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为髋关节终末期病变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手术在国内外已普遍开展。随着THR病例的增多,髋关节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日益多见。目前,在我国多使用西方国家设计生产的假体,由于国人股骨髓腔形态与西方人种的差异,常出现假体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人工股骨假体与股骨近段髓腔的不匹配成为术后人工关节松动的主要原因。许多学者应用不同的参数描述股骨近段髓腔的形态特点,并对假体柄外形设计进行了改进,以求设计出适合国人的髋关节假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直径股骨头假体行全髋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2008 年12 月至2010 年3 月期间
因股骨头坏死而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共31例(Ficat-Arlet 分期:Ⅲ~Ⅳ期,其中3 例行
髋关节表面置换),其中大直径组(A 组)14 例19 髋,小直径组(B 组)17 例17 髋。平均随访时间为A组9.69 个月,B 组9.74 个
月。所有病例均进行Harris评分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和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大直径股骨头可获得较好的近期Harris 评分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但其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Ribbed解剖型股骨柄假体植入并发股骨近段骨折的原因,探讨股骨髓腔解剖因素在股骨近段骨折中的重要影响.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采用德国Link公司解剖型股骨柄假体Ribbed柄对213例(254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213例患者的髓腔形态归纳分析,随访时间最短的1年,最长的5年,平均3....  相似文献   

4.
吴波  杨柳 《重庆医学》2006,35(12):1094-109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模板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9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85岁,平均56.0岁);术前利用模板测量X线片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型号,分析其与实际股骨假体型号之间的符合情况;结合影像资料,分析临床上影响其准确性的可能原因。结果模板测量法术前选择的股骨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型号之间相关性良好(r=0.82,P〈0.01);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假体型号相比较,相差0号12例,相差1号9例,相差≥2号8例,其符合优良率为72.4%;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假体型号之间存在一定差异(t=2.24,P=0.033〈0.05);临床上存在X线片放大率不统一、股骨异常旋转、股骨前弓过大等因素影响了模板测量的准确性。结论模板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尚待进一步提高;避免或减少临床上影响模板测量准确性的因素,对于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彭文学  李雪红 《吉林医学》2012,33(35):7719-772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4例,按Vancouver分型,其中,B1型3例,B2型1例。1例B1型采用钢丝环扎固定;2例B1型骨折采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自体髂骨混合植骨;1例B2型保留假体行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钢丝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4例患者骨折达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和术后感染。随访Harris评分比术前明显提高,平均82分,所有患者均可下床行走。结论:假体选择不当、术中追求假体与股骨皮质紧密配合强行击入假体柄、外伤等是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自体髂骨混合植骨不但能提供良好的固定支撑作用,而且长条异体皮质骨作为生物接骨板恢复假体周围骨折骨量并且没有应力遮挡效果,可促进骨折愈合,是一种有效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翻修术(revision of total hip)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后对初次手术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补救手术。翻修的目的是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而致的不良症状及改善关节功能。翻修的原因主要为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其次为感染、假体断裂、复发性脱位等。疼痛是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但有时尽管没有可引起功能障碍的疼痛,X线却可发现需要翻修的病变,此时如果延误手术将使翻修更困难。翻修患者常合并不同类型及程度的骨缺损,使临床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及假体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按Vancouver分型,A型3例,采用保守治疗;B1型7例,应用形状记忆环抱器固定;C型2例,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8个月(6~52个月)。骨折均愈合,假体稳定,无感染、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疗效优良率83.3%。结论:根据Vancouver分型标准选择不同的方案治疗髋关节置换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疗效满意,Vancouver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总结骨折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结果32例采用Mallory分型,Ⅰ型25例,Ⅱ型5例,Ⅲ型2例。除1例Ⅰ型骨折不愈合,1例Ⅰ型骨折、1例Ⅱ型骨折延迟愈合,其余29例均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周,无假体松动下沉和出现并发症病例。Harris评分平均93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骨质疏松、手术切口和假体类型的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应用钢丝环扎术、形状记忆环抱器固定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赵俊华  黄珍谷 《重庆医学》2015,(8):1114-11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螺钉固定髋臼假体对假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该院自2002年5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15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115例患者置换髋臼假体使用了螺钉固定(A组),41例患者置换髋臼假体未使用螺钉固定(B组),随访5~11年,平均8.7年,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来评估髋臼假体的稳定性,比较两组患者假体松动率,判断使用螺钉固定髋臼假体对髋臼假体稳定有无直接影响。结果 A组中有4例髋臼假体松动,发生率为3.49%;B中组有2例发生髋臼假体松动,发生率为4.88%,总的髋臼假体松动发生率为3.85%;两组髋臼假体松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只要髋臼假体在骨床内压配紧密,获得初始稳定,就不需要固定螺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骨水泥假体与生物型假体不同固定方式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假体选择适应证。方法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89例89髋,同期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2例92髋。对比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患者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的时间、并发症、假体位置、术后Harris髋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生物型假体平均手术时间方面有优势且差异显著(P〈0.05);骨水泥型假体组较生物型假体组在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的时间等方面有优势且差异显著(P〈0.05)。