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概率为69.4%~([1])。临床上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大多使用药物,虽然获得一定疗效,但同时也带来很多副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生物力学因素如适当的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形成和骨重建效应,但是不同的强度及频率影响成骨效果~([2])。在国际生物力学领域专家将机械振动用于动物和细胞实验,证实了低载荷机械振动可以促进骨细胞的生长~([3,4])。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低载荷(频率0~100 Hz,加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P)对RA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OPF)发生的协同影响.方法选择389例住院的RA患者和同期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法测定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四肢骨骼肌质量,摄脊柱X线正侧位片并以半定量法进行脊柱骨折的判定.统计学方法: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2项分类资料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紧(backward LR法)分析.结果RA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P<0.01),RA组骨质疏松发生率(128/389,32.9%)高于对照组[(20/156,12.8%),χ^2=22.706,P<0.01];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为21.6%(84/389),高于对照组中[(3.8%,6/156),χ^2=25.439,P<0.01].RA患者中肌少症的发生率为54.8%,高于对照组[(9.6%,15/156),χ^2=93.241,P<0.01];RA组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28.5%)高于对照组[(5.8%),χ^2=118.110,P<0.01 ].不同骨量(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分组间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73,P<0.01),且呈现出随着骨量逐渐降低,脊柱OPF发生率逐渐升高的趋势(χ^2=43.003,P<0.01).伴肌少症的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27.2%,58/213)高于无肌少症的RA患者[(14.8%,26/176),χ^2=8.833,P=0.003].根据骨质疏松和肌少症分组的3组间(1=无肌少症和骨质疏松;2=单纯肌少症或骨质疏松;3=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32,P<0.01),且从第1组到第3组脊柱OPF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χ^2=37.164,P<0.01).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GC)组相比,服用GC组的RA患者具有更高的肌少症发生率(χ^2=7.136,P=0.008)、OP发生率(CI=10.900,P=0.004)和脊柱OPF发生率(χ^2=20.67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95%CI)=1.069(1.038,1.101),P<0.01]、服用GC[OR(95%CI)=3.169(1.679,5.984),P<0.01]、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R(95%CI)=2.113(1.430,3.124),P<0.01]的同时存在为RA患者发生脊柱OPF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肌少症、骨质疏松和脊柱OPF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对RA患者脊柱OPF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李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779-2780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18例,根据自身和骨折情况进行不同的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12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106例采用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好转,手术患者住院时间为(18.6±7.2)d,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非手术患者治疗时间为3个月,其中肺部感染2例.轻度骨质疏松18例,中度骨质疏松58例,重度骨质疏松4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骨折原因、基础疾病、患者的骨密度疏松情况、治疗方法均为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 治疗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但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因素,也应顾及骨质疏松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症及其所致的脆性骨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及预期寿命,而且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近况,重点介绍了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折的愈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功能恢复、术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对于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否对骨折愈合有影响在临床上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提高骨密度、缓解骨折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积极作用,但也有学者则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但对骨折愈合无影响,甚至可能抑制骨折愈合。因此,本文对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应用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体重为(280±2.5)g的6月龄雌性清洁级SD大鼠双卵巢去势,复制骨质疏松模型后行双侧胫骨近端截骨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左侧胫骨用能量密度0.26mj/mm2,频率60次/min,脉冲2000次的高能震波治疗1次(治疗组),右侧胫骨不予震波治疗(对照组)。随后行组织学观察、骨组织不脱钙切片观察与测定。结果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震波治疗后2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炎性反应强,胶原形成相对多,成熟胶原多,形成的骨小梁较多;4周时治疗组成熟骨小梁较多,软骨性骨痂逐渐为骨性骨痂替代,大量类骨质形成。骨组织不脱钙切片观察与测定发现,震波治疗后8周治疗组大鼠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活跃成骨细胞表面(Ob.S/BS)、纠正骨矿化沉积率(jMAR)等参数均高于对照组,而骨小梁骨间距(Tb.S)、矿化延迟时间(Mlt)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粗聚焦高能震波能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形成,改善骨形态,提高局部骨密度,达到防止骨量丢失的作用。同时可增加骨矿化沉积率,缩短矿化延迟时间,抑制骨转换,可能成为局部治疗和预防人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成骨生长肽(recombinanthumanosteogenicgrowthpeptide,rhOGP)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切除大鼠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经rhOGP治疗12周后,测定骨密度(BMD)、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TRAP)、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BGP)。结果rhOGP治疗组碱性磷酸酶(233.77±42.07)U/L、骨钙素(1.95±0.15)μg/L和骨密度明显高于骨质疏松模型组(156.23±23.38)U/L、(1.33±0.24)μg/L(P<0.01),而酸性磷酸酶(19.27±4.24)U/L,明显低于骨质疏松模型组(29.98±3.08)U/L(P<0.05)。结论rhOGP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量,对去卵巢大鼠所引起的骨质疏松有效,有可能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骨大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大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重庆地区140例绝经后女性第2~4腰椎正、侧位,及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的投射骨面积、骨骼高度、骨密度及其T值,运用适当的几何模型推算L2、L3及股骨颈体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是否曾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结果 重庆地区绝经后女性患PMO可能与L2、L3体积及L4投射骨面积相关(P<0.05,P<0.01),而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可能与L2体积相关(P=0.016 7).校正相关影响因素的混杂效应后,PMO发病与L3体积和大转子投射骨面积独立相关(P<0.01),而骨质疏松性骨折史与各部位骨大小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重庆地区绝经后女性的L3及大转子骨大小可能是其发生PMO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可能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大小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171例,根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糖尿病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观察组)97例和糖尿病未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对照组)74例。