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引汤是针对于阳热亢盛,风邪内动而引起的疾病证治,其不仅开创了介类潜阳、咸寒养阴、育阴潜阳之先河,而且还对后世医家多有影响. 1方名释义 风引汤是清热熄风名方,出自《金匮要略》,其条文为“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癜,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此汤主之”,“风引汤,除热瘫痫”。  相似文献   

2.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列方近三百首,但其明言治痫者仅一首,即风引汤。然而随着对仲景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当今国内外医家运用经方治痫大大超过了风引汤的范围,据笔者粗略统计,共达九首之多。为便于同道系统研究,特综述于下:一、风引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曾明确指出“风引汤,除热瘫痫”。然而对于“瘫痫”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众说纷纭。如陆渊雷氏认为“瘫痫”即是“癫痫”;而吴锡璜氏则云“瘫痫”应为“瘫痪”;陈士奎氏最近又提出新的见解,其曰“瘫痫”实际是两种病的合併症,或先病瘫而合併痫,或先病痫而合併瘫,只要是即瘫又痫之患,则可称为“瘫痫”。据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3.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谓"风引汤,除热瘫痫",方后注曰:"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方中用石膏、滑石、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等大队性寒重镇之品,以治疗风火相煽之重症。清末经方家黎庇留以风引汤治疗"症状如狂,旋行屋内不休,自言自语,语无伦次"的"失心疯",以及"舌大满口,不能食,不能言"的"木舌"之疾,均"一剂知,二剂已"。黎庇留运用风引汤验案,独具特色,可资临床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风引汤的源流、方义、用法用量分析,以及风引汤的现代药理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认为风引汤“除热瘫痫”,主清热熄风、镇静安神。凡热、瘫、痫三证具其一二者,皆可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5.
风引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主治“热瘫痫”的附方。笔者曾应用本方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癫痫等病例,取得一定疗效,兹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用作“除热瘫痫”,由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组成。笔者从药证辨析,本方具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熄风安神功效,试用此方治疗以疹、痒、皮肤糜烂为主的皮肤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7.
介绍王中琳教授临证运用风引汤的经验。风引汤有清热熄风、镇静安神之功效,王师在多年临床中总结出对于风引汤的运用应当抓住热、瘫、痫3字,用之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风引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引汤为《金匮·中风历节病篇》的附方,原文载其“除热癫痫”。风引汤药用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其旨在清热泻火,潜阳熄风。对于肝阳上亢、肝火夹痰热横窜经络所致的癫痫、脑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结脑、乙脑、精神分裂症、小儿舞蹈症等神经系统疾患,风引汤都有很好的疗效,以下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
<正> "风引汤"方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该方药物组成: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牡蛎、甘草各二两,寒水石、赤石脂、石膏、滑石、白石脂、紫石英各六两.右十二味,杵粗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原文主治云:"除热瘫癎"虽仅四字,但言简意赅.此后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又有"脚气宜风引汤"的记载.唐·王焘所著《外台秘要·风瘸门》中亦有引崔氏"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的记载.《千金备急要方·风癫  相似文献   

10.
探索风引汤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重点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探讨用量比例,权衡病证如热、瘫、痫,并应用风引汤辨治高血压病、帕金森病、敌敌畏农药中毒后遗症所致肢体强直等.认为风引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肝热生风证的重要代表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运用风引汤不能局限于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肝热生风即可以法选用.  相似文献   

11.
紫雪丹是主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痉厥瘈(?)的要方,已为众所周知,追溯其渊源,此方实师自金匮风引汤而来。考金匮风引汤,除热瘫癎,药共十二味: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支、甘草、牡力各二两,寒水石、滑石、石羔、赤石脂、白赤脂、紫石英各六两。方后註云:“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癎瘈(?),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陈修园谓此方清热熄风,并提出干姜宜减半,牡力宜加倍的意见,个人认为风引汤附于中风历节证治之后,实属不伦,盖金匮之所谓中风,有半身不遂,口眼(?)斜,昏不识人,舌缓涎流等见  相似文献   

12.
风引汤载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由于该方条文简单,体例独特,后世医家对该方重视不够,对风引汤方证解析尚不明确。现结合《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关于风引汤论述的条文考释风引汤源流及证治,分析风引汤的方证配伍,认为风引汤中诸药合用,有寒凉潜镇、引风下行、温中固摄、平冲降逆之效。病机为里热结实,热极生风的中风、癫痫、惊悸、震颤、狂证等,均可以风引汤化裁治疗,有风引汤治验医案为证。  相似文献   

