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索原(PCT)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严重程度、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方法检测64例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5天血清PCT水平,同时进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记录血常规、血糖、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感染和MODS的情况。结果多发伤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MODS组PCT、白细胞计数、ISS、血糖、ALT和Cr均明显高于脏器功能正常组(P均〈0.05);发生感染前后,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发伤可引起PCT水平升高,且与损伤严重程度、感染、MODS有关;检测PCT水平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感染和预警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按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24例,两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1、2、3、5、7天血白细胞(WBC)数、血氧饱和度(SpO2)、昏迷时间、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治疗组伤后3d内SpO2下降8例,对照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昏迷时间(10.13±2.84)d,对照组(14.94±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肺部感染10例,对照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一周内肺部感染2例,对照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第2,3,5,7天血W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预后不良8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早期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能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并防治肺部感染,对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活动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创伤失血性休克术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的作用。方法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本科收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共58例,分为两组:A组(n=30)、B组(n=28)。通过液体复苏使A组患者收缩压维持在75mmHg或其以上,B组患者收缩压维持在90mmHg或其以上。比较术前两组患者的液体输入量和输血量,住院期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及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及手术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输液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AR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术前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可明显减少出血量,节约血源;同时可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从而降低ARDS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23例单纯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于入院时检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imer),根据病人的GCS评分、受伤类型、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预后评分、及外伤1周内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和迟发性颅内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凝血功能及D—dimer值。结果D—dimer值在不同GCS评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组与无梗死组相比胛缩短(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颅内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相比Pr明显延长(P〈0.01)、APTr延长(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凝血指标对颅脑损伤的伤情、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但不稳定。D—dimer是早期判断颅脑损伤预后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严重创伤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且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按严重创伤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1.8g/d,静脉滴注,连用7d。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天时,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10(IL-6、10)、C反应蛋白(CRP)水平,统计2组MODS的发生率、28d病死率,以及治疗前、治疗第7天时的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第3、7天,TNF一仪、IL-6、GRP下降以及IL-10上升的趋势均较对照组更明显,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7天APACHEⅡ分值也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MODS发生率、28d病死率分别为26.67%、13.33%,对照组为53.33%、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H可能通过有效调控炎症介质水平,改善严重创伤SIR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并观察其疗效。方法GCS≤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68例,于创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监测和记录治疗前后的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rO2)、血糖指标,于伤后6个月根据GOS标准进行评估,判断顸后。结果亚低温治疗后患者ICP明显降低(P〈0.05),PbrO2明显升高(P〈0.05),对创伤后早期发生的高血糖反应有抑制作用(P〈0.05)。COS评估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69.2%),病死率(12.3%),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33.3%和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24~48h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变化在多发伤后应激性胃黏膜损害中的作用。方法:观察小鼠多发伤后不同时相胃黏膜组织GR的动态变化及胃黏膜损伤情况。结果:伤后胃黏膜细胞组织GRαmRNA水平显著下降而GRβmRNA明显升高(P〈0.05),胃黏膜损伤指数于伤后6,12,24,48h显著增加(P〈0.01),伤后ALT、Cr、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明显升高(P〈0.05)。结论:GR减少是导致多发伤伤后应激性胃黏膜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杨惠光  陈国强  石源  张峻峰 《职业与健康》2008,24(23):2616-2618
目的探讨急症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提高交通事故致多发伤救治成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室-急诊室症监护病房(EICU)”一体化救治严重多发伤病人103例(第1组),和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未采用新急救模式抢救严重多发伤病人101例(第2组)进行比较。结果第1组死亡20例,救治成功率为80.6%。第2组死亡27例,救治成功率为73.3%。2组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患者120平均到达现场的时间、院内绿色通道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第2组,救治成功率高于第2组(P〈0.05)。结论多发伤的诊治必须由急救中心医师实施或组织实施,在急救中心实施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是提高其成功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多发伤救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损伤严重度与心肌肌钙蛋白I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率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与损伤严重度的关系。方法将326例创伤患者按简明损伤定级与损伤严重度记分(AIS90-ISS)法分为轻伤组、重伤组及严重伤组,于入院时、第3天、第7-10天测定血清cTnI含量,并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创伤早期(伤后3d内),轻伤组的血清cTnI含量变化不是很明显,第3天的异常率仅为9.4%,重伤组及严重伤组血清cTnI含量变化比较明显,异常率分别为31.2%、69.0%;严重伤组的血清cTnI〉0.20μg/L例数达28例,即达到了心肌缺血阳性界值率为66.7%,且持续时间长。血清cTnI含量于第3天达高峰,第7-10天明显下降;不同AIS90-ISS评分患者的血清cTnI、心电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创伤早期可并发心肌损伤,且损伤程度与创伤严重度有相关性,cTnI的测定对诊断心肌损伤、判断病情严重度和评价预后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规范化使用胰岛素治疗,判断其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7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同期分为胰岛素+常规综合治疗(52例)和常规综合治疗(45例)两组进行对照研究。胰岛素治疗组入院后(或开颅术后)即按年龄分段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20-39岁,4U,每8h一次;40-59岁,4U.