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血管肉瘤3例(巨块结节型2例,弥漫多结节型1例),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内部见云絮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巨块结节型主灶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弥漫多结节型呈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均呈持续向心性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夹杂条带状低密度区;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另1例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延迟期强化度减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CT平扫呈较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且向中央扩展,延迟期肿瘤均匀强化且程度降低.结论: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唐浩  邹丹凤  陈卫国   《放射学实践》2012,27(2):182-185
目的:探讨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血管肉瘤3例(巨块结节型2例,弥漫多结节型1例),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内部见云絮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巨块结节型主灶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弥漫多结节型呈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均呈持续向心性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夹杂条带状低密度区;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另1例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延迟期强化度减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CT平扫呈较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且向中央扩展,延迟期肿瘤均匀强化且程度降低。结论: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隐匿性外伤性肠破裂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隐匿性外伤性肠破裂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1例手术证实的隐匿性外伤性肠破裂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特异性CT征象有:(1)游离气体,共4例,位于外伤处小肠周围、膈下、腹膜后间隙,或位于包块内各l例;(2)肠间隙血肿或肌壁间高密度血肿(4例);(3)肠壁损伤征,受累肠肇局部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局限性减弱,相邻肠管强化相对增强(3例);(4)外伤处小肠及周围包块(4例),增强扫描该包块有明显环形强化,延迟扫描有进一步强化.其他征象有:(1)腹腔及肠间隙积液(5例),周围脂肪间隙或肠间隙模糊改变(8例);(2)肠梗阻(11例).结论 CT对诊断隐匿性外伤性肠破裂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兴强  李海丰  张俊波  谭必勇  蒋师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12-111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脾脏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40例脾外伤患者CT平扫与增强影像。结果:CT平扫40例中35例可以明确诊断脾脏外伤,其中24例脾内血肿,合并包膜下血肿10例,5例脾脏撕裂伤,6例脾脏碎裂伤,5例显示大致正常;CT增强扫描后,平扫明确外伤的35例显示破裂口更清晰,脾脏内血肿、裂隙均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影,1例显示脾动脉断裂,对比剂外溢;5例平扫正常的亦可见线状低密度无强化影。结论:CT增强扫描能明确诊断脾脏外伤,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对1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进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 s,静脉期55~60 s,180 s后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10例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其中5例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2例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明显强化,其中4例强化均匀,5例强化不均匀,其内平扫不规则更低密度影斑痕强化不明显,3例可见供血动脉,2例病灶边缘有斑块状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静脉期6例呈稍高密度,4例为等密度,2例为高低混合密度影。延迟期12例均低于肝脏密度呈较低密度。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且较准确,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全部经CT平扫,其中10例又经CT增强扫描。结果 12例中累及单侧11例,均为右侧,双侧1例。CT表现为肾上腺弥漫性肿胀,平扫结果可为高密度(7个)、低密度(4个)和高低混杂密度(2个),边缘模糊10个,清晰3个。10例增强扫描显示,11个病灶血肿均无强化,血肿依附于强化肾上腺边缘,肾上腺呈弧形受压。合并征象有肾上腺周围脂肪密度增高伴线样影,同侧膈脚肿胀。12例均合并其他胸、腹部损伤。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DCT扫描对胰腺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胰腺脂肪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2例均定位明确,并明确定性。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74—120Hu,1例夹杂纤细条索状稍高密度影。2例均增强扫描,1例增强后病灶内见轻度条状强化。结论胰腺脂肪瘤具有典型CT表现,CT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脑囊虫病的CT诊断(附4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图1 双顶叶多个大小不等之图形低密度影,其内可见点状高密度影。 图2 平扫左顶叶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图3 增强扫描,左顶叶低密度影无强化。 图4 平扫,见左顶叶中约3.0cm×3.5cm大小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图5 脑囊虫,环形结节强化型。