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6岁及以上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9例(48髋),平均手术年龄8.5岁,有8例(11髋)为手术后再脱位的患儿.手术方式有Salter骨盆截骨术4例(6髋),Pemberton髋周截骨术19例(22髋),Dega截骨术12例(16髋);Westin截骨术4例(4髋).其中髋臼软骨有明显缺损,软骨下松质骨部分裸露23例(28髋),取自体股骨近端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全部病例均行股骨粗隆下去旋转短缩截骨,短缩2~4.5 cm(平均2.8 cm);去旋转25°~45°(平均32°),保留股骨颈前倾角10°~15°,股骨截骨处以鹅头钉或四孔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36例(45髋).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2年).随访结果按Mckay临床疗效标准,优17髋(37.8%)、良18髋(40.0%)、可6髋(13.3%)、差4髋(8.9%),优良率达77.8%;按Severin X线评定标准,优19髋(42.2%)、良17髋(37.8%)、可7髋(15.6%)、差2髋(4.4%),优良率达80.0%.术后髋臼指数平均降至18°;CE角平均30°;髋臼覆盖率达平均95%.术后半脱位2例(4.4%),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8.9%),髋关节功能障碍(屈曲<60°)6例(13.3%).结论 大龄儿童DDH病理改变复杂,术前应根据X线片、CT等检查予以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松解内收肌和髂腰肌,联合股骨短缩去旋转截骨术,力争达到头臼中心性复位,并在此基础上重建髋臼;对关节软骨面缺损明显者,可移植自体游离骨膜予以修复;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持续被动活动等,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Pavlik吊带早期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Pavlik吊带早期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2007年,应用Pavilk吊带早期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78例,57例资料完整,随访超过1年.其中,男19例,女38例,单侧34例,双侧23例,总共80例异常髋关节(左侧44髋,右侧36髋),平均诊断时间66.8d(5~122d).超声波分型:Graf Ⅱa/b17髋,Ⅱc 34髋,Ⅲ及以上29髋.治疗采用Pavlik吊带,定期超声波观察及吊带调整,至超声波正常后维持4周.若Pavlik吊带3周,超声波指标未好转,改用石膏治疗.随访最少至1岁,摄片评价髋关节发育情况及股骨头骨骺变化.结果 Pavlik吊带应用最短3周,最长5个月.21例(28髋)Pavlik吊带治疗直至超声指标正常,26例(38髋)Pavlik吊带使用超过年龄8个月后,继续使用支具治疗;4例(5髋)Pavlik吊带治疗超过年龄6个月后,改换石膏治疗;6例(9髋),3周后中断Pavlik吊带治疗,改换石膏固定.Pavlik吊带治疗总有效率82.46%.无股骨头AVN发生.7例(10髋)随访时髋臼指数大于25°;3例(4髋)随访至18个月,因AI大于25°,Shenton线连贯欠佳,接受了囊外Salter骨盆截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比率为5.26%.结论 Pavlik吊带早期治疗DDH显示,初始病变严重、治疗年龄超过7周将影响预后.超声波监测是做好早期治疗工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关节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对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 117例 ,共 16 1髋进行平均 7.4年的随访。临床上对髋关节功能和肌力进行了测定 ,对复位前后系列X线片进行了观察 ,正常侧作为对照组 ,X线观察的指标有 :髋臼指数、臼头指数、股骨头发育情况及髋关节间隙等。结果 全部病例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与对照组无差异。在X线上有 131个髋关节的发育与对照组的发育无差异 ,其中有 2 3髋在复位后 6个月去掉金属外展固定支架时出现了半脱位及关节间隙增大的改变 ,经平均 3年左右观察 ,逐渐恢复发育至正常。脱位侧股骨大转子骨骺出现时间比对照组延迟 1年左右。结论 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出现的半脱位及关节间隙增大不应急于手术 ,因其有逐渐发育至正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Dega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ega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Dega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6例40个髋,女29例,男7例;左髋16例,右髋16例,双髋4例。术前股骨头脱位高度平均2.0cm,髋臼指数平均38.5°。手术年龄平均5.3岁。结果术后随诊时间平均2年,根据McKay的临床评定标准,32个髋关节为优,6个为良,1个为可,1个为差。X线片结果显示CE角平均26°,2个髋关节出现Ⅰ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根据Severin的评定标准,29个髋关节为优,7个为良,4个为可。结论Dega截骨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下肢牵引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闭合复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国南方7家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的DDH患儿的临床资料.