研究对象均于入院第2天清晨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测定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和Ⅰ型原骨胶原蛋白N-端肽(sCTX)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脂联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含量。采用免疫化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结果观察组血清BG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LP和sCT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TNF-α、CRP和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炎症因子、脂联素和IGF-1存在异常变化,可作为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参考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OP)性骨折老年女性实施综合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93名,干预组47人,对照组46人。干预组给予群体性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和家庭访视综合干预;对照组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在干预前后进行调查。结果干预组老年女性预防OP性骨折的行为得分无论在行为项目总分上还是在分项目得分上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且在行为项目总分和分项目饮食行为得分上的差异均显著(P0.05);对照组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预防OP性骨折的行为得分无论在行为项目总分上还是在分项目得分上均较基线水平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行为项目总分和分项目饮食行为得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群体性健康教育、家庭访视个别指导等综合干预可提高社区老年女性的健康责任感,矫正导致OP的风险行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cells,MSC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易于扩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能够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及基质细胞等不同的细胞系分化<'[1]>.MSCs的成骨分化受到多重信号通路的调控,如何定向诱导其成骨分化是解决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来源的一个重要前提.近年来的报道称Wnt经典途径对生理成骨是必需的<'[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治疗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固定组32例,采用动力髋部螺钉(DHS)12例,重建钉8例,伽玛钉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5例;假体置换术组28例,全部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随访8~24个月.结果 内固定组优良率为62.5%,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肢功能优良率为89.3%,假体置换术组优良率较高.结论 对无手术禁忌证的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应尽可能行人工假体置换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通过PVP治疗90例入组的OVCF患者。采用电子握力器测量优势手的握力,利用PACS软件扫描CT/MRI横截面图像,测量计算胸12椎体椎弓根水平面肌肉组织的横截面积(cm2),肌肉横截面积除以身高的平方计算得到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 SMI)。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AWGS)标准,握力和SMI同时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入组肌少症组,其他的患者入组非肌少症组。两组患者均已经接受PVP手术治疗OVCF,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术后1周VAS、离床下地...  相似文献   

16.
心脑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 OF)均是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患,随着我国乃至世界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两者发病率及受累人群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两者关系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对OF发病风险及预后的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全面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OF的风险并给予针对性干预,进而预防骨折发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心房颤动、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冠心病和外周动脉疾病)和相关治疗药物与OF发病风险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疾病类别和OF的关联,进而为筛选骨折高危人群并减轻疾病带来的公共卫生负担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OP)性骨折老年人在实施健康干预后疼痛和跌倒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15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8例。干预组给予群体性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家庭访视和电话督导综合干预。对照组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分别在健康教育后的第1、6、8个月时比较两组OP性疼痛得分和跌倒人数。结果干预后的第1、6、8个月,两组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OP性疼痛得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第8个月,两组60~69岁年龄阶段老年人的OP性疼痛得分差异显著(P0.05);干预后的第1、6、8个月,干预组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跌倒人数均少于对照组,且干预后第8个月,两组70~79岁、80岁以上年龄阶段老年人的跌倒人数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发放宣传资料相比,综合干预可以减轻由OP导致的老年人腰背部疼痛症状和预防老年人跌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对75例(83椎)OVCF患者行PKP手术,根据不同的骨水泥注入量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结果手术前后,给予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的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下降(P<0.05),伤椎高度明显恢复且随访期间骨水泥再次流失量低,但两组术中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常规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均P<0.05)。结论 PKP中,在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低剂量骨水泥更有利于减少骨水泥渗漏,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282例绝经后妇女均抽血检测HCV抗体,应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XA)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分评估患者骨密度(BMD)及骨折风险。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HCV抗体阳性组腰椎、全髋及股骨颈的BMD均明显低于HCV抗体阴性组(P<0.05),HCV抗体阳性组骨质疏松发病率(50.6%)明显高于HCV抗体阴性组(31.0%)(P<0.05)。根据FRAX评分结果,各风险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低风险组、中度风险组HCV感染率明显低于高风险组(P<0.05)。HCV抗体阳性组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风险[(11.3±7.6)%及(3.7±1.7)%]均明显高于HCV抗体阴性组[(9.0±6.8)%及(2.4±1.9)%,P<0.05]。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血压、吸烟、饮酒及其他协变量后,HCV是绝经期妇女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95%CI:1.16~2.81;P=0.009)。结论 HCV感染是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HCV感染可能有助于降低绝经后妇女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和肌少症这两种慢性疾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途径,均好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女性,且常常伴随出现,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骨质疏松和肌少症之间联系的探索,以及对两种疾病进行联合评估十分重要。本文将对骨骼与肌肉以及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骨骼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