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台湾角血蜱体内分离出莱姆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台湾角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该蜱是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优势蜱种,用采集的该蜱50只取中肠涂片,DFA检测8只为阳性,阳性率16%;从115只(23组)该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6。经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与国内M7菌种反应相同。结论:从毁介蜱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广东尚属首次,证明该地为莱姆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2.
分离与鉴定莱姆病螺旋体.方法:1996年在山东省费县塔山林场,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媒介蜱进行调查,用布旗法共采集蜱900只,均为长角血蜱。结果:对50只进行中肠带螺旋体检查,带螺旋体率为12%(6/50)。从86组(850余只)长角血蜱中分离到2株螺旋体(TSH1、TSH3)。该螺旋体对H5332和H9724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对H6831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证实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山东省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尚属首次,且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山东省林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全沟硬蜱在黑龙江小兴安岭莱姆病螺旋体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沟硬蜱在莱姆病螺旋体传播中的作用。方法:用布旗法在林区草地采蜱,并分类鉴定;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查蜱类中肠带菌情况,并分离菌株。结果:全沟硬蜱为当地优势蜱种,人群发病与该蜱叮咬率密切相关;该蜱中肠带菌率为40%,并从14组(70只)蜱中分离出2株莱姆病螺旋体;新分离株的单克隆抗体反应与国内分离株M7相同,而与美国菌株B31有区别。结论:当地全沟硬蜱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4.
广东首次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莱姆病螺旋体。方法:鼠、蜱标本接种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与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用BSK培养基分离49只野鼠和250匹蜱,从1只白腹巨鼠胚胎分离到1株螺旋体(LPR30)。结论:鉴定为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明确北京林区是否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及其分布,方法基于莱姆病螺旋体外膜蛋白A基因建立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PCR)方法,对从北京6个林区采集的蜱和鼠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选择阳性标准本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与已知序进行同源性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从长角血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从门头沟区东灵山采集的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3只游离全沟硬蜱1只检测阳性,57只寄全沟硬蜱若蜱中1只检测阳性;119只野鼠中9只检测阳性,其中8只,B.garinii阳性,1只B.afzelii阳性。50份野鼠血清有5份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采集采的160只长角血蜱(20只/组)。未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结论:北京门头沟区东灵山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包括两个基因型,全沟硬蜱可能是莱姆病的传播媒体,野鼠可能是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6.
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传播媒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我国北方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用布旗法和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分类鉴定,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单克隆抗体鉴定菌株。调查蜱叮咬率与人群莱姆病感染率、患病率以及蜱的季节消长与莱姆病慢性游走性红斑(ECM)病例发生的季节性关系。在北方10省(市、区)共采集到10000多只蜱,分属为2科7属11种,以全沟硬蜱为优势种,占80%~95%。4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全沟硬蜱的带菌率高达20.00%~45.00%。从4种蜱分离到98株莱姆病螺旋体,其中90%以上是从全沟硬蜱分离的。全沟硬蜱叮咬率高的人群,莱姆病的感染率和患病率也高。全沟硬蜱的季节消长与ECM发生的季节性相一致。证实我国北方地区至少有4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  相似文献   

7.
「目的」证实湘南莽山林区莱姆闰疫源地的存在。「方法」选择莽山林区为调查点,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进行人群的血清学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DFA)和暗视野显微镜观察进行媒介蜱的病原学鉴定。「结果」检测395份自然人群的血清,莱姆病感染率为6.33%,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χ^2=2.528,P〉0.05);检查蜱212只,微小牛蜱为优势种,其中肠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5%(3/20)。「结论」可以确定湘南莽山林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宿主调查、病原分离。结果:林区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感染率1173%。确诊48例莱姆病患者,临床症状以慢性游走性红斑(3333%)、关节炎(2709%)和神经系统损害(2709%)为主。全沟硬蜱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属野鼠是重要动物宿主。从神经麻痹和游走性红斑病人、全沟硬蜱、棕背、花鼠分离出6株病原体。结论:首次确证该地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6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携带情况.方法 在6省各选取2个采样点捕蜱,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和巢式PCR方法对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分型.结果 6省共采集到2200余只蜱,约1000只蜱用于病原分离培养,从吉林省长白县全沟硬蜱标本中分离到13株螺旋体,从贵州省道真粒形硬蜱标本中分离到9株螺旋体.1255只蜱用于PCR检测,从6省的蜱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特异片段,其中吉林省(长白县27.08%、通化县20.41%)、青海省(互助县25.06%、黄南县21.11%)和贵州省(道真县25.63%)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高,山西省(垣曲县4.72%、交城县3.64%)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低.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吉林、青海、甘肃和山西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均为Borrelia garinii.贵州、湖南省的基因型均为Borrelia valaisiana.结论 6省蜱中均带有莱姆病螺旋体,且带菌率有差异;山西省蜱中存在Borrelia ganmi型莱姆病螺旋体,湖南省蜱中存在Borrelia valaisiana型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宿主调查,病原分离,结果:林区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感染率11.73%,确诊48例莱姆病患者,临床症状以慢性游走性红斑(33.33%)关节炎(27.09%)和神经系统损害(27.09%)为主。全沟硬蜱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属野鼠是重要动物宿主,从神经麻痹和游走性红斑病人,全沟硬蜱,棕背,花鼠分离出6株病原体,结论:首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