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4例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4例气胸患儿中23例先行胸腔穿刺抽气减压后,2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例行纵隔穿刺抽气减压术,16例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结果:24例气胸患儿,痊愈出院22例,1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20例患儿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平均70 h,最短引流时间35 h,最长引流时间160 h。16例机械通气治疗患儿12例先撤除呼吸机,后顺利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2例先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后顺利撤除呼吸机。结论:新生儿气胸主要与胎粪吸入综合征、机械通气及医源性因素有关。胸腔穿刺抽气及胸腔闭式引流术为新生儿气胸有效治疗措施,严重气胸患儿应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疗效较好,治疗中需注意呼吸机参数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胸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1月-2011年7月2 511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的31例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生儿期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胎粪吸入综合征(MAS)者,使用球囊面罩复苏者,应用机械通气者,均可使气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1例患儿中,11例给予单纯鼻导管或面罩吸氧,6例患儿采取胸腔穿刺抽气,14例患儿采用胸腔穿刺闭式引流,痊愈29例,治愈率达93.55%.结论 新生儿并发NRDS、MAS,使用球囊面罩复苏,应用机械通气等因素均为新生儿气胸的高危因素,而避免高危因素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气胸可有助于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2倒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足月儿气胸病因:胎粪吸入征(MAS)14例,肺炎7例,出生窒息复苏抢救3例。8例早产儿气胸病因:肺炎5例,肺透明膜病(RDS)3倒,均在给予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出现气胸。32例患儿,9例经头罩给氧、镇静和抗感染治疗,气胸吸收。23倒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其中6例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10例给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气胸吸收痊愈出院,7例给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4例气胸吸收,3例死亡,5例配合胸腔穿刺抽气。[结论]MAS是引起足月儿气胸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生后曾给予复苏抢救及呼吸机治疗的患儿。早产儿气胸与呼吸机治疗关系密切。因此MAS患儿、早产儿在进行复苏抢救及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压力,缩短吸气时间,以减少气胸发生。HFOV治疗气胸安全有效,一旦确诊为气胸,尤其是病情严重者应及早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源性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医源性新生儿气胸的病历资料,着重分析其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结合文献进行研讨。结果:本组病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联合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患儿平均引流时间2.8天,联合胸腔穿刺闭式引流、辅助呼吸机治疗患儿平均引流时间5天;其中1例出现张力性气胸改用8#硅胶引流管仍无好转转上级医院后放弃治疗,其余均治愈。结论: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危重患儿生存率极大提高,医源性气胸发生率也有增高的趋势。针对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积极改进相应治疗措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导管胸腔置管抽气或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优势。方法对2008年6月以来的11例自发性气胸采用硬膜外穿刺针胸腔穿刺,硬膜外麻醉导管胸腔置管,然后通过硬膜外麻醉导管接头接注射器抽气或接输液器引流。结果 9例患者只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胸腔置管间断抽气治疗痊愈,2例患者采用抽气治疗后呼吸困难缓解,随后又出现呼吸困难,给予接一次性输液器再接简易水封瓶闭式引流治疗痊愈。结论运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胸腔置管抽气或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可靠,创伤性小,操作简便灵活,取材价廉易得,大大方便了患者,特别适合基层医生应用。  相似文献   

6.
徐晓红 《中国卫生产业》2013,(7):146+148-146,148
目的总结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对误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5月在该院收治的57例老年自发性气胸误诊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抽气减压或水封闭式引流治疗。结果 老年性自发性气胸大多有肺部疾病基础,临床表现不典型,胸痛少,其中行胸腔闭式引流治愈28例,行胸腔穿刺抽气治愈7例,行胸腔镜手术治愈10例,3例转上级医院,3例死亡。结论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多为继发性,易误诊,病死率较高,应提高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及早诊断,尽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气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探讨胸腔闭式引流对气胸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5例气胸患儿与同期住院的100例非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可能影响气胸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根据是否行胸腔闭式引流将气胸患儿分成两组并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龄、选择性剖宫产、肺炎、窒息后复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湿肺、机械通气等是新生儿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 05)。气胸患儿经胸腔闭式引流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05),而撤机后吸氧时间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新生儿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是胎龄、选择性剖宫产、肺炎、窒息后复苏、NRDS、MAS、湿肺、机械通气。严重气胸患儿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及高频机械通气,可促进气胸的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尘肺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55例尘肺并发自发性气胸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左侧气胸19例,右侧气胸25例,双侧气胸11例;肺压缩程度≤20% 17例,20%~50% 29例,>50%9例;17例保守治疗,7例采取胸腔穿刺抽气,34例采取胸腔闭式引流,其中10例予以胸腔内注入凝血酶+氨甲苯酸.治愈41例,好转10例,3例转外院行封堵术及胸膜粘连术治疗,1例因张力性气胸死亡.结论 尘肺并发气胸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复发,经积极治疗后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的特点。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2例COPD合并气胸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COPD合并气胸患者13例经抽气后缓解,24例行闭式水封瓶引流,5例行持续负压吸引。治愈33例,病危出院4例,死亡5例。