增强扫描,左顶叶低密度影内呈小环形强化,壁光滑。  CT征象 以环形、结节强化型最多,16例占37.21%,其次为囊泡型,8例占18.6%,脑炎型6例占13.95%,钙化型5例占11.63%,脑室型1例占2.33%,混合型7例占16.28%。脑囊虫病CT分型及表现1.脑实质型急性型CT表现:①脑炎型CT表现:类似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影像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EHE患者的CT表现.结果 5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均未见明显钙化及包膜征象,病灶多位于肝周及肝包膜下.3例可见部分病灶有融合,1例可见局部肝包膜轻度凹陷形成“肝包膜凹陷征”.5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向心性强化,但病灶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部分病灶表现为边缘强化呈高密度,中央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病灶周边可见薄层更低的环形低密度带形成“晕环征”.2例增强扫描示肝内静脉主干及分支逐渐变细伸向低密度的结节,终止于结节的边缘形成“棒棒糖征”.3例增强扫描可见部分病灶内有静脉分支存在或静脉分支在病灶内穿行.结论 “肝包膜回缩征”、“晕环征”及“棒棒糖征”是肝EHE的影像表现特征,尤其是“棒棒糖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21例ICI和11例HCI于临床症状出现后3h~29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病人的CT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21例ICI患者的CT像上,1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脑回征”和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高密度影“浮云征”,3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假肿瘤征”,而在11例HCI患者的CT像上,7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血肿影。结论ICI与HCI具有不同的CT征象,因此,CT扫描是鉴别这两种疾病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肾上腺血肿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9例因外伤致肾上腺血肿患,分别于1周、1月内、1月以上至6个月追踪随访CT扫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肿早期即1周内病变平扫呈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密度灶,增强扫描无强化,其中有4例见残留正常肾上腺组织且强化明显,血肿1周以上至1个月,血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全部病例血肿密度不均,呈厚环状强化;血肿吸收及囊变期1个月至6个月内,大部血肿显示机化缩小为强化明显的结节状,部分吸收消失,少数囊变。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各个时期CT有一定特征性,动态随访扫描可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 结合16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其B超、CT和MRI特征。结果 眼眶横纹肌肉瘤主要临床特点为发展迅速的进行性眼球突出,眼眶内上象限为其好发部位。B超检查显示肿瘤为低或无回声区。16例CT平扫,14例与眼外肌呈均匀的等密度,边缘清楚。10例行增强扫描,明显强化4例,中等强化5例。骨质破坏5例。9例行MRI检查,T1WI肿瘤与眼外肌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6例行增强扫描,4例中等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在脂肪抑制和增强T2WI上呈高信号。结论 超声、CT和MRI,尤其CT和MRI能较准确的显示横纹肌肉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构临床特征,能较准确作出定性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创伤后肺血肿的影像表现及创伤机制。方法 4例创伤后肺血肿患者均经正侧位X线胸片检查,1例又经CT检查。2例分别于创伤后7d及3个月至6个月经随访复查。结果 X线胸片显示,4例的不同肺野均有大小不等的囊状透亮区,囊壁薄而光滑,囊底有气液平面.CT对该种病变显示更为清晰。这些影像表现随不同的创伤机制和时期而有多种变化。结论 肺血肿的影像表现与创伤机制及时期密切相关,需与一些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肌肉软组织包虫囊肿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肉软组织包虫囊肿的CT表现.结果 11例中,发生在颈部3例,胸壁2例,腰大肌3例,背部1例,腹壁1例,臀部1例;其中单发6例,多发5例,共17枚病灶.CT平扫均表现为单囊型包虫囊肿,呈圆形或卵圆形囊性低密度肿物, 密度均匀,接近水的密度, 边缘光滑清楚,周围组织有受压、推移改变.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结论 CT可显示肌肉软组织包虫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内部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5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表现为腹壁或腹内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大部分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病灶持续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明显,周边部分残留有斑片状、条状无强化低密度区。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CT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Madelung综合征累及头颈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Madelung综合征累及头颈部患者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15例行增强扫描,18例采用2D多平面重组(MPR)和3D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24例均显示脂肪组织对称分布,无包膜,边界不清。男性患者病变主要分布于下枕部、后颈部及上背部皮下间隙、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深面、椎旁肌间隙、颈前区、腮腺区、面颊部、颈后三角区和锁骨上区;女性患者病变主要累及后颈部皮下间隙。部分病例见肌肉、腺体、大血管、上气道和消化道受压。此外,CT扫描发现头颈部偶发病变5例,包括会厌癌、真菌性上颌窦炎、枕大池蛛网膜囊肿、腮腺Warthin瘤和锁骨上血管畸形各1例。结论:CT是评价Madelung综合征累及头颈部的有效手段,结合2DMPR和3DVR重组技术,可准确显示脂肪组织的分布情况,病灶与肌肉、腺体和大血管的关系以及上气道和消化道受压的程度等,同时可发现头颈部其它偶发病变,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