每6h一次;〉60岁,6U.每6h一次。静脉补糖按葡萄糖与胰岛素之比为3-4g:1U的比例加入胰岛素。根据动态血糖测定结果增加或减少胰岛素用量。对照组除未使用胰岛素外,其他治疗同胰岛素治疗组。结果.(1)对照组伤后3h内,1,3,5,7d不同GCS评分组血糖测定值比较,GCS评分越低,血糖水平越高(P〈0.01)。(2)治疗组恢复良好率(48.1%)明显高于对照组(20%)(P〈0.01);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规范化使用胰岛素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特点,总结抢救经验。方法:取接受常规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28例纳入常规组,按照性别、年龄(±5岁)、致伤原因、伤情与活动等级,选择同期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28例纳入限制组,对比常规指标与患者预后。结果:复苏时,常规组与限制组PT、APPT、B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3h,限制组PT、APPT低于复苏时,低于常规组。限制组T高于复苏时,高于常规组,限制组BE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死亡4例,限制组死亡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尽管未得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但研究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助于患者凝血功能恢复,减轻酸中毒表现,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十二指肠营养管促进患者恢复及防治并发症。方法:87例食管癌患者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组)64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23例。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早期经静脉予以营养支持。术前、术后监测两组患者的体重、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2组患者对比在体重、血浆白蛋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氮平衡(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P〈0.05)和营养费用(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营养管可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单纯糖尿病患者79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AASI及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并进行AASI与ACR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相比,ACR、IMT以及AAS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与AASI低水平组糖尿病患者相比,AASI高水平组的糖尿病患者的ACR、IM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糖尿病患者ACR异常组、颈动脉异常组分别与正常组相比较,AASI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有关,可作为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eldinger技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最适引流管径。方法 对本科住院自发性气胸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给予Seldinger方法胸腔置入12G中心静脉导管,B组28例,采用传统切开置管法,C组20例,采用Seldinger方法,16G中心静脉导管。比较3组疗效、堵管发生率及疼痛分级。结果 A组总有效率93.3%,堵管发生率13.3%、;B组总有效率92.9%,堵发生管率14.2%;C组总有效率60%,堵管发生率90%;A、B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堵管发生率A、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明显差于A、B2组(P〈0.05),堵管发生率显著高于A、B2组(P〈0.01)。疼痛发生率及分级B组高于A、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G中央静脉导管Seldinger技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与传统方法疗效相同,却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病人易接受的优点,值得推广作为自发性气胸的标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分度诊断及相应处理效果,探讨改善ICP孕妇妊娠结局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ICP患者的分度诊断及相应处理措施临床资料,按ICP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肝转氨酶、甘胆酸水平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两组:轻度组ICP患者76例,重度组ICP患者16例,并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1)轻度组患者终止妊娠的期待孕周高于重度组[(37.12±1.54)周VS(35.06±2.49)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度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轻度组(93.8%vs53.9%,P〈0.05);(3)重度组患者的低体重儿、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转入NICU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25%、43.8%、25.0%、37.5%、6.3%,18.8%)高于轻度组(7.9%、11.8%、6.6%、11.8%、0、3.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P患者进行分度诊断及相应的处理,能明显改善其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拉贝洛尔与硝酸甘油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15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拉贝洛尔组(101例):采用拉贝洛尔1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依据降血压情况调控滴速。硝酸甘油组(49例):用硝酸甘油40mg+生理盐水32ml静脉泵人。比较两组患者降压情况及母婴结局。结果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24h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相当(P〉0.05),其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少。结论拉贝洛尔、硝酸甘油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降压疗效均满意,可减少产科并发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5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24~48h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术后6~8d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观察2组患者研究期间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入院4周后的体重变化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腹泻、便秘、呕吐、胃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伤后14d及伤后28d早期肠内营养组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和减缓体重下降,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治疗的80例多发伤患者,其中男66例,根据患者是否酸中毒、低体温、休克进行分组。对所有患者进行PT、APTT、TT检测。结果酸中毒组与非酸中毒组、低体温组与非低体温组、休克组与非休克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多发伤患者进行PT、APTT、TT检测有利于判断患者病情、成功诊治多发伤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未治期(durmion of unmedicated psychosis,DUP)的长短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170例从未服药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诺丁汉起病症状量表(NOS)评估,按患者DUP中位值分为长DUP组和短DUP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培酮治疗,疗程为6周。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末进行PANSS量表、副反应量表(TESS)及疗效评定。结果2组病人治疗2、4、6周时,其PANSS减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内治疗前后PANSS减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DUP组治疗6周结束时有效率(78.26%)高于长DUP组(52.63%,P〈0.01),利培酮药物用量少于长DUP组(P〈0.01),长DUP组以锥体外系副反应为主,短DU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长DUP组(P〈0.01)。结论DUP时间短的首发精神分裂症者近期疗效优于DUP时间长者,且药物剂量小,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4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μ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0ml中静脉滴注,1次/d,4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71.9%)高于对照组(40.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TBIL、PT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下降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BIL下降水平,PTA上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PTA升高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临床应用对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尤其在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方面,且毒副作用较少,可作为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