共有302例(333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40例,女262例;单侧271例,双侧31例.平均年龄(16.5±5.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8.0±18.0)个月.牵引组227例,非牵引组75例.比较两组患儿Tonnis分度、再脱位发生率、股骨头坏死(AVN)、末次随访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角(CE角)和Severin影像学分级.结果 非牵引组平均住院时间(5.1±2.6)d,显著短于牵引组(16.2±7.5)d(P<0.001).术前牵引组的平均Tonnis分度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1).333髋中有23髋(6.9%)出现再脱位,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8.7%,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在Tonnis Ⅱ度的患儿中,牵引组和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onnis Ⅲ~Ⅳ度的患儿中,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7).牵引组AVN发生率为17.4%,非牵引组AVN发生率为2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3).同样,根据Tonnis分型分别比较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VN发生率,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AVN的分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76).牵引组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I值和CE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Severin影像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9).结论 牵引不能降低DDH闭合复位术后再脱位的发生率,不能减少AVN的发生率,也不能改善DDH闭合复位的最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一期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48例(96髋),为观察组,取同期单侧分次Salter骨盆截骨术患儿66例(76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关节功能、髋臼的x线表现、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随访2年至5年6个月,按Mckay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6.88%,对照组为98.68%;按Severin标准评定x线表现,病例组术后优良率为94.79%,对照组为97.37%;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观察组为4.17%,对照组为3.95%;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在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13%和1.32%。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与单侧Salter骨盆截骨疗效相似,双侧Salter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0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男2例,女8例;年龄8~26个月,平均13个月,单侧6例,双侧4例,共14侧髋。闭合复位外固定后再脱位4例5侧髋;闭合复位后安全角度小、不稳定4例6侧髋;闭合复位困难2例3侧髋。关节镜下观察妨碍复位的因素并清理髋臼。结果关节镜下观察到妨碍复位的主要因素有:盂唇增厚内翻5侧髋;圆韧带肥大4侧髋;髋臼横韧带增粗突出2侧髋;盂唇增厚内翻,圆韧带肥大与髋臼横韧带增粗突出同时存在3侧髋。所有病例髋臼内都有纤维脂肪组织充填。10例患儿复位外固定后髋关节位置好,CE角15.5°~18°(平均16.5°)。经平均随访38个月(29~54个月)无再脱位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生。结论关节镜可直视下观察妨碍股骨头复位的因素,彻底清理髋臼,提高了复位的成功率,降低了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DDH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岁以内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术前磁共振相关因素对手术方式的预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57例(60髋)符合条件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资料,其中男9例,女48例。术中根据Bowen造影标准将患儿分为3组,闭合复位成功为A组(26例),闭合复位失败为B组(24例),无法复位为C组(7例)。