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本病具有发病急、误漏诊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快速作出正确诊断非常关键。本文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病研究所近年 1 0 6例 AD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在于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 0 6例 AD患者中男 86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 7± 5 .9)岁。按 Debakey分型 : 型 2 7例 , 型 1 5例 , 型 6 4例。有高血压史者 6 2例 ,其中原发性高血压 5 8例 ,继发性高血压 4例 ;马方综合征 6例 ,先天性心脏病 2例 (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3.
孔凡瑚 《山东医药》2002,42(13):8-8
主动脉夹层 (AD)是临床急危重症 ,其发病急 ,进展快 ,病死率高。 1992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院收治 AD患者 2 9例 ,现将其救治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8例 ,女 11例 ;年龄 42~ 76岁 ,平均5 6± 2 .1岁 ;病程 1小时至 2天。其病因为高血压病 2 2例 ,动脉粥样硬化 5例 ,马凡氏综合征 2例。 De Ba Key分型为 型16例 , 例 3例 , 型 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刀割样剧烈胸痛、胸背痛、腰背痛、腹痛 ,多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发凉、躁动不安等休克样表现 ;血压升高 2 4例 ,降低 2例 ,正常 3例 ;四肢血压不对称伴脉搏或…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GA)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对它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认识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收住的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自我院1995年至2004年收治的所有临床确诊的TGA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56~73岁(平均63±3·6岁),均急性起病,活动中发病3例,发病至恢时间2~18小时(平均5±4·7小时),既往有高血压病者3例,糖尿病1例,高脂血症2例,7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对发病时数小时的事全部遗忘,反复询问,焦虑不安,3例外出忘记回家的路,2例不认识亲…  相似文献   

5.
1995~ 1998年 ,我们对 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超早期 (发病 7小时内 )手术治疗 ,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4 2例 ,女 2 5例 ;年龄 35~ 75岁 ,平均 52岁。 67例均有高血压病史 (平均为 15年 ) ,本次白天发病 38例 ,夜间发病 2 9例 ;32例发病后 2小时内来诊 ( 13例病后半小时内就诊 ) ,余 35例在发病后 4小时内就诊。 52例有明显诱因 ,如发病前剧烈活动、情绪变化、过度劳累等 ,余 15例无明显诱因。脑出血后意识状况分级 : ~ 级 5例 , 级 33例 , 级18例 , 级 11例。本组 67例均为幕上出血 ,其中壳核区 2 9例、颞顶枕区 …  相似文献   

