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2.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简要叙述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坏死预测等的最新进展。为使骨折后骨坏死尽量减少,早期手术和关节穿刺减压,避免髋关节放置在伸直及内旋位是必要的,建议屈曲位牵引。应用Gd-DTPA增强MRI T1脂肪浸润扫描,可预测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建议将股骨头坏死分为静息型骨坏死和临床型骨坏死.  相似文献   

3.
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与手术后下地不负重活动时间的关系,为手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78例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的病例进行5~10年的随访.根据患者术后下地时间分为3个月内下地组(82例)、3~6个月下地组(100例)以及6个月后下地组(96例),分析比较各组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发生股骨头坏死86例,发生率31%.其中3个月内下地组34例,3~6个月下地组27例,6个月后下地组25例.根据统计学分析,手术后3个月内下地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O.05),而3~6个月和6个月后下地组之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随手术后下地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术后3~6个月之间下地不负重活动,更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下地时间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与手术后下地不负重活动时间的关系,为手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的278例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的病例进行了5~10年的随访。根据患者术后下地时间分为3月内下地组(82例)、3-6月下地组(100例)以及6月后下地组(96例),分析比较各组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生股骨头坏死86例,发生率31%。其中3月内下地组34例,发生率41.5%;3~6月下地组27例,发生率27%;6月后下地组25例,发生率26.0%。根据统计学分析,手术后3月内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2组(P〈0.05),而3-6月下地组和6月后下地组之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颈骨折术厉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随手术后下地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手术后3-6个月之间下地不负重活动,更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力学因素在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对 147例股骨颈骨折术后的病例进行了 5~ 10年随访 ,发生 31例股骨头坏死。分析比较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时间、骨折的复位质量、年龄分布及下床不负重活动的时间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关系。结果  30例 (96 . 8% )股骨头坏死发生于骨的塑形期内 (0~ 3年 ) ;骨折复位质量越差—应力改变越大、股骨头坏死率也越高、GardenⅠ级 2 . 4%、Ⅱ级 6 . 8%、Ⅲ级 33. 3%、Ⅳ级 46 . 7% ;青少年组头坏死发生率为 2 8.1%、其它年龄组为 19. 1% ;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与不负重活动的时间无必然关系 ,大于 3个月下床股骨头坏死率为 2 0 .7%、小于 3个月其坏死率为 2 2 . 6 %。结论 应力因素改变在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病理演变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股骨头环死的发生是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7.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力学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力学因素在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对147例股骨颈骨折术后的病例进行了5-10年随访。发生31例股骨头坏死,分析比较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时间,骨折的复位质量,年龄分布及下床不负重活动的时间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关系。结果:30例(96.8%)股骨头坏死发生于骨的塑形期内(0-3年);骨折复位质量越差一应力改变越大,股骨头坏死率也越高,Garden I级2.4%,Ⅱ级6.8%,Ⅲ级33.3%,Ⅳ级46.7%,青少年组头坏死发生率为28.1%,其它年龄组为19.1%,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与不负重活动的时间无必须关系,大于3个月下床股骨头坏死率为20.7%,小于3个月其坯 锴率为22.6%,结论:应力因素改变在股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病理演变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是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8.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相似文献   

9.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预防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自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临床应用74例,年龄23-50岁,其中新鲜骨折6l例,陈旧性骨折1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带血管蒂骨瓣移植的治疗方法,平均随访3.2年,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情况。结果依据主要临床症状和X线片诊断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共19例,占病例总数的25.68%,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37~49岁,平均42.35岁,发现时间为伤后10~78个月,平均28.5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4.32%。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能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报告一组获得随访的438例股骨颈骨折中,42例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9.4%)。分折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与病人年龄、骨折类型、暴力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内固定方法等有明显关系;股骨头坏死后不一定出现明显症状;头坏死程度与髋功能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故应以病人的症状与功能作为主要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观察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液循环的变化,从而为预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行双侧髋关节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健侧髋关节设为自身对照组。观察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支持带动脉,测量双侧上述血管的管径和长度,计算比较血管容积。结果 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以及头下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ardenⅢ型旋股内侧动脉t=-2.379,P〈0.05;GardenⅢ型旋股外侧动脉t=-3.052,P〈0.05;头下型旋股外侧动脉t=-2.578,P〈0.05;基底型旋股外侧动脉t=-7.908,P〈0.05)。GardenⅠ型、GardenⅡ型以及经颈型骨折双侧血管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denⅠ型、GardenⅡ型、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持带动脉因CT分辨率不足未能完全显示。结论股骨颈骨折可改变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从而影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状态,是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基础之一。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是一种直接、实时、无创的观察股骨头血液循环的方法,对评价股骨头血运,预测股骨颈骨折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CT分辨率不足,不能清晰显示及测量支持带动脉的血管容积,使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SPECT-CT观察不同分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变化和股骨头不同部位血供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SPECT-CT检查资料,股骨颈骨折采用Garden分型,并将股骨头分为外上方(A)、外下方(B)和内下方(C)三个区域,分别计算患/健股骨头核素比值和三个区域与健侧股骨头核素计数比值,比较股骨颈不同类型骨折、同种骨折股骨头不同部位血供的变化。结果 GardenⅠ、Ⅱ、Ⅲ和Ⅳ型患/健比均值分别为:2.6、1.7、0.7和0.4(F=2.34,P〈0.05)。股骨头外上方、外下方和内下方与健侧股骨头的核素比分别为:(GardenⅠ型)1.9、3.2、2.4(F=3.85,P〈0.05),(GardenⅡ型)1.3、2.3、1.6(F=4.56,P〈0.05),(GardenⅢ型)0.3、0.9、0.5(F=3.47,P〈0.05),(GardenⅣ型)0.1、0.6、0.3(F=2.73,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越大,股骨头血供破坏越严重,尤其是股骨头的外上方部位血供下降程度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s a known complicat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but on the contrary,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a case of preexisting avascular necrosis is a very rare phenomenon.W...  相似文献   

