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联隐性鱼鳞病的发病理是X染色体短臂末端的类固醉硫酸脂酶(STS)墓因缺失.此病携带者的STS基因量是正常人的一半.用PCR法检测了19例性联隐性鱼鳞病和11例常显鱼麟病患者.发现16例性联隐性鱼麟病(占84%)有STS基因缺失.与Southaru杂交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Southern杂交及基因的剂量分析检测了4个性联隐性鱼鳞病患者的家系.发现2例患者母亲为基因携带者.为鱼鳞病的产前诊断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测具有典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的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基因点突变,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的K10第一外显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患病成员K10基因的第156密码子发生了C→A的碱基替换,从而导致精氨酸变成丝氨酸,并破坏了AciⅠ的酶切位点,而患者家族中未发病成员均未见有基因突变。该突变位于编码角蛋白K10的1A亚区。这一研究为建立大疱性先天性鱼  相似文献   

3.
4.
检测2个中国X连锁鱼鳞病家系中的基因突变。用PCR方法扩增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的10个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第一个家系中先证者的STS基因6、7外显子缺失,第二个家系先证者的整个STS基凶缺失。本研究明确了这两个家系中的基因突变,从而为这两个家系的后代进行产前诊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摘要】 患儿男,2岁2月龄,因生后毛发异常就诊。患儿生后头皮未见毛发,周身皮肤粗糙,可见米粒大小毛囊性丘疹,肛周可见红斑。生后15 d左右家长发现其畏光。皮肤科检查:全身弥漫分布米粒大小毛囊性丘疹,头发、睫毛、眉毛均未见生长;肛周可见境界清楚红斑,边缘可见脱屑。基因检测发现,患儿X染色体MBTPS2基因存在c.661T>A变异,该变异导致第221号氨基酸由苯丙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即p. Phe221Ile。患儿母亲为相同位点的杂合突变。诊断:毛囊性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皮肤癣菌病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等根据不同的病原真菌而有所不同,而且往往表现为一定的地域流行趋势[1,2],因此临床上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菌种对皮肤癣菌病的治疗和流行病学研究都显得相当重要.目前用于真菌菌种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很多,用于分类研究的真菌基因包括编码核糖体的rD NA、某些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全基因组等[3,4].我们使用针对拓扑异构酶Ⅱ基因区的多重引物,以巢式PCR法对皮肤癣菌基因进行扩增,以探寻一种方法简便、结果稳定、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适合临床鉴别常见皮肤癣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gD基因在生殖器疱疹PCR诊断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国外已发表的疱疹病毒(HSV)糖蛋白D基因(gD基因)的核苷酸保守区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建立了用疱疹病毒gD基因做疱疹病毒诊断基因的PCR方法。对48例拟诊为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标本进行病毒细胞培养和PCR检测。结果表明,PCR对HSV2感染的敏感性为84%(20/24),特异性为91%(22/24)。经标准株及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证实和序列分析,表明该方法特异、敏感  相似文献   

8.
四环素抗性基因PCR检测及酶切分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对551份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四环素抗性基因检测,并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应用Tqa-1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解消化反应。结果表明四环素抗性基因决定子阳性检出率为36.84%,大多数PCR产物在酶解后可产生3个预期酶解片段,少数则缺如此3个酶解片段。  相似文献   

9.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PCR指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传统鉴别主要依据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等方法,但红色毛癣菌的菌落产红现象受培养基类型、 pH、培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1],我们应用 PCR方法,以微小卫星 DNA引物,对这 2种癣菌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它们区分开来。 泳道 1为 Markerλ DNA/EcoRⅠ+ HindⅢ,泳道 2、 7、 8、 9为红色毛癣菌,泳道 3~ 6为须癣毛癣菌 图 1 (GACA)4作引物的 PCR扩增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菌株:本研究采用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23株 ,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11株。红色毛癣菌中 11株来自上海…  相似文献   

10.
用类固醇硫酸醋酶(Steroid sulfatase, STS)基因的cDNA为探针对19例性联隐性鱼鳞病和1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显)鱼鳞病分别进行Southern杂交,发现84%性联隐性鱼鳞病患者有ST5基因缺失,且为全长STS基因缺失,常显鱼鳞病组均正常.此实验室检查对鱼鳞病的基因诊断、携带者检测及产前诊断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家族性色素失禁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IP)患者NEMO基因的缺失突变.方法:选取NEMO基因特异引物nemo-Int3S、nemo-Rep3S和nemo-L2Rev,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家系内成员NEMO基因的缺失位点进行检测.结果:IP家系内所检测患者中皆有NEMO基因外显子4~10缺失,家系内正常人未见NEMO基因缺失.结论:该家系患者的基因突变方式为NEMO外显子4~10缺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建一种适用于临床中检测麻风杆菌(ML)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并优化检测条件以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方法:用麻风杆菌纯DNA作模板,对PCR反应体系中模板浓度、引物浓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建立高敏感性的PCR反应体系,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比较,对麻风病人标本进行检测,确定优化后两法的反应体系及两法的临床检测意义。结果:经过大量的实验比对表明,反应体系引物含量为0.2μL×100μmol时,模板浓度10-1条ML/m L可以作为稳定的可检测到条带的模板浓度的下限。对52例各型麻风患者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常规PCR检测阳性数(49/52)略高于Real-time PCR(47/52),但Real-time PCR操作程序简单和需时短,且成本低。结论:通过对PCR反应条件中DNA模板浓度和引物浓度的优选,提高了PCR检测麻风杆菌DNA的灵敏度;对于不同PCR方法的选择方面,Real-time PCR比常规PCR简捷快速,而常规PCR灵敏度略高于Realtime PCR。  相似文献   