结论COPD合并气胸时较易引起误诊,特别应注意与巨型肺大泡及严重肺气肿鉴别,治疗重点是胸腔插管闭式水封瓶引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找出易误诊的原因,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所有的商例均拍摄X线胸片,必须时加拍左,右侧位胸片或X线多轴透视或胸部CT检查,测定肺压缩的程度,并用人工气胸器测压确定气胸的类型,确诊后立即给予胸穿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果:COPD并发气胸患者年龄较大,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原发病加重,误诊率为22.4%,大部分病例(75.9%)需行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病死率较高(5.2%),结论:对经积极治疗无效的COPD患者,要想到是否并发气胸,要常规拍摄胸片或X线多轴透视,一旦确诊为气胸,多需紧急胸穿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核性液气胸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结核性液气胸病例的诊治过程.结果结核性液气胸占肺结核病例收治数的1.55%,占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病例收治数的10.08%;80.77%的病例存在肺结核,73.08%有呼吸道症状,45%~85%有肺组织压迫症状,57.69%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61.54%的病例采用闭式引流治疗,38.46%的病例采用胸腔穿刺抽液抽气治疗;92.31%的病例好转出院.结论 X线检查对结核性液气胸的诊断帮助较大;治疗的关键是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及时采用闭式引流或胸腔穿刺抽吸治疗,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2例新生儿乳糜胸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其中男8例,女4例,日龄2h~28天,平均目龄(10.7±6.5)天。结果12例新生儿乳糜胸中,3例经禁食,静脉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治愈,4例在保守治疗基础上予以胸腔穿刺抽液后治愈.4例经胸腔穿刺后予以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治愈,1例经外科行胸导管结扎后治愈。结论新生儿乳糜胸需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予以禁食,静脉营养支持及胸腔穿刺抽液等保守治疗.必要时予以胸腔闭式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一次性腹腔引流管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23年5月,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新生儿气漏综合征的新生儿,根据组间基础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观察组用一次性腹腔引流管穿刺引流,对照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儿拔引流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肺复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导管通畅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痊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8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腹腔引流管治疗新生儿气漏综合征效果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当,但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更具优势,并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方法 对本院新生儿科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20例新生儿气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例新生儿气胸患者中17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2例分别经胸腔穿刺及胸腔闭式引流后治愈出院,1例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 新生儿气胸多见于足月儿,且发病率与分娩方式有关,降低择期剖宫产率,提高窒息复苏水平,可防治新生儿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报道:394例矽肺结核患者中并发气胸43例,其中6例为血气胸(SⅢ+T5例,占83%)。均采用内科方法治疗,除根据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原则处理胸腔积气外,着重处理血胸,及时补充血容量。1例闭合型血气胸经胸腔穿刺引流很快恢复。5例张力型血气胸经胸腔穿刺引流无效,后改用肋间插管引流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膀胱穿刺套管针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医院治疗的60例气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据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膀胱穿刺套管针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皮下气肿、拔管时间、引流管移位率及引流不畅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后疼痛程度、皮下气肿程度、术后拔管时间、发生引流管移位率、引流不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穿刺套管针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可降低患者疼痛,减少皮下气肿出现,缩短术后拔管时间,降低引流管移位率及引流不畅发生率,优于传统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柏华 《现代保健》2011,(24):30-31
目的分析锁骨下静脉穿刺管胸腔穿刺留置治疗自发性张力性气胸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本组68例患者设为治疗组,采用胸腔切开置硅胶管持续闭式引流治疗为主的68例类似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和分析不足。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患侧肺复张、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例数、总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治疗自发性张力性气胸,可把锁骨下静脉穿刺针行胸腔穿刺并留置穿刺管行胸腔持续闭式引流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经DR或胸透选择胸壁穿刺部位,在无菌、局麻下,经穿刺针穿刺及扩皮后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内6~10cm,易敷贴固定,接负压吸引器(外科用胃肠减压器)抽气,首次抽气<1000 ml,速度宜慢,防止纵隔摆动及肺水肿发生.每日抽气1~2次,致气体消失,透视见气体压缩带消失,观察3~5d,拔管.结果 38例患者显效20例,占52.6%;有效13例,占34.2%;部分有效2例,占5.3%;无效3例,占7.9%.其中部分有效2例,无效3例均转外科治疗.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方法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引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液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引流治疗液胸、气胸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引流满意,置管期间未出现出血、穿刺点及胸腔内感染及医源性气胸等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是一种简便有效、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医疗费用较低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微创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穿刺置入胸腔后接水封瓶引流的微刨胸腔闭式引流新方法,观察25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同期20例运用传统普通硅胶管闭式引流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3例采用徽创胸腔闭式引流新方法的患者一次性穿刺引流成功,肺复张时间为48~96 h,平均62 h,2例无效,有效率达92%(23/25).与传统方法比较,中心静脉导管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新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穿刺时间短、损伤小、伤口愈合快、患者不适感轻、耐受性好、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点.[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简单、易掌握、经济、安全有效的微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