在磁共振上测量三组患儿术前关节囊前入口角(anterior access angle,AAA)、下入口角(inferior access angle,IAA)、冠状位最大入口直径(coronal maximal access diameter,CMAD)、轴位最大入口直径(axial maximal access diameter,AMAD)、轴位股骨头直径(axial femoral head diameter,AFHD)、冠状位股骨头直径(coronal femoral head diameter,CFHD)、冠状位口径比(CMAD/AFHD)及轴位口径比(AMAD/CFHD)等指标,比较三组数据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性别、侧别、年龄、脱位程度、负重时间等和治疗方式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闭合复位组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拐点。结果3组数据的AAA、CFHD、AFHD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AA角为(108.2±9.8)°,显著大于B组(98.8±11.2)°和C组(91.7±6.9)°,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在CMAD、AMAD、CMAD/AFHD等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AMAD/CFH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两组CMAD、AMAD、CMAD/AFHD、AMAD/CFH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侧别、脱位程度、负重时间等和治疗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有相关性。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5组数据ROC曲线下最大面积为AMAD/CFHD(0.848),确定AMAD/CFHD的敏感度(74.1%)、特异度(92.3%)及拐点(0.515)。结论术前磁共振指标IAA、CMAD、AMAD、CMAD/AFHD、AMAD/CFHD可作为术前预判因素。当AMAD/CFHD比值>0.515时,建议行闭合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9.
早期手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的原则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hip,DDH)治疗目的是取得稳定地同心圆复位,原则是依据患儿的年龄和脱位程度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Salter骨盆截骨术后远期髋关节发育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30年中,Salter骨盆截骨术作为治疗发育性髋脱位(DDH)的术式,已被普遍接受且成功率很高。本文就Salter骨盆截骨术后远期髋关节各参数变化及预后进行综述,目的在于更深刻认识Salter骨盆截骨术的价值以及治疗中注意事项,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手术失败及术后再脱位原因.方法 1998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了32例(37髋,男11髋,女26髋,首次切开复位平均年龄4.6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后未复位或再脱位患儿,包括:单纯切开复位者4髋, 切开复位加Salter截骨手术者18髋, 切开复位加Pemberton截骨手术者4髋,切开复位加Chiarii截骨者6髋, 切开复位加臼盖成形术者3髋, 术式不明者2髋.经X线片明确诊断后再次进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依据病史、影像学资料及再手术时的发现,综合分析复位失败和再脱位原因.结果 32例(37髋)再手术复位成功率100%,经6个月至10年随访(平均4.3年), 显示中心性复位30例35髋,残留髋臼发育不良2例2髋,依据周氏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功能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优27髋,良6髋,差4髋,优良率89.2%.结论 髋关节切开复位手术失败或术后再脱位原因包括:术中误将假臼当真臼进行复位、手术指征及术式掌握不当、手术操作不规范、技术不娴熟或髋臼因素(如后缘缺乏)等.只有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熟练掌握各种手术的技巧,并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才能有效减少再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探讨发育性髋脱位股骨头表面应力的变化及对前倾角改变的影响.方法 7只西藏小型猪,通过手术制作出左髋关节髋脱位模型,右侧作为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不同时间分别行骨盆X线检查,测量双侧sharp角及臼头指数,比较术后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另分别于术后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将实验动物行骨盆及下肢CT检查,收集数据,制作髋脱位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实验侧股骨头表面与对照侧应力分布的变化特点.结果 术后当天实验侧较对照侧sharp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侧较对照侧sharp角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侧头臼指数较对照侧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侧对比显示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实验侧sharp角逐渐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臼指数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限元股骨头表面应力分析结果提示:术后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侧与对照侧股骨头内侧相同检测位点应力分布值比较,实验侧检测位点应力分布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实验侧殷骨头内侧相同观察点应力值不断加大,相同位点应力分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倾角加大及股骨头及髋臼的变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或与股骨头表面应力分布改变有较大关系.