13.
PCR法快速检定模拟体液中致病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念珠菌已成为所有真菌感染菌种的第1位(78.3%)致病菌,隐球菌为第2位(7.3%),曲霉为第3位(1.3%)[1].另据统计,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从被检测出到死亡普遍少于14d[2],因此迫切要求我们不仅要早期、快速诊断深部真菌病,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致病菌鉴定到种,以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虽然以往我们建立的检定方法[3]可以将致病菌鉴定到种,但它是建立在临床标本真菌培养阳性的基础上,这意味着必须等待数天到数周的时间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菌种检定.而据统计,临床上45%~75%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及更多的侵袭性曲霉病患者血培养阴性[4],这就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使得培养阴性的含菌标本无法被用来检定菌种.因此,我们尝试应用新建立的方法在体外对血液、尿液、肺泡灌洗液和脑脊液中悬浮的致病真菌进行快速检定,以期解决上述难题,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寻常型鱼鳞病患者中间丝聚合蛋白(FLG)基因突变与FLG及兜甲蛋白在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汉族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及14例健康对照皮肤组织内FLG及兜甲蛋白的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IPP)判定FLG及兜甲蛋白在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单位(PU值)。提取10例汉族寻常型鱼鳞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基因组DNA,采用PCR及直接测序法,对FLG基因已报道的13个突变位点(3321delA、441delA、1249insG、E1795X、S3296X、R501X、2282del4、R2447X、S2889X、7945delA、3702delG、Q2417X、R4307X)进行测序。 结果 FLG在寻常型鱼鳞病皮损及健康对照皮肤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及基底层细胞均有表达,胞质染色多见;寻常型鱼鳞病皮损阳性染色PU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皮肤(分别为0.2082 ± 0.0080和0.2300 ± 0.0228,两组比较,t = 3.30,P < 0.01)。兜甲蛋白在寻常型鱼鳞病皮损及健康对照皮肤颗粒层、棘层及基底层细胞均有表达,胞质及胞核染色多见;寻常型鱼鳞病皮损表达的PU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皮肤(分别为0.1370 ± 0.0112和0.1493 ± 0.0073,两组比较,t = 3.07,P < 0.01)。7例寻常型鱼鳞病患者检测到FLG 3321delA突变位点,2例检测到FLG 441delA突变位点,健康对照组未检测到FLG基因突变位点。 结论 FLG(3321delA,441delA)可能是汉族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的突变位点之一。FLG及兜甲蛋白表达下降可能与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用PCR法快速检测播散性念珠菌病兔模型血中的念珠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用PCR法和传统的培养法检测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兔模型血中的念珠菌,比较两者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 用健康兔和免疫抑制兔分别建立1个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兔模型,以1对真菌ITS通用引物对连续采集的兔血进行PCR扩增,同时将标本进行培养和计数。结果 ①本法可以从兔模型的血中扩增出预期的280bp的PCR产物。②本法可检测到血中大约50CFU/ml的菌量,即检测出每个PCR反应体系含2-3个孢子的DNA。③PCR法的敏感性为74.4%,培养法为30.8%。④PCR法可于每次取血后4h获得结果,而培养法需在7天后才能获得结果。结论 新建立的PCR法检测急性播散性念珠病病兔模型血中的念珠菌比传统的培养法敏感、准确、快速,它将在今后的临床标本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两个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家系ABCAl2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2例先证者确诊为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使用遗传性皮肤病多基因芯片对先证者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和父母的DNA进行双向验证。结果 例1发现ABCAl2基因上c.2759A〉G和c.7004A〉G两个复合杂合突变;例2发现ABCAl2基因上c.6163_6164insT和c.7406G〉A两个复合杂合突变。2例患者的父母均是其中1个突变的携带者。对这4个突变进行功能预测显示,c.2759A〉G、c.7004A〉G和c.7406G〉A三个错义突变均有可能的致病作用,另外移码突变c.6163_6164insT编码的截断蛋白也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c.2759A〉G、c.6163—6164insT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结论 ABCAl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两个家系先证者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7.
PCR法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鉴定白念珠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进行PCR来鉴定白念珠菌。方法:根据白念珠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中编码1MSSVKY^6的序列设计上游引物5‘-ATGAGTTCAGTTAAGTATG-3‘,编码^492NEIVR^496的序列设计下游引物5‘-CTATCTTACAATCTCGTTC-3‘,对白念珠菌ATCC11006,22株临床分离株,7株其它致病性念珠菌,8株致病性丝状真菌,1株新生隐球菌及1份人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PCR产物用酶切方法鉴定,结果:所有23株白念菌均可获得约1.5kb大小的PCR产物,16株其它致病性真菌及人的DNA标本均无扩增产物,PCR产物经BamHI酶切,产生两个大小分别约为1.0kb和500bp的片段。结论:利用设计的引物,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可以特异地鉴定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18.
性联鱼鳞病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联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发病。它不仅累及皮肤,而且累及其他系统。该病是由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的,目前已发现一些不同的部分缺失形式或点突变,对发病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药物和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将来预防和治愈本病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道1例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并检测其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SLURP-1和STS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对扩增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对SLURP-1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患儿躯干、四肢泛发规则排列的棕褐色或黑色多角形鳞屑,掌跖、肘膝、腹股沟、肛周红斑,过度角化,向背侧延伸,诊断为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基因检测提示,STS全基因缺失;SLURP-1基因第3外显子第286位核苷酸发生C→T纯合突变(c.286C>T),导致其编码蛋白质在第96位氨基酸出现终止改变(p.R96*),其父母均为c.286C>T杂合突变携带者.健康对照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该患者携带STS全基因缺失和SLURP-1基因纯合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