骨水泥型假体组术后早期Harris髋评分较生物型假体组高,功能恢复较生物型假体组快。结论正确识别发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骨水泥假体与生物型假体,在髋关节初次置换中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0年9月—2010年9月,我科开展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2例(104髋),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20~65岁。结果本组经过0.5~10年随访,9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符合股骨近端生理顺应性,能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式。方珐:回顾性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32例患者(共34髋)的临床资料。髋臼侧:10髋直接采用纯钛螺旋臼成型,8髋采用颗粒植骨及螺旋臼成型,6髋采用颗粒植骨,髋臼支架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股骨侧:10髋采用劈开股骨侧的方法取出假体并清除骨水泥,采用捆绑带固定,9髋采用远端开窗清理骨水泥植入加长柄假体,6髋取出假体植入加长柄,并视骨质缺损情况进行植骨,3髋股骨骨折采用骨夹板捆绑带固定。感染4例均采用一期彻底清创植入非骨水泥假体。结果:术后除髋臼侧进行支架重建的患者卧床1~2周,其余患者均在3d内下床活动。平均随访26个月(6~60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周围均无新出现的透明带。结论: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术中应根据患者年龄、骨缺损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假体类型,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武汉市第四医院确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后外侧入路THA治疗,B组给予后外侧小切口THA治疗。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髋关节功能和术前术后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于A组;但两组手术时间、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COR、ACTH水平高于术前,但B组术后COR、ACTH水平低于A组(P?<0.05)。结论 小切口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确切,且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和身体恢复,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共94例98髋,随机分为两组,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A组)和常规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A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9例50髋,男26例,女23例,年龄37.0~95.0(平均68.9)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0.3~29.7(平均25.4)kg/m2。B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人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48髋,男27例,女18例,年龄45.0~92.0(平均69.7)岁;BMI18.7~34.1(平均26.9)kg/m2。对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切口长6.0~10.5(平均7.4)cm;平均术中出血量387.6(140.0~1000.0)mL,平均术后引流量143.1(60.0~375.0)mL,平均输血量77.6(0~400.0)mL,手术平均时间84.6(63.0~130.0)min,术后影像学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1.6°(38.0°-57.0°)。B组手术切口长15.0~23.0(平均20.0)cm,平均术中出血513.1(210.0~1350.0)mL,平均术后引流量152.3(70.0~520.0)mL,平均输血量142.2(0~800.0)mL,手术平均时间84.0(71.0~115.0)min,术后影像学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2.3°(37.0°-54.0°)。术后及随访两组假体位置良好,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在正确选择适应证、手术技巧娴熟等情况下,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皮肤瘢痕小等优点,在术后影像学评价、Harris评分等方面与常规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明显差异,患者对关节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62-64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60例,年龄≥60周岁,其中30例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设立为A组,30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设立为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少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3±2.4)d、明显短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均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近期并发症。其中,A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1例、异位骨化1例,B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髋臼磨损1例、异位骨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而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和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危险 程度的措施。方法:对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发生急性心肺功能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导致栓塞是手术中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发生的最重要因素。病人术前的身体状况和麻醉方式是影响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尤其是骨水泥型关节置换时应高度警惕股骨假体插入时急性心肺功能障碍的发生。 股骨假体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固定方法或骨真空骨水泥技术固定。使用骨水泥前一定要彻底冲洗股骨髓腔和充分纠正低血容量。麻醉以插管全麻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例THA术后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采用手法复位、外展皮牵引6例,切开复位1例。术后经3年随访,5例未再发生脱位;1例患者术后并发多发性脑梗塞,患侧臀中肌无力,反复出现脱位而放弃治疗;1例患者牵引治疗出院后再次出现脱位,入院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3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全髋关节术后脱位主要是由于术前、术中、术后因素综合影响术后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其中术中假体安装位置不当及术后周围软组织失衡是术后髋脱位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过程中积极的预防可减少术后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手术后感染的处理.方法回顾调查1995年1月~2001年6月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2例(157髋)患者.男73例,女89例;平均年龄56.2岁.对感染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症状、体征、X线照片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152例(157髋)患者其中5例现已死亡,失访5例,其余142例(143髋)患者随访1.5~8.0年,平均4.1年.伤口感染3例,均为浅表感染,未发现有深部感染.所有感染患者经治疗后治愈.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术中无菌操作,合理的术后处理,可降低全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