14.
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并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对自2000年11月~2003年10月,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的9例股骨颈骨折骨不连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月。结果 9例骨折均获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月。在X线片上,所有病例的股骨头骨密度都表现明显增高,未见股骨头坏死加重的表现。Harris评分89.2分。结论 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梅炯 《中国骨伤》2023,36(3):216-221
股骨头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保髋手术大多会失败。其治疗的难点及预后的关键在股骨颈骨折上。鉴于股骨颈骨折的发生与股骨头骨折-脱位之间存在明显的、前后关联的贯序特点,笔者认为以股骨头毁损三联征(disastrous triad of femoral head,DTFH)来概括这种类型的损伤,更能反映其损伤机制和预后特点。结合临床观察和文献资料,DTFH可分为3个类型:Ⅰ型,普通型DTFH,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紧随于股骨头骨折-脱位之后,是同一暴力造成的损伤;Ⅱ型,医源型DTFH,是在股骨头骨折-脱位的诊疗过程中发生了医源性股骨颈骨折;Ⅲ型,应力型DTFH,发生于股骨头骨折-脱位的治疗之后,在股骨头骨折面的远侧缘发生应力性股骨颈骨折。本文对各型DTFH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转归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转归。方法对1993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行内固定治疗的13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年龄17~77岁,平均49.1岁;男79例,女58例。按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4例,Ⅱ型23例,Ⅲ型71例,Ⅳ型38例,1例未分型。闭合复位134例,切开复位3例。随访14~95个月,平均49.1个月。结果截至2001年1月,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51例(37.2%),发展成晚期塌陷者33例(24.1%)。49例(96.1%)病变在伤后5年内发现,伤后第2年和第3年发现的例数最多。活动受限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跛行和疼痛;晚期塌陷组中约有30%的病例没有明确疼痛主诉,但平均Harris评分低于早期坏死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晚期塌陷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骨折的移位程度和骨折的复位质量(包括对线和对位)均对病变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60岁以上者有较低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及晚期塌陷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X线片的分析提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病变的位置与预后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应至少随访5年,伤后2~3年应密切观察。股骨颈骨折的原始移位程度是决定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自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收治的 167 例行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术后早期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坏死组和非坏死组。坏死组 38 例,其中男 21 例,女 17 例,年龄 33~72(53.49±10.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 40~67(53.46±7.23) h;非坏死组 129 例,其中男 72 例,女 57 例,年龄 18~83(52.78±12.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 18~65(39.88±7.79) h。对患者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肝病、股骨头后倾角、手术方式、骨折位移情况、骨折线部位、术前制动牵引、螺钉排列方式、复位质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 P<0.05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结果:167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为 22.76%。合并糖尿病[OR=5.139,95%CI (1.405,18.793),P=0.013]、骨折移位情况[OR=3.723,95%CI(1.105,12.541),P=0.034]、术前制动牵引[OR=3.444,95%CI(1.038,11.427),P=0.043]、复位质量[OR=3.524,95%CI(1.676,7.411),P=0.001]和受伤至手术时间[OR=1.270,95%CI(1.154,1.399),P=0.000]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 (χ2=3.951,P=0.862), 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 0.944[P<0.001,95%CI(0.903,0.987)],灵敏度为 89.50%,特异性为 88.40%,最大约登指数为 0.779, 模型校正曲线总体趋势接近理想曲线。模型回归方程 Z=1.637×合并糖尿病+1.314×骨折移位情况+1.237×术前制动牵引+1.260×复位质量+0.239×受伤至手术时间-18.310。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根据因素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6年12月,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ANFH 22例22髋.男18例,女4例;年龄28~48岁,平均37.5岁.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取出空心钉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组收治36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采用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者233例,获得随访并最终取出空心钉者157例,统计分析发生股骨头坏死例数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经24—60个月的随访,影像学评估加临床症状证实,本组发生股骨头坏死24例。影响股骨头坏死的因素:股骨头坏死发生与性别(女性)、年龄(60岁以上),骨折分型(Ⅲ,Ⅳ型),骨密度(≤-2.5SD)、复位质量呈显著相关。结论股骨颈骨折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必要时须行开放复位。对于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和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患者,关节置换可能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王焕  韩春霞  艾自胜 《中国骨伤》2022,35(4):390-399
目的: 研究2000年以后的成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以识别股骨头坏死高危人群。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期间有关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全部研究,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研究。使用Endnote X9和Excel 2019进行文献提取、管理以及数据录入,利用R Studio 3.6.5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来研究异质性来源及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5 52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成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4.5%[95%CI(0.126-0.165)]。骨折移位情况[OR=0.27,95%CI(0.21-0.35)]和复位质量[OR=0.15,95%CI(0.09-0.27)]是股骨头坏死相关危险因素。亚组率分析结果显示:非移位型骨折坏死率为6.2%[95%CI(0.051-0.077)],移位型骨折坏死率为20.4%[95%CI(0.166-0.249)];骨折复位良好坏死率为8.3%[95%CI(0.072-0.095)],骨折复位不良坏死率为35.5%[95%CI(0.233-0.500)]。纳入的文献一致性较好,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2000年以后的成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总坏死率有所下降,而移位型骨折和复位质量不良的患者坏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各原始文献对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的划分不一致,没有对该指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