6.
急性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重症之一。早期确诊及处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自1988年至1996年收治5例及外院4例资料结合文献就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根据临床表现、超声、CT及手术确诊本病共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35~78岁(平均50.6岁)。高血压病史6例,马凡氏综合症1例,无重要病史2例。自发病至入院时间9例均在24小时之内。按DeBakey分型,Ⅰ型7例,Ⅱ型2例。2.临床表现:(1)发病诱因:9例中发病前骑自行车1例,饱餐饮酒后2例,生气后2例,打扑克时1例,解大便时1例,劳动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分离17例的诊断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动脉夹层分离 (AD)是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急症 ,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急性期死亡率高 ,未经治疗的 AD2 4h内病死率高达 2 1% [1 ]。AD的年发病率平均为 0 .5~ 1万 / 10万。 AD最常发生在 5 0~ 70岁的男性。由于 A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因此 ,掌握 AD临床特征 ,了解其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对提高确诊率 ,进而为患者提供进一步治疗机会有重要意义。我院于 1993年~ 1999年共收治 17名AD患者 ,总结临床诊断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发病年龄为 33~ 84岁 ,平均 6 8.5岁 ,男 11例 ,女 6例 ,多数起病急 ,其…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治疗不及时,病后48h内,病死率每小时达l%~2%[1]。18%~30%的患者有神经系统损害[2],早期易误诊,现将我科收治的4例AD患者首诊误诊分析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各种病因造成主动脉壁内膜破裂,腔内血液通过破裂口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其纵轴扩展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发病急骤,临床症状多样,病情进展迅速,误诊率高[1]。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41例急性AD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AD的诊断方法,以提高AD的早期确诊率。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形成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常见的主动脉疾病,年发病率为每100万人中5~10人[1,2],未经治疗的AD患者,发病初24h内每小时死亡约1%,半数以上一周内死亡,70%二周内死亡,90%一年内死亡,可见该病为心血管疾病中最致命的重症之一。AD的确切病因不明,多见于40岁以上具有高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肺栓塞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AD)合并急性肺栓塞(PTE)的发病情况,分析AD合并PT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合理性。方法:我院2002~2006年共收治AD患者1094例,其中5例合并PTE。除临床症状、体征和常规检查外,AD和PTE均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结果:5例AD合并PTE患者发病年龄为44~67岁,3例初诊误诊,AD合并PTE占AD患者的4.6‰。5例均为多发PTE,皆累及右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其中4例同时累及左肺动脉或其分支。3例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或)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患者出院后(1~45个月)电话随访,3例日常活动无明显不适,两例失访。结论:AD误诊率较高,AD合并PTE比较罕见,占AD患者的4.6‰。AD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时应警惕PTE,但需与夹层血肿或者夹层内血栓压迫右肺动脉等情况鉴别。对于夹层病情相对稳定、无外科手术指征或其他合并症的情况下,可给予抗凝治疗,推荐控制INR1.8~2.0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分离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迄今仍有相当比例的漏诊和误诊,而末经诊治的患者,在起病48h内病死率达50%,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文总结我院4年中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分离15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4例,男女之比2.75:1,年龄32~80(平均57.2±6.8岁);按Dailyt和Miller分类:A型(包括DeBakeyⅠ型和Ⅱ型)11例,B型(DebakeyⅢ型)4例。其中急性期3例(即在发病24~48h内),均属DeBakey型。发病原因 见表1。本组以高血压为其为要原因。表1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后通过裂口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导致血壁分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延伸剥离.AD是一种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且危重的主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易致命的急症之一,可并发心包填塞、急性左心衰竭、休克,甚至猝死,预后极为严重.未经治疗的急性期AD病人,发病于第1个24 h内病死率高达21%,半数以上1周内死亡;约70%在2周内死亡;90%在1月内死亡.及时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临床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延误病情.本院成功治疗以髂动脉闭塞及腰痛为临床表现的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Dissection;AD)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内科保守及介入方法诊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5例,经彩超确诊18例,经CT、MRI确诊25例,其中DebakeyI型12例,II型8例,III型5例。结果除1例患者因重度心衰、1例患者因夹层破裂死亡外,余患者经治疗好转。结论对AD患者进行准确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64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37例经临床证实AD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参照DeBaKey标准进行分型、总结。结果 37例患者CT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不同密度的真假腔、分隔真假腔的内膜瓣、内膜破口的位置以及真腔夹层延伸范围。其中Ⅰ型5例(13.5%)、Ⅱ型2例(5.4%),Ⅲ型30例甲亚型4例(10.8%):乙亚型22例(64.9%),另外4例(10.8%)为主动脉分支动脉内局限性夹层腹腔干动脉2例(5.4%)、肠系膜上动脉及左肾动脉各1例(2.7%)。结论 64排螺旋CT可成为诊断AD的首先检查方法。DeBaKey标准尚不完善,应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的一种少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发生率是破裂性主动脉瘤的2倍,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男性易患.如不予以治疗,早期病死率高达每小时1%[1];及时进行适当的药物和手术等治疗,生存率可大为提高,病死率降为18%~27%[2,3].  相似文献   

17.
刘薇薇 《内科》2008,3(6):993-994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较高的急性大血管病变,未经及时诊断和治疗,大多数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未及时治疗的病人25%死于24h内,50%在发病2d内死亡,发病1周内死亡高达60%-70%,1年内病死率高达90%。由于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2例Stanford B型AD患者行EVGE。术后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并行CT检查,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结果:3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成功进行了覆膜支架主动脉EVGE,术中造影显示动脉瘤破口均完全封闭,术后30d内死亡2例。术后随访1~72(18±16.9)个月,失访1例,术后出现左下肢体偏瘫1例,支架远端再次出现内膜撕裂口1例,Ⅰ型内漏3例,余24例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EVGE治疗Stanford B型AD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传统开胸手术明显减少,术后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55例老年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B型AD患者19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复杂B型AD患者36例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行腔内手术治疗(腔内治疗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季节、诊断时长、临床表现、高血压分级、影像学表现等,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情况。根据数据类型,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55例患者春、冬季发病居多,共41例(74.5%);药物治疗组年龄与腔内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68±6.84)vs(66.75±5.33)岁;P=0.022],两组性别、诊断时长、临床表现、高血压分级、影像学表现等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53例(96.4%,53/55)获随访,2例失访;药物治疗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低于腔内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4%vs 94.4%;P0.05),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3例患者出院后1~3个月因胸背部疼痛不缓解或复查CTA提示夹层进行性增大而接受腔内治疗,再次手术干预率略大于腔内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B型主动脉发病季节集中,症状多样且不典型,临床中应提高关注;对于老年夹层患者,腔内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1987以来,我们共发现貌似急性脑血管病的老年及老年前期者瘤性卒中9例,现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50~62岁。住院人次:1例先后住院3次,共住院11人次。发病至入院时间:24小时内6人次,1周内3人次,2周内1人次,3个月内1人次。首发症状均酷似急性略血管病。初诊缺血性脑血管病9人次,其中貌似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4人次,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症状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