13.
十二寒水石 [概说] 寒水石《本经》称为凝水石,载于中品。日本正仑院所藏唐代之寒水石,经研究证明系方解石,为碳酸钙。近代所用寒水石为红石膏与方解石两种,前者多用于北方。两者功效与石膏略同。《本经》云:“凝水石味辛寒,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别录》云:“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止渴,水肿,小腹痹。” [运用] 经方中仅风引汤一方用寒水石,取其协助石膏清胃热以除生风之源,兼能重镇熄风。  相似文献   

14.
<正>1通腑的重要性脑出血急性期中医治疗绝大多数研究认为"急则治其标",多采用活血通腑泻热法治疗[1],以大黄为代表的通腑泻下方法成为脑出血急性期的主打药。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就有:"风引汤:除热瘫痫。"的记载,风引汤组成中大黄为主药。《血证论》中提出"火热相搏则气实,气实则逼血妄行,此时补肾水以平气,迂阔之谈也。补心血以配火,不急之治也。故唯有泻火一法,斯气顺而  相似文献   

15.
浅谈侯氏黑散与风引汤314500浙江省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朱亚蓉侯氏黑散、风引汤两方,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方用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穹、桂枝。风引...  相似文献   

16.
风引汤来自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原书云:除热瘫痫。和其同质而不同名的方剂有:紫石煮散(《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癫痫汤(《普济方》卷三七八)。后世多用于治疗脑卒中、高血压、癔病性抽搐、乙型脑炎、小儿多动症等神志方面的疾病。然在治疗其它方面的疾病上,报道相对较少。笔者曾将其用于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声音嘶哑,效果显著。患者张某,男,67岁,退休教授,2012年7月  相似文献   

17.
《全匮要略》中应用大黄有20余首方,分别治疗内、外、妇科疾病,其所创立的含大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在临床应用中,颇有一些体会。 热瘫痫:即中风病。肝火偏旺,风邪内动,用风引汤。方中大黄清热泻下,导热下行,使热盛风动,得以平熄;并与平肝潜阳等药相配伍,共奏清热镇降逆风。  相似文献   

18.
经方理法严谨,药专力宏,笔者常研摩其义,试用于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往往收效良好。现择部分临床案例介绍如下。 1 久年癫痫   顾某,女,32岁。患原发性癫痫13年之久,因中、西药久治无功时常复发而怠于求医,自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舒乐安定等轮流服用维持。近两个月发作频繁,三、五日一作,乃复于1995年4月就诊。自诉发作时周身挛强,上肢抽动而以上肢为重。询之情怀多郁、心烦易怒,睡中每每不自觉以手自抚胸胁。饮食、二便、月经皆如常。查其面色泛红,双目有神。舌质稍红、苔黄略腻,脉沉弦滑。此病虽久,然虚象不著,乃阳气郁勃不得发越,郁气化热。厥气化风,内热风痰为患,仍属阳痫,但与初病者亦有别。习用之方遍尝,无庸再试,思经旨“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风引汤与此病机颇合,拟阳明厥阴同治,遂以之与柴胡加龙牡汤合方化裁:生石膏45g,寒水石、滑石各20g,赤石脂、紫石英各30g,干姜、桂枝、大黄各10g,柴胡1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黄芩、半夏、黛蛤散各15g,甘草10g,熊胆粉1.2g,上方服用20剂,发作明显减轻,加减服至两月余,大势已平,仅左上肢偶有抽动。略小其制,嘱可根据病情变化酌用;同时另拟丸方配合巩固治疗。1年后访之,除情志不适或过劳后,仍偶有左上肢轻度而短暂抽动外,未大发作,病情稳定。   按:风引汤一方,原书曰:“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疒疒,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信然。其方义非四气五味泛泛可解,冉雪峰《八法效方举隅》有论可参。愚意苟悟该方深意,非仅施于癫痫而已。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鸭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阴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治热痢、止咳化痰的作用。民间说鸭是痨病(肺结核)患者的“圣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鸭肉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的功能。《滇南本草》亦载:“老鸭同猪蹄煮食,补气而肥体”,身虚瘦弱者食之有益。  相似文献   

20.
刘海英  张伦忠 《河北中医》2011,33(10):1491-1492
1通腑法治疗中风的源流 中医用通腑法治疗中风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就有"风引汤,除热瘫痈"的记载,风引汤中大黄为主药之一,而此处大黄旨在通腑。华佗《中藏经》中载有"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