提示在临床工作中早期发现早期手术、以及手术中纠正前倾角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Salter骨盆截骨术后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后的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特点。方法 对本组 4 0例 (4 5髋 ) ,男 5例 ,女 35例 ,进行Salter骨盆截骨术 ,观察术后髋臼指数 (acetabularin dex ,AI)、髋臼指数深宽比 [acetabularindexofdepthtowidth ,AI(D/W ) ]、CE角 (center edgeangle)、臼头指数 (acetabular headindex ,AHI)、髋臼宽度增长率、股骨头增大率和闭孔面积比率的变化趋势 ,结合临床功能和X线片表现进行评分 ,平均随访 5 .7年。结果 术后AI和AHI逐年减小 ,3~ 4年AI稳定于 15°左右 ,AHI达到正常 ;AI(D/W )和CE角逐年增加 ,分别于 5年以后 ,3~ 4年达到正常 ;髋臼宽度增长率和股骨头增大在术后 3~ 4年最明显 ;患侧闭孔面积术后当时明显减少 ,6个月恢复。评分优良率 97.5 %。结论 Salter骨盆截骨术时患儿正处于儿童发育的第一高潮 ,塑形能力强 ,术后3~ 4年髋关节已近正常 ,以后髋关节包容继续加深 ,形态日趋完善。此年龄阶段手术可引起头大而影响覆盖 ,并应避免剧烈运动 ,防止过早发生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发育性髋脱位患儿闭合复位成功后的转归,探讨髋臼指数与预后间的关系,研究行走年龄段(Walking age)发育性髋脱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随诊在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10年间治疗的闭合复位患儿,纳入研究范围者需具备下列条件:闭合复位时年龄介于1岁至2岁之间;复位成功且经过三期共9个月石膏治疗;随诊时间在2年以上.共计72例患儿97髋,按年龄段分为A组(1岁至1岁半)和B组(1岁半至2岁), 再按髋臼指数40°为界分成两个亚组,如A1组(<40°),A2组(≥40°).进行两个亚组间最终结果的比较.结果 评价以影像学Severin分级为标准,评为Severin Ⅰ、Ⅱ级者则计入优良组,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P值设为0.05.结果 A1组优良率56%(14/25髋),有4髋小现股骨头坏死,6髋进行手术矫正残留的发育不良,A2组优良率24%(7/29髋), 8髋出现股骨头坏死,10髋进行手术,B1组优良率62%(13/21髋),5髋出现股骨头坏死,3髋进行手术, B2组优良率仅18%(4/22髋);2髋股骨头坏死,10髋已行手术.A1与A2组、B1与B2组间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尤其D2组优良率极低.结论 行走年龄段(Walking age)患儿如髋臼指数大于40°, 闭合复位后优良率低,不提倡强行闭合复位、石膏制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人体位固定治疗先天性髋脱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上儿先天怀髋脱位闭合复位后不同固定方式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1982~1990年采用闭合复位治疗的393例患儿(589个髋)做平均12年的随访。结果 589个髋,185个发生股骨头坏死,占31.4%,其中蛙式位支架固定98个髋,45个发生,占45.9%;人体位支架固定468个髋,136个发生,占29.1%;人体位石膏裤固定23个髋,4个发生,占17.4%。结论 人体位固定能有效地减少股骨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DDH术后再脱位的髋臼及股骨近端的骨性病理形态改变,以分析术后再脱位的原因,从而指导和改进DDH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8例(28髋)DDH术后再脱位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其髋臼前外侧缘倾斜角、髋臼后外侧缘倾斜角、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髋臼前倾角、股骨颈前倾角、颈干角等参数指标,并观察髋臼外上缘(中上缘)的形态及股骨头与髋臼是否为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并与38例(51髋)手术成功患儿术后值以及正常组(健侧组)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术后再脱位的原因.结果 术后再脱位组患儿的颈干角为(158.4±10.1)°,与正常组的(138.1±7.2)°和手术成功组的(139.0±5.9)°比较,数值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患儿髋臼外上缘重型缺损者所占比例为82.14%与手术成功组的3.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所有患儿均未能恢复髋关节的同心圆复位关系,而所有手术成功组患儿的髋关节均恢复或接近恢复了同心圆复位关系.结论 术后再脱位原因与颈干角的角度、髋臼外上缘形态、股骨头